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盛强 冯正健 李小辉 黄戈 伍益 王康
前交通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在颅内动脉瘤的总发病率中占30%左右[1]。据统计约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 而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除了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 还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前交通动脉瘤由于解剖位置特殊, 而且血管繁多, 结构复杂, 手术治疗的难度比较大。之前临床上多应用开颅夹闭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 效果相对明确, 术后并发症也比较少[2]。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治疗的兴起, 介入治疗在临床逐渐普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具有创伤小、预后良好的特点, 成为了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新方式[3]。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2月~2017年2月本院确诊收治的121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采取血管内介入栓塞进行治疗, 以进一步探讨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应用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121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前交通动脉瘤。其中男67例、女54例;年龄20~84岁, 平均年龄(47.8±9.5)岁;其中105例患者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 均有恶心、头痛、呕吐等症状, 89例患者还伴有短暂意识丧失、另16例为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Hunt-Hess分级为Ⅰ级24例、Ⅱ级73例、Ⅲ级18例、Ⅳ级4例、Ⅴ级2例。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常规消毒铺巾, 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 患者取仰卧位, 经右股动脉按Seldinger法置入6F导管鞘, 导入导引导管行脑血管造影以观察动脉瘤及其颈部情况, 根据造影的具体情况确定最佳的工作角度, 然后全身肝素化, 在微导丝的辅助下将微导管固定于动脉瘤腔内的1/3交界处。使用微导管超选动脉瘤,再按照递减的原则选取合适的弹簧圈置入微导管进行栓塞动脉瘤, 直至完全闭塞动脉瘤或由于张力较大无法再植入弹簧圈为止, 在置入弹簧圈时注意观察动脉瘤的畅通情况[4]。
1. 3 观察指标 观察评价121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复发率以及预后情况等指标。
121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应用介入栓塞治疗均取得成功,其中103例瘤腔达到100%栓塞, 15例瘤腔达到95%栓塞,另3例瘤腔达到90%栓塞。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9例, 经导管推注尼莫地平后缓解;血栓形成4例, 经溶栓后再通;动脉瘤破裂2例, 1例栓塞完成后止血, 1例中转开颅夹闭, 术后恢复情况良好。术后随访4~24个月, 所有患者均无再出血, 但有3例复发经再次栓塞治疗后消失。截止末次随访时,121例患者GOS评分5分99例, 占比81.82%;4分12例,占比9.92%;3分8例, 占比6.61%;2分2例, 占比1.65%,无评分1分患者。见表1。
表1 121例患者GOS评分情况(n, %)
前交通动脉是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前交通动脉瘤在破裂前没有明显症状, 临床多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有头痛症状[5]。前交通动脉瘤一经确诊后必须及时进行治疗, 避免破裂出血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前交通动脉瘤由于部位特殊而且血管复杂, 导致开颅夹闭手术难度较高, 术中动脉瘤破裂以及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几率较高。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成熟,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逐渐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案。介入栓塞治疗对患者的创伤小而且完全闭塞率高, 尤其对于耐受性较差的老年患者或者病情复杂的交通动脉瘤的治疗具有很大的优势[6,7]。介入栓塞治疗时也会发生一过性的血管痉挛, 围术期可应用尼莫地平预防, 对于痉挛严重的可经导管推注尼莫地平进行缓解, 另外手术操作时间过长会引发血栓形成, 因此医师操作要娴熟以缩短手术时间, 如果血栓形成闭塞局部血管, 要及时给予局部替罗非班溶栓处理[8]。另外术中要仔细观察动脉瘤的形态, 分析可能出血破裂的部位,术中动作要轻柔, 尤其对于不规则形态的瘤体操作时更要特别小心。在本次研究中, 大部分患者均达到了100%闭塞,而且并发症较少, 随访患者未出现再出血, 仅有3例复发经再次栓塞治疗后消失, 截止末次随访GOS预后评分5分占比81.82%, 4分9.92%, 无死亡患者, 表明患者的预后情况良好,这与路华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不过在介入治疗时, 要做到致密栓塞才能尽量降低术后并发症, 而且有研究[10]发现栓塞介入治疗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要高于夹闭治疗, 因此需要术后配合术后需要配合脑室-腹腔分流术以改善脑积水的症状。
综上所述, 前交通动脉瘤应用介入栓塞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患者预后良好,复发率低, 而且并发症相对较少,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
[收稿日期:2018-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