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婷 俞如旺
(1.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0;2.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AP考试(Advanced Placement Tests)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The College Board)于每年5月统一组织的、面向高中学生的大学先修课程考试。先修课程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对高中、大学衔接内容的掌握情况,主要面向高中阶段学有余力的学生。学生可根据兴趣,学习相应的AP课程,参与相应课程的AP考试获得学分,该学分可作为大学入学申请的重要依据,并且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折抵相应课程的学分。
AP考试可分为6个领域、36门科目,其中生物学属于科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科目。每年全世界约有30多万名学生报考AP生物学考试。现对AP生物学考试的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并结合若干试题,从大概念、持久概念的考查与科学实践的考查两个维度出发,分析试题的考查内容及命题、评卷特点,为我国生物学考试的命题及评价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AP生物学考试的卷面分为复选题和问答题两个模块。考试成绩由两部分得分汇总、折算而成,最终以学分的形式呈现。AP生物学考试总学分为5分,1~5分依次表示为:不推荐、勉强及格、及格、良、优等5个水平。在《AP生物学课程与考试说明》中,对AP试卷的试题题型、题量、分值与考试时长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表1)。[1]
表1 AP生物学考试试题结构
AP生物学考试复选题模块由选择题与填空题两部分组成。选择题为单项选择,考生在试题提供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填空题并不是考查概念的填写,而是考查考生数学与生物科学能力的整合情况,试题类型以计算为主。问答题模块由论述题与简答题两部分组成。论述题通常要求考生从多个角度展开,对问题做出全面而深入的回答,并且其中一题必为实验或数据分析题。简答题只要求考生围绕题干信息,对问题进行简单回答即可。问答题部分考试时长为10+80分钟,前10分钟为阅读时间,这段时间考生可浏览每一道试题、提前构建答题框架,但不能作答;后80分钟方可提笔,为正式答题时间。
AP生物学考试旨在考查学生结合已学的大概念、持久概念与科学实践,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2]该目标体现AP考试的两个特点,即一是注重对大概念、持久概念的考查,通过大概念统领持久概念并进一步明确持久概念中的基础知识,弱化概念中冗杂的细节知识,为考生提供了更加精简的学科内容要求。二是强调科学实践,注重在真实的问题或研究中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科学实践是协调生物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相关问题的重要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实践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整合学科内容、运用科学方法搜集证据、解释与预测自然现象。
美国AP生物学考试的试题背景,注重科技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素材作为试题背景,使学生在阅读试题的同时,了解生命科学在生活中应用,让生物学从抽象深奥的生命科学,成为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必备知识。
例1 许多细菌生长在动物的口腔中,这些细菌能从牙齿中提取营养并引起蛀牙,它们在牙齿上以斑块的形式聚集,形成牙菌斑。同时,牙齿表面覆盖着一层坚硬的牙釉质,牙釉质会在酸性条件溶解,暴露出牙菌斑中的细菌。研究发现,牙菌斑的外层含氧量较高,内层含氧量较低,与蛀牙有关的细菌(如变形链球菌)通常在牙菌斑内部的厌氧层中生长,与变形链球菌竞争的其他类型的细菌(如S型链球菌),无法在酸性环境中正常生长。
正常刷牙可有效去除牙齿光滑区域的大部分牙菌斑,但不能触及牙齿角落处的牙菌斑。许多牙膏中都含有碱性成分,目的是为了提高口腔中的pH值。请你预测使用这类含碱性成分的牙膏,对牙菌斑内细菌的群落会有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使用含碱牙膏后,口腔内与蛀牙相关的变形链球菌数量减少,与其竞争的S型链球菌数量增多。
试题分析:本题以“牙菌斑的形成及口腔中细菌的生活方式”为背景材料,较为深入地介绍了口腔中不同类型的链球菌的生长方式,并将链球菌的生长、繁殖与个人健康的蛀牙问题结合,要求学生利用“生态环境改变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的概念及“数据分析与证据评价”的科学实践,预测刷牙对口腔中链球菌菌群的影响,凸显了生物学科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反观我国生物学试题对科技论文的改编与运用,效果虽然显著,但缺乏与生活实际的关联性。如2016年江苏省生物高考选择题第18题,题干简要介绍了近年来热门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指出该技术可通过设计向导RNA上的20个碱基序列,人为选择DNA上的目标位点并切割,从而考查考生对“蛋白质的合成”“中心法则”的运用。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往往为答题而作答,不会再进一步思考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使CRISPR/CAS9技术在试题中的呈现流于形式——“技术仍旧是技术,与生活无关”。因此,利用科技论文进行命题时,还应注重将前沿技术与现实生活的应用相结合,才能帮助考生领悟到生物学不仅是课本中的知识,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广泛应用于医学、农业等领域,可以为全人类谋福利的学科的观念,从而养成在生活中养成运用生物学知识思考问题的习惯。
