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2018-08-23 17:24晏长春
湖南教育·C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大数数感物品

晏长春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结合生活情境,初步建立数感

在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现实背景和生活经验,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

例如,教5的认识,我们要关注从现实情境抽象出数的过程,从具体的5朵花,5棵树,5头牛,5个人……继而把这个数量的具体含义去掉,抽象为5这一特殊符号来表示数量,建立具体实物数量与符号5的一一对应关系。反过来,5可以表示任何具有5这样数量特征的事物,比如5支铅笔、5块饼干、5只小猫等,加深学生对5这一符号表示数量意义的感受。

二、借助实践操作,帮助形成数感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引导他们通过具体操作活动,建立起数与它所表示的实际含义的联系,从而理解数的实际含义,形成数感。

例如,教千克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设计了操作活动:

1.称一称。学生动手称桔子(1千克)、盐(500克,2袋)、洗手液(250克,4袋)。

2.数一数。学生数1千克桔子有几个,1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手液有几袋。

3.掂一掂。学生用手掂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体会1千克有多重。

4.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外形一样而质量各异的物品,要求学生通过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

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体验到1千克的實际质量,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估测其他物品的质量,加深对1千克的感知。

三、提升估算能力,发展学生数感

在学生形成初步的数感后,教师应让学生建立估算的意识和方法。在估计的过程中,学生经历对数及其运算结果的猜测、判断、推理的过程,发展数感。

例如,教大数的认识一课,教师先鼓励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比较大的数:一所学校大约有1200人,一个剧院大约容纳2000人……继而教师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100万粒米大约有多少?1000万粒呢?1亿粒呢?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找到描述的方法:1小碗米大约是1万粒,100小碗米大约是100万粒,相当于一袋20千克的大米;1000万粒米相当于200千克大米……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从小的数转换为大数的过程,感受1000万、1亿的大小,建立对1000万、1亿等大数的感知。

学生学会了运用已有的经验与未知的数量进行比较的方法,在估计教室的面积有多大时,会先想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再想一想教室的面积相当于几个1平方米;估计操场上做操的同学有几人时,会先想一想本班有几人再进行估算……这样的估算,可以使学生对数,特别是较大的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再遇到相似的情形时,会在头脑中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学生的数感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加强综合运用,强化学生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感的培养在于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的培养需要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在提高中强化。

例如,教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数感,设计了如下的练习:

2018年4月26日星期四晴今天我们学校进行了体检。我的身高是13.5米,体重358千克,体温是368℃。医生说我的身体很健康,我一高兴就花250元买了一个手抓饼。这就是我———活泼快乐的小马虎。

学生通过修改日记,帮助小马虎用准确的数进行表述,并对各个数的合理性做出解释,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会先与参照物比较再做出合理的表述,强化了数感。

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实际生活,借助实践操作和知识迁移,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运用、感悟,切实发展学生的数感。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田心小学)

猜你喜欢
大数数感物品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弱大数定律分析与研究
决策大数据
图画捉迷藏
大数和大树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找物品
创意,源自生活的可爱小物品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