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珂
(新乡学院图书馆,河南 新乡 453000)
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催生图书馆的转型发展,而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辅助下,图书馆转型也迎来服务的智慧化提升。智慧图书馆在继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后开始真正进入大众视野,智慧图书馆的建构已经成为当前图书馆发展的主导方向和必然趋势,而加强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分析也具有现实必要性。
目前智慧图书馆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但基于其发展本质,智慧图书馆借助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等使图书馆有了更多的感知互动性,在发展上倾向于提供智慧化的服务,提供智能化的检索帮扶等,复合型图书馆与数字化图书馆是其智慧化转型发展的基础。比较被认可的观点是:智慧图书馆是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为发展基础[1],具备高效、共享等特征,追求服务的个性化与绿色化的图书馆革新实践产物。
当前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有两种形式,即纸质文献资源和电子文献资源。前者是期刊报纸及相关学术著作等,以固定的形式在图书馆存放保管;而后者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主要是电子期刊和数据资料,往往以大型的阅读及数据平台为载体,也涉及大量的电子书目和文献资料。智慧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而电子资源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智慧图书馆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信息资源平台的搭建使信息传播及学习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读者借助移动终端和PC端就可以自主选择文献资料。而其也享有了共建共享的权利,读者可以借助交流平台,分享自己的文献成果和相关的数据资料,读者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文献资料,读者享有信息资源输出与输入的权利。
智慧图书馆的建构要求馆员必须具备信息挖掘与整合的能力。馆员在信息深度挖掘的过程中要结合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资源,借助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基于读者的阅读诉求和阅读偏好,进行信息的定向整合,将更多的学科专业知识融汇起来,对潜在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切实提升图书馆馆藏资源价值。
不同图书馆之间可以建立联盟,实现信息资源的跨系统应用集成[2]。通过图书馆的跨馆合作,能够实现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聚合;通过联盟关系,不同图书馆的优质信息资源可以传播共享、相互补充,满足读者更深层次的检索阅读需求。而着眼于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这种联盟效应减少了建馆成本,丰富了馆藏信息资源。
智慧图书馆带有明显的网络化倾向。网络技术的深度普及为智慧图书馆的建构奠定了技术基础。智慧图书馆服务要发挥网络媒介作用,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下,带动信息资源查询与阅读的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使图书馆在文献服务形式上更加多元,包括音视频、图文等,可以满足各类读者的检索服务需求。网络化也被认为是智慧图书馆的典型特征之一。
以往的图书馆服务致力于向读者提供各种信息,智慧图书馆服务的重点是读者知识需求的满足。信息是数据,而知识是问题解决的信息,智慧则关注知识的运用,三者存在内在联系。图书馆需要从信息中筛选知识,用知识带动智慧图书馆的建构。图书馆员必须具备专业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能力,具备专业的服务技能。馆员必须把在线书刊浏览、电子教程下载、馆藏查询等知识传递给读者,不再是提供信息而是提供有价值的知识,让读者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网络的普及,使读者可以轻松获取各种信息,但信息中不乏无价值的,甚至起误导作用的信息,而读者的信息筛选能力有限,图书馆提供有价值的知识,可以确保读者获取信息的真实性与价值性。
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之所以不能被称为智慧图书馆,是因为其侧重信息的采集加工与整理,而智慧图书馆则更关注知识的创造。图书馆服务不再是单纯的信息采集加工,而是馆员针对用户的实际需求,创造对用户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的知识。智慧服务的本质是借助灵活的服务模式,发挥图书馆工作者的智慧,进行特定问题的分析与诊断,最终解决问题。知识转化为能力,知识真正成为生产力,读者在知识的指引下进行知识的深层次学习与研究,这是智慧图书馆服务的创造性要求。
智慧图书馆服务的主体默认为图书馆员,而客体则是服务对象,是图书馆的各类读者[3]。信息时代关注的是读者服务的一对一,而在智慧时代,为单个用户服务的需求量减少,此时用户需求呈现群体性特征,服务需求开始以项目组或团队的形式出现,这种群体性的读者演变要求图书馆员也必须走群体发展之路,形成知识研发及服务专门团队,因此,图书馆联盟必不可少。
通过分析服务导向的三大转变,笔者将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以图1的形式进行直观说明:用户提出需求,随时随地畅享阅读服务,而图书馆员则根据用户群体的需求偏好,进行信息的整合和知识的创造,基于用户需求提供多种服务,在满足用户个性化服务需求的同时,带动图书馆联盟体的建立,并统一资源检索标准,搭建平台,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图1 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
智慧图书馆服务更倾向于开放性、移动性、协同性和融合性[4],这需要搭建智慧服务技术平台。具体来说,图书馆需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是底层支持平台,主要是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操作与建设。其二是数字化资源建设。丰富的数字资源是智慧图书馆服务的核心载体,既有纸质资源也有电子资源,必须在后期加强智慧搜索型的资源采购,提升数字资源的占比。其三是建设智慧服务体系。该体系以用户为核心,属于个性化选择的界面信息资源搜集与表达方式,各种服务可以汇集到一个平台上,而该平台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有参考咨询服务、交流互动服务等,读者可以在自主平台上享受自助便捷化服务。
智慧图书馆服务的转变离不开智慧馆员,馆员也被认为是当前智慧图书馆服务的核心与主体。智慧图书馆的创新性特征要求馆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知识创造能力,其基本特征和资质达到既定标准,积极致力于开放性、灵活性、创造性的公共服务活动。智慧图书馆员队伍建设必须基于热情服务和专业化水准,充满智慧及灵活性,具备危机处理能力等原则[5]。智慧图书馆馆员要积极做好知识范畴、状态及价值的分析,能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数学算法等进行跨学科知识的融汇,提供有针对性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此外,智慧图书馆要求馆员必须具备集成化的智慧获取、存储、组织及分析决策的能力。
智慧图书馆更关注读者群体需求的满足,而搭建区域内的图书馆联盟是重中之重。智慧图书馆的建构需要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辅助与支持,也需要专业的馆员进行信息的筛选与处理,向读者群体提供专业性的知识帮扶。因此,图书馆就需要加大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投入,而一些小型图书馆的建设资金有限,无法实现智慧时代图书馆服务的转型。建立区域内的图书馆联盟,由省级中心图书馆向市级图书馆辐射,市级图书馆向县级图书馆辐射,带动区域联盟内图书馆资源及人员的共享。图书馆也可以引入服务外包模式,在联盟内部聚集最优质的技术,实现区域内用户群体服务需求的专业性满足,为图书馆的馆际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
智慧图书馆的服务转型必须有一定的技术标准和制度作为主要参考,制度建设直接关系到智慧图书馆的成本建设和隐私安全建设等。具体来说,图书馆只有出台相关具体的配套措施和实施规范,对智慧服务的信息通信及交互问题有配套的行业标准[6],才能确保智慧图书馆服务的质量。智慧图书馆自动化趋势增强,而信息安全保护问题也引发社会性关注,成为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中不可忽略的内容。传感器和智能标签可以进行读者行动、习惯和服务偏好的跟踪反馈,但同时也存在个人隐私暴露的风险,基于该问题建立技术标准和相关制度是当务之急。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服务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互联网的开放性与共享性要求图书馆必须做好信息安全的保护工作,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确保智慧图书馆服务不断得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