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人身安全素养培育路径分析

2018-08-23 09:47刘玉照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手册培育校园

刘玉照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100)

学校召开部门会议或班级讲座的形式进行。以“安全”为主题的会议、班会及讲座等形式成为了学生安全素养培育工作进行的主要手段。但此种教育模式存在较多不足之处:一是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利用班会、讲座等讲授式的手段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被填鸭式灌输相关知识,并未真正与教师有互动交流,对讲授内容没有深刻了解和掌握。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不同、问题不同,不同生源的学生用一种管理方式无法解决所有问题;[3]二是教育时间不足,未形成常态化,讲座及班会并非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具有随机和偶尔性。一个学年度内开展的次数十分有限,即使有的院校关于讲座及班会召开的次数不低,但在教授内容上关于安全素养提升的教育内容却乏善可陈、一带而过,其他内容教育占据大半时间,且零碎化的教育使学生的安全素养培育工作缺乏系统性,这种零碎化教育模式难以将安全素养培育常态化。

(三)学生自身缺乏安全意识

高职学生自身安全意识直接影响学生安全素养培育效果。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意识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从高职学生的年龄结构分析,其心理与生理成熟期略显滞后,但他们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树立关键时期,经常会出现人生观不明确、好奇心强,导致做事欠缺考虑、对陌生事物缺乏一定警惕性等问题;二是高职学生行为单纯、缺乏防范能力,高职院校学生虽然大部分已达到法定成人年龄,可他们还未真正步入社会,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以至于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遇到突发状况时不够冷静,缺乏处理危险应对能力,受到安全问题的困扰;三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缺少安全素养的培育,由于受以往应试教育影响较重,分数成为学生学习主要动力,以至于学生对分数之外的学习内容毫无兴趣。

(四)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当下,高职院校的学生人身安全素养培育环境更具复杂性。首先是社会大环境更加复杂,由于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重要转型期,随着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利益格局及道德标准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但由于“新的道德风尚”还没有完全形成,以致出现了过于看重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不良社会风气。在此背景下社会的矛盾逐渐显现,社会不安全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其次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其为人们带来便捷性同时也带来诸多消极影响,是一把双刃剑。高职学生作为较为年轻的群体,他们更愿意通过互联网去了解社会、探索世界,在互联网庞大信息中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改变。网络中充斥大量“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信息污染了学生思想,加上近几年屡见不鲜的网络赌博、网络诈骗等,不少学生深受其害。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人身安全素养的培育环境隐患潜藏。

三、优化培育高职院校学生人身安全素养的路径

(一)创建培育学生人身安全素养体系

首先,高职院校要从院校顶层设计层面上创建一套培育学生人身安全素养体系,建立提升学生人身安全素养教育制度。采取院校各部门协调合作,搭建一个“信息互通、教育规范、部门协作、教育高效”系统化的安全教育体系;院校“建立严格制度、监督制度执行、考核制度落实”的三重举措。切实将安全素养培育工作落实到制度之上,明确院校各部门领导、任课教师、辅导员的具体职责,树立安全素养教育是每个教师、每个部门共同责任,建立全员安全责任机制构建平安校园。其次,构建完善的安保系统,搭建以“人、物、技”联合防范的安保系统:一是在提高院校安防人员巡逻工作的同时搭建联防群治机制,鼓励师生全员参与其中,掌握基本安防技能;二是开放校内的监控及电子防盗等信息化安防设备、现代化安全防范技能,让学生参与设施布局和管理;三是形成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协作。比如通过向家长提供和邮寄学生安全手册等方式,向家长进行安全教育的宣传工作,鼓励家长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家庭与学校形成一个协作壁垒,有效保障学生安全素养培育工作延续开展。

