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支架引导,构建高效课堂

2018-08-22 10:17姚娟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化学平衡支架情境

姚娟

支架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具体操作时,要经历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以及效果评价等环节,以此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促使认知发展由实际水平提升到潜在水平.本文就以“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一课为例探究支架模式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搭脚手架——围绕主题,构建概念框架

这是教学的开端,也是关键,有效的搭建不仅能活跃课堂,顺利导入,还能调动思维,激发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做好铺垫.因此,为了提高有效性,在搭建时要紧扣教学主题,围绕学生“最近发展区”展开,帮助其明确目标,构建知识框架.在这一课中,我以“问题”作为支架导入教学:30MPa,500℃条件下,1L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N2和3molH2,能否生成2molNH3?为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建立平衡,为了明确这一思路,我建议其画v-t图像,并在其绘制时提问:当反应速率到达什么情况时,会出现平衡状态?对此,学生随即回答:“当v正=v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由此,学生可以反推出:化学平衡是建立在一定条件下的,一旦条件改变,平衡就可能被破坏.针对这一点,我再次提问:“在反应达到平衡后,假设要被破坏,根本的条件是什么?”以此引导学生运用图像分析,观察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驱使,逐步建立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经过这一过程,最终得出结论: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是旧平衡被破坏,新平衡建立的过程.

二、进入情境——设计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已经融入课堂,明确了“平衡”与“条件”两个重点,深入其中,展开探究.这时,在其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我会突出其中“浓度”条件,以“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作为课题引导学生,让其在具体的情境中实验、操作.

首先,我会给其提供FeCl3溶液和KSCN溶液的反应方程,作为辅助配合学生研究:FeCl3+3KSCNFe(SCN)3+3KCl(红色),Fe3++3SCN-Fe(SCN)3(紅色),然后,在具体实施前,我会适当指导,明确研究方法,即确定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过程——得出结论并分析——评价实验方案,避免学生混淆顺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开展合作学习,让其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研究,自主设计方案,进行讨论交流,在反复修改后进行实验.等到完成后,我会邀请小组代表上台介绍,简要阐述整个研究过程和结果,其余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可提出问题,对其过程、方法以及结论表达看法.

三、独立探索——思维碰撞,促进同化顺应

对于新课,学生的认知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构建,借助问题支架和实验情境不断深化.在此过程中,随着思维高度上升,学生会经历两个过程,即同化和顺应,一方面,学生在独立探索时会自觉运用已有认知去理解新知,尝试解决现有问题,这便是同化;另一方面,当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实际认知发生冲突,学生思维就会产生矛盾,这时为了化解,学生就会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修正、重组,以此实现顺应.在研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学生已有的认知会和问题情境发生冲突,促使其重组、完善,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建构.

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独立探索解决问题是一个有难度的环节,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作为课堂的主导,要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及时提供帮助,帮助其解决困难,完成相应的知识构建,避免两极分化问题.

四、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及时补充完善

在独立探索之后,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无法独立解决或者存在疑惑,这时就要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小组交流,让其相互讨论、分享,针对实验的结果和研究中的问题进行确认、补充和完善,以此弥补不足,实现优劣互补.

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探讨,在此过程中清楚呈现思维过程,暴露不足,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得到补充、完善.

五、效果评价——丰富形式,实现共同提升

评价是支架式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师生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认识不足,及时弥补;另一方面反馈教学漏洞,有效改善,优化设计.具体实施时,为了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可适当丰富形式,打破单一模式,有传统的师评拓展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个人评价以及小组评价等,确保学生在建构主义的引导下能全面认识自己.

猜你喜欢
化学平衡支架情境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数学方法在化学平衡学习中的重要应用
小题也可大做——由一道化学平衡题想到的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立足高考考点着眼化学平衡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