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平台构建研究
——以咸丰县为例

2018-08-24 11:20刘婉依
视听 2018年9期
关键词:咸丰县基础设施调研

□ 刘婉依

咸丰县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辖县,是湖北省扶贫攻坚武陵山片区重点县,县内以土家族、苗族、汉族居住人口较多。在国家扶贫政策下,咸丰县发展特色产业,创新产业扶贫发展模式,经济状况已经得到很大改善。本研究为落实国家于2017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状况,于2017年6月10日—2017年6月18日前往咸丰县展开为期8天的实地调研,探究咸丰县公共文化平台构建情况,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咸丰县公共文化平台构建现状

近几年来,扶贫攻坚战成为贫困地区发展决胜的重要使命,咸丰县正在努力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2016年以来基本形成以220千伏为支撑、110千伏为骨架、35千伏为基础的坚强电网;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响达60%;文体“五馆”即体育训练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全面建成使用。在未来发展中,咸丰县将提高公共文化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重点打造县城“一池一场一馆一园”,即恒温游泳池、运动场、体育馆、体育公园、乡镇文体综合馆、村级体育广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五个一工程,”即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一部好的影视剧、一本好书、一篇好的理论文章、一首好歌;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通信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实施重点集镇和重点景区免费wifi全覆盖。

调研过程中发现,咸丰县现阶段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在起步阶段,对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构建以及特色还在寻求中,自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二、实地调查研究

(一)问卷访谈基本情况

调研采用分发问卷以及深度访谈两种方式,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咸丰县麻柳溪村87份、蛇盘溪村98份、沙坝村115份,共回收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67份,有效率高达90%。调研所得相关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走访农户家进行深度访谈,得到音频资料7份,其中蛇盘溪村3份、麻柳溪村3份,采访咸丰县相关领导1份。调研将对7份音频资料进行内容分析,作为调研结果的补充。

(二)调查分析

1.基本情况描述和分析

调研参与者中各类人群比例:男性占57.3%,女性占42.7%;汉族占7%,苗族占39%,土家族占53%;青少年(12—18岁)占 18.2%,青壮年(19—38岁)占 27.8%,中老年(39—80岁)占54%;初中及以下占69.2%,中专及高中占18.6%,大专及以上占12.2%;公务员占6.45%,农民占52.8%,工人占20.36%,学生占10.32%,其他占10.07%;家庭月收入 800元及以下占 22.6%,800元—1500元占9.38%,1600元—4000元占55.35%,4000元以上占12.67%。由此可见,被访者男女比例持平,年龄主要集中在中老年即39—80岁之间,被访者所处的地区经济水平一般,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多为苗族和土家族,农民、工人占大多数,受访者呈现多层次、覆盖面广的特点。

2.参与者对公共文化平台的了解程度

由于实地调研的地点老年人居多,为了方便老年人理解,调研将问卷中所涉及的公共文化平台这个概念具体到农村公共图书室、活动室、文化馆、博物馆、篮球场、移动网络的覆盖等,从具体的调研数据(如图1)不难看出,大多数人对农村公共文化平台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了解途径多为村干部、村组长宣传介绍等口头传播。基层政府应通过网络、电视、广播、宣传手册等宣传途径,吸引农村群众使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

图1

3.参与者对公共文化平台的参与程度

虽然很多人对农村公共文化平台有一定的了解,但根据访谈人群的反馈,真正参与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五个一”建设的人实际上并不多(图2),其中参与者大多数是年轻人,前文提及的实地调研的村落,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在村落里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和儿童。又由于当地大多是山地地形,很多农户家住在山上,活动室、篮球场又基本建在山底平原区,骑摩托车大概用时10分钟左右(摩托出行是当地农户较为便捷的出行方式),大多数农户由于距离原因很少去到山底的活动室、图书室和文体广场活动。

图2

根据访谈调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五个一”建设中,图书室是儿童经常会去的场所,农村公共图书室藏书丰富,有的就直接建设在农户家中,有的建立了专门的图书室,图书室的书籍可以翻阅和借取;文体广场和音箱的利用率很高,农户们可以在文体广场跳广场舞,村落特殊的民俗活动也会在文体广场举行。

4.参与者对公共文化的满意程度

由图3可知,有一半的被访者认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无法满足其文化娱乐的需求,这部分被访者大多居住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大多为初中学历,职业大部分是农民,四分之一左右的被访者认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能满足其文化娱乐的需求,这部分被访者大多居住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城,文化水平在专科以上。由此可见,目前农村所建设的公共文化设施并不能满足大部分农村群众,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村群众的实际需求。