(二)汇编具有院校特色的学生人身安全素养培育手册

学校要根据专业设置及未来职业发展需求,抽调师资骨干成立安全教育专门小组,编写有针对性、专业性、符合学生需求,适合学校安全教育顺利展开的《高职院校学生安全素养培育手册》。手册要从常见事故应对分析及有关安防制度、法律条文等为基础,全方面介绍学生面临自然灾害、网络暴力、生活用电、诈骗传销、求职陷阱等安全隐患时的防范措施。另外,手册在编写过程中,要符合高校学生安全素养培育目标,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针对性的内容,对安全手册内容学习可采取课堂学习加实践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使安全素养培育工作有计划开展。教师还应定期对安全教育工作进行总结,结合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学习状态及心理变化等及时修改和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安全素养培育手册》内容。教师需人手一册,并组织教师定期培训,鼓励教师将手册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形成常态化安全教育模式。此外,高职院校需不断加强师资力量,可通多外聘专家及走出去学习等方式为《高职院校学生安全素养培育手册》的编辑、指导、学习等提供中坚力量。

(三)提升校园多样化的安全文化教育模式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学生人身安全素养培育工作至关重要。高职院校要依托学校师资优势、教育资源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打造校园“安全文化”,力争做到“以文化人”。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教育宣传相结合,奖励惩罚相结合的教育手段,让师生融入到安全教育学习氛围中,努力将教师和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具有高安全觉悟、丰富安全情感、较强安全事故应对能力的行为主体。一是要通过政治教育、宣传栏、校报、网络、微信、微博等加强对大学生的平安校园建设宣传教育。[4]向学生随时推送安全教育信息,注重教育内容传播的及时性和广泛性;二要充分利用有关“安全”的节假日,如消防日、禁烟日、环境保护日等为教育契机展开安全教育活动;三是院校要依托学校的学生会及各类社团开展有关安全主题的辩论赛、演讲等,邀请相关安全专家、学者进校园讲座和宣传,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四是要打造校园“安全文化景观”,高职院校要调动师生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鼓励师生设计制作代表学校风采的安全标识、安全景观等,通过师生亲力亲为不仅提高了校园安全文化,也潜移默化提高了学生安全素养。

(四)完善考核制度切实保障安全教育工作的落实

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和实施学生安全素养培育工作,而且要有完善的考核机制,才能使安全素养培育工作“有始无终”。学生虽然参与了培训,但因为没有考核跟进,容易使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安全素养教育流于形式。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安全素养培育工作中应做到:一是参照学分制考核。实施学生安全素养考核工作因受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安排等因素影响,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且工作量较大。为此,高职院校可参考“学分制”的学习模式,由各年级、各专业教师,根据本学期《高职院校学生安全素养培育手册》任务分阶段进行,学生可自由决定学习阶段,但必须在规定的学习期间内完成规定学习课时,只有学分达到才可进行下一项内容学习;二是借用多种考核模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生完成一定阶段学分学习后,进行安全知识小测试,考核学生对安全知识理论掌握情况,再通过开展“突发事故”实践演练,比如模拟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应对措施;面临传销、抢劫等暴力事件时的应对办法。根据学生的自我保护行为和安全应对能力等考评出成绩,并将考核成绩打破六十分及格即可的低要求,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控在八十分之上。

(五)实施报告与反馈相结合的“群防群治”机制

事故发生后不究其事故发生本质原因就无法提升校园该种事故安全素养、遏制类似事故再发生。为躲避惩罚,在发生安全事故后师生会选择刻意隐瞒事故,不进行上报,而是大而化之,致使很多安全事故在发生后没有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信息公开反馈机制,[4]只有对每起安全事故发生不论大小都应及时报告并反馈,做足事故分析成因及处理措施工作,并形成校园安全防患的安全素养,才能得以“报告与反馈”和“群防群治”有机结合以实现无安全事故目标,也才能不断吸取经验总结形成安全素养,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人身安全素养的培育。

猜你喜欢
手册培育校园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School Admission择校
兔兔自杀手册
School Admission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