美国AP生物学考试注重考查跨学科知识间的信息转化,尤其重视数学方法在生物学中的运用。考生以其他学科的知识做为脚手架,将其他学科知识与生物学原理与规律结合,跨学科、多角度地解决生物学问题。
例2 下表显示了水生生态系统中每个有机体依赖的各种食物来源及数量。纵向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体,而横向代表该有机体的食物来源,百分比表示每个有机体的比例饮食组成及其膳食组成比例。
水生生态系统食物来源中生物的膳食组成[2]
图1 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
试题分析:本题以“水生生态系统”为背景,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相关概念及“运用不同学科的尺度和概念连接不同领域的知识”“用演讲和模型交流科学现象”等科学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需要获取题干中的数学信息,并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理解数字中蕴含的有机体及其食物来源信息,将其转化为生态系统中的种间关系,最终以模型形式表达结论。
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学业测评对学生提出了跨学科能力的要求,学生需具备跨学科能力才能在复杂的情境中整合知识解决问题。[3]当前,我国生物学试题的考查对跨学科知识的考查要求较为薄弱,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探索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跨学科知识考查方式,是我国生物学考试命题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AP生物学考试问答题往往考查学生在给定的学科真实背景中进行判断、解释、预测和描述的能力,学生在正确回答问题的同时,需要提供恰当的科学证据和推理以完善结论的合理性。
例3 材料略。
(a)描述突变对酶造成的影响,推理突变为什么会导致矮茎植株出现。
(b)利用题干中的密码子表,预测蛋白质229号位上苏氨酸取代丙氨酸的原因。
(c)解释为什么显性纯合与杂合子的表现型相同。
参考答案:(a)突变造成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替换,从而使蛋白质的形态、结构、功能发生改变;突变引起的蛋白质变化导致植物中赤霉素的产量降低,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导致矮茎植株出现。(b)丙氨酸密码子第一位的G碱基与A碱基发生替换,使其中一条DNA链上碱基序列由5’-GC_-3’变为5’-AC_-3’,引起苏氨酸的表达。(c)显性纯合子AA与杂合子Aa都具有A基因,含有A的植株中GA3H酶(促进赤霉素前体物质转化)具有较高的酶活性,因此有A基因的植株赤霉素含量都比较高,均表现为高茎。
试题分析:题干中呈现控制植物高茎、矮茎的DNA、酶与激素机理,凭借考生对储存、控制生命体活动相关信息的理解,构建DNA、酶与激素三者之间的关系,考查对问题进行科学解释与论证的科学实践。(a)问题需要考生识别密码子表中的信息判断突变的类型,利用基因突变与酶、激素之间的影响,并结合GA和赤霉素的功能进行推断与解释说明。(b)问题利用密码子表找出苏氨酸与丙氨酸之间的密码子差异,利用密码子与氨基酸之间的关系,解释发生氨基酸取代现象的原因。(c)问题利用蛋白质构建基因型、表现型之间的联系,并运用这一关系解释说明基因型不同但表现型相同的原因。本题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准确地解释生物学现象,对生物学现象进行论证。
近年来,包括AP考试在内的多项国际性重要测试,如PISA、SAT等考试,均强调学生答题的逻辑性、科学性。我国高考生物学试题也逐渐呈现出重视答题的科学逻辑,考查大量的文字表达的趋势,例如2017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第29题。本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对考生能力要求较高,对学生答卷与教师阅卷提出了很大挑战,造成考生答题情况较差,教师无法完全参照标准答案评卷的现象。借鉴AP考试组委会的问答题评卷建议,学生在回答解释、论证性试题时,可使用图表、图示、提纲作为辅助手段,帮助自己构建更加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与答题框架,保证答案的逻辑性与完整性。教师在进行解释、论证类试题评价时,应忽略答案的语言表达及语序、语法错误,关注考生答案的科学性、文字运用的专业性以及论证的逻辑性。[4]
虽然,美国AP生物学考试与我国高考生物考试在考试性质、考查内容、考查目标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以“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导的高考命题背景下,若能大胆借鉴美国AP生物学考试命题与评卷经验,将有利于增强试题情境的真实性与应用性,提高试题的综合性,关注考查学生思维表达的逻辑性与科学性,而非单纯关注语言表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