图3

为了了解当地人民更需要哪些文化设施,调研对农村做了相关数据统计(图4)。本次统计人数267个,其中最喜爱图书馆的群众40人,最喜爱博物馆的群众44人,最喜爱体育馆的群众61人,最喜爱文化广场的群众132人,最喜爱农家书屋的群众37人,最喜爱篮球场的群众54人,最喜爱乒乓球台的群众46人,最喜爱健身器械的群众45人,最喜爱其他的群众7人。

图4

由图可知,文化广场、体育馆、篮球场排名靠前,农家书屋、图书馆所占比例较低。农村群众对文化广场、体育馆、篮球场需求比较高,结合深度访谈内容可知,农村群众还是比较希望能多开展一些民俗活动,例如摆手舞、三棒鼓、连响舞、民歌比赛等,而这些活动在文化广场、篮球场进行比较适宜。

5.参与者对农村公共文化平台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深度访谈的形式,询问了农民群众对建设农村公共文化平台的个人建议,其中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基层政府指导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以及加大文化设施建设规模,是将农村公共文化平台建设得更好的有效途径。其次,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鼓励社会集体力量参与文化活动,也是建设农村公共文化平台的方式之一。数据如下:受访者中认为建设农村公共文化平台有效途径是基层政府指导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的有98人,加大文化设施建设规模的有68人,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的有29人,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的有52人,鼓励社会集体力量参与的有20人,共计267人。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频率较低,仅仅就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五个一”建设的使用情况来看,频繁使用的受访者占8%,经常使用的占41%,不常使用的占48.9%,完全没使用过的占2.1%,不常使用和完全没用过的占47%。将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不常用或者完全没用过,这反映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较低,限制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效性的发挥。

(二)在农村已建成的公共文化设施中,在数量以及质量上并不能满足大多数农村群众,只有少数农民群众表示需求得到满足。

(三)在农村群众最喜爱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种类中,文化广场、体育馆、篮球场排名靠前,农村书屋、图书馆所占比例较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受访者更容易接受体育锻炼的形式以及集体文娱活动的公共文化设施。

(四)农村公共文化平台的建设宣传主要靠村镇小喇叭推广以及口头传播,宣传效果极其有限,这说明政府基层组织在农村公共文化平台建设的宣传上有待提高,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宣传力量,运用电视、广播、互联网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让更多的农村群众了解农村公共文化平台建设的相关内容,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介绍,集体活动的宣传等。

四、对策建议

(一)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地方民族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

调研发现,县城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各项服务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备,而乡、镇、村等基层地方还需加大关注度,各级领导应协调文体局、文化馆等相关单位和部门加大地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的构建进度,起带头引领作用,推动最基层地方农民公共文化服务的进步。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监督相关部门领导人从上向下、层层递进地将每一步政策计划落实到位;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合适的保障体系,设立专项资金专门促成民族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整建立,借用新媒体基础设施,发挥传统赶集市场的优势,结合当地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

(二)强化人员的选拔和管理,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专业人才队伍

为推动少数民族特色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良好运行和文化惠民活动的有效开展,专业人才队伍是重要保障。一方面,相关单位和部门应对现有工作人员和新进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合理地管理和引导,使他们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同时让他们吸收和学习传统民族文化,合理地运用于工作之中;另一方面,应多汇集和听取年轻人的思路和想法,多关注社会潮流走向和新热点,可能在推进民族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进程中会提出更加灵活、合理的见解。

(三)合理考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地理分布,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性

在人口密集、交通方便、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县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可以是涉及面广、丰富多样的,群众可以便捷地达到目的地,享受其服务,学习和感受其文化。但是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多是老人和小孩居住的村落等地,小型的文化活动广场应该是最受欢迎的,应当依据人员分布状况确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数量,保证群众都有享用的机会;而且修建的地点要在居住场所附近,太远会导致他们前往不便,从而降低使用率。对于不同层次、年龄的使用对象,可以依据人员分布情况提供相适应的服务种类,让他们真正需要的文化服务得以满足。总之,少数民族特色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立要与实际需求相一致,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四)结合数字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引领文创产品的发展

为加快推进县级数字博物馆的建成,前期应做好宣传与讲解工作,力求把创新之意引进文化服务之中。将新媒体技术中的快捷、高效、覆盖面广等特点与当地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完美结合,依托丰富的馆藏文化文物资源,可以设计出既有历史传承、艺术美感,又有生活实用价值的民族特色文化创意产品。以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在传播和继承珍贵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会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由此有机会留住青壮年在家乡创业、生存和发展,创造出丰富的市场价值、拉动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促进数字博物馆资源更新,逐步完善,有利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规范化,服务基础设施更加多元化。

猜你喜欢
咸丰县基础设施调研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咸丰县南河“一河一策”实践与探索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万亩藤茶富茶农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蓝河历沧桑 古镇焕新颜——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小村乡推进“民俗人文古镇”改造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