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下大学生创业帮扶体制的构建研究

2018-08-22 19:35涂佳钰肖晴婧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0期
关键词:社会网络大学生创业

涂佳钰 肖晴婧

摘要: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研究大学生的创业问题,结合社会资本等理论与大学生创业的内在关联,重点研究创业者与周围人的关系对于创业的影响,为大学生创业扶持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力争构建一个创业精准帮扶体系,帮助有意愿创业的大学生顺利创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而言,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社会网络;大学生创业;精准帮扶机制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

在“双创”时代背景下,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问题,国家各级政府出台了众多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各地大学生兴起了一股创新创业的高潮。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参与度整体不高,创业的成功率也始终偏低,且创业过程中遇到诸多瓶颈,尤其是大学生自身社会网络不健全、国家对于创业大学生的支撑体系薄弱等。

二.社会网络下大学生创业分析研究

(一)社会网络的理论分析

社会网络一般是指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是一群人之间的一组独特联系。其一,纵向上,从最早泛泛的社会网络定位到现在精确到个人、群体、国家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理论研究开始更加具体化和深入化。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研究方法,已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主要通过研究“关系纽带、网络成员紧密度、关系数据、网络结构”来研究分析相关成员的信息。其二,横向上,国内外文献对社会网络理论分析已有一定进展,但多从创业者这个大角度进行分析,不具有针对性。实际上,创业群体的多样性势必导致其所需创业扶持的社会网络服务的不同。大学生作为当代创业的中流砥柱,对其创业所需要的社会网络服务的研究必不可少。

(二)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的价值解读

现实状况中大学生创业意愿低,创业成功率更低。究其原因,是大学生自身缺乏创业知识和经验,自身创业能力以及创业资金成本不足。而良好的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能产生积极的帮扶作用,具体来说,有内在和外在两种因素。

其一,从外在层面上,国家“双创”政策的提出以及各种创业帮扶政策的出现和完善形成了社会政策网络,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形成了社会教育网络,社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平台和经济支持形成了社会帮扶网络。

其二,从内在层面上看,大学生自身和家庭的关系网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条件。自身的知识经验体系和人际关系网络是创业的基础,家庭成员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条件。大学生自身社会网络、家庭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一起形成了交叉化、集成化的社会网络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价值。社会网络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辅相成,共同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价值。

(三)社会网络下大学生创业扶持状态

具体来说,从整体现状来看,社会网络下大学生创业扶持的总体概况。由于当前大学生自身社会网络的不完整,导致其社会资本不足,使得大学生创业举步维艰。高校、政府虽响应国家创新创业的号召,出台了相关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但却始终没有贴合大学生社会网络的精准扶持机制和保障体系,扶持政策的有效性普遍低下。从现实实践来看,社会网络下当前大学生创业扶持的困境。创业大学生,从创业起步到成员招募到团队成立再到经营生产,是大学生自身社会网络不断拓展、不断维系,不断运用的结果。但是还未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比较浅,没有经过社会的历练,实际操作能力较差。而创业大学生不同于普通的大学生和社会创业的人群,在社会网络的结构和运用上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导致当前对于创业大学生难以做到有效、精准的扶持。从发展趋势来看,社会網络下大学生创业扶持的新常态。因此,贴合大学生社会网络特点的扶持新运行机制,和更加精准、系统与全面的大学生创业保障体系将会成为未来大学生创业扶持的新常态。

三.基于社会网络的大学生创业“精准帮扶”体制设计

(一)“五联一体”的精准帮扶体系

本研究基于上述大学生创业社会网络扶持现状,设计了一种“五联”帮扶为一体的大学生创业“精准帮扶”体系。

第一,联系意愿学生,助创业成功。紧紧围绕“以创业促就业”目标,深入意愿创业大学生群体中了解具体情况,请相关成功人士为意愿创业大学生创业前景指路子、出点子,尽可能解决创业中可能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第二,联系企业公司,助提档升级。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可以联系当地企业公司,为创业大学生们提供技术支撑,协调资金扶持,着力破解创业资金、管理模式、市场营销等难题,引导帮扶创业大学生逐步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促进创业的提档升级。第三,联系创业团体,助问题化解。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应该深入到大学生创业团体当中,实地调查大学生创业群体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掌握创业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推动问题解决。第四,联系各大高校,助作用发挥。着眼于高校高素质人才培育的教育要求,通过“三师协同”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模式,积极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引导在校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兴趣志向,为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奠定良好基础。第五,联系地方政府,助做大做强。地方政府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可以对符合条件、带动能力大、市场前景好、效益突出的创业企业进行重点支持,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在政策配套、金融支持、品牌营销上研究针对性措施,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四.“精准帮扶”体系的保障制度

“精准帮扶”体系的实施不可缺少强有力的保障制度。具体来说,第一,构建“创业求实”的思想保障,由于多数大学生较短时间内很难变革自身“不敢做”的思维范式,地方政府应当着力破除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障碍,同时大学教育也应着力打破传统大学生就业发展思维。第二,构建“高效有序”的制度保障,大学生创业离不开制度保障,要加快相关的创业扶持制度改革,完善相关创业扶持制度。需要构建“政-企-校”三方合力的保障制度来协调各级各部门利益,引导他们通力配合,助推现代大学生创业。第三,构建“精准细致”的服务保障,政府应该在“教育培训、技术支持,资金支撑”等方面为创业大学生培育提供精细化服务;在“项目投资、企业管理,市场拓展”等方面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从而求真务实地扮演好公共服务供给者的角色。

参考文献:

[1].“精准扶贫”思想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刘晓杰,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03-03

[2].创业者社会网络的演化过程研究--创业意愿的驱动作用,李文金,分类号:F272

[3].大学生创业视域下的社会网络建构研究,王飞顾、瑜婷,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6)06-0069-03

作者简介:

涂佳钰(1997.10—),女,汉族,重庆人,学士学历,学生,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会计学。

肖晴婧(1998.01—),女,汉族,重庆人,学士学历,学生,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

猜你喜欢
社会网络大学生创业
中国“面子”文化情境下领导政治技能对团队领导社会网络的作用机制研究
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网络协同模拟框架研究
旅游目的地合作中网络治理模式研究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制度研究
“互联网+”促进大学生创业途径的思考
企业管理中社会网络的运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大学生开设特产专卖的社会意义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路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