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芳芳
摘要:欧洲中央银行成立于1998年,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管理超国家货币的中央银行,其货币制度对其他区域跨国货币一体化具有重大借鉴意义。以欧洲中央银行制度为切入点,从整体和不同角度出发,对欧洲中央银行制度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类,从欧洲中央银行制度缺陷方面探讨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以期获得对欧洲中央银行制度研究的全面、综合认识,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获得启示,为我国中央银行制度的运行及完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欧洲中央银行制度;文献综述;货币政策
自欧元区诞生以来,欧洲货币联盟从广度和深度上来说都发展迅猛,欧洲中央银行作为欧元区专属的货币政策机构,随着欧洲货币与金融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其中央银行机制也在不断进行创新,以应对变化所带来的挑战。从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创设伊始,学者们对其分析研究就从未中断过,但总的来看,各学者仅仅是从某一角度或某些方面出发对欧洲中央银行制度进行分析,而专门针对欧洲中央银行制度进行系统、直接的研究较少。
一、关于欧洲中央银行制度的综合性探讨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不仅包含欧洲央行,还涵盖了其他27个欧盟成员国的央行,从性质、组织架构、运行模式等出发对欧洲中央银行制度进行研究,有利于从整体上客观认识欧洲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情况。
范文芳(1998)介绍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性质、目的和使命及决策机构,指出其是一种混合结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陈志昂(1998)表示欧洲央行体系的独立性是被充分保证的,并分析其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政策工具的选择及运行模式。郑兴无(1999)从建立背景、组织结构、成立目的、任务及职责、政策工具、货币供应量和监管处罚权力对欧洲中央银行体系进行分析,得出欧洲中央银行具有国家机构的性质及特征。阙澄宇(2002)阐述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产生的背景,对其制度框架、独立性进行详细介绍,评价其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并与我国央行体系进行简单的比较。
二、对欧洲中央银行制度不同角度的研究
(一)侧重于与其他国家比较的角度
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大多是将欧洲央行与美联邦进行研究比较,通过比较分析,认为欧洲中央银行的做法相对过于保守。两大央行制度在理论依据、政策目标、操作手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根本原因在于货币联盟的发展程度,作为两个差别利益主体,寻求各自不同的目标,这既是两者发展的依据,也是其发展道路不同的原因。
张后奇等(1998)从制度框架、货币政策目标及工具、货币政策独立性方面对欧洲央行与美联储的运作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欧洲中央银行的各分行为其成員国央行,而美联储的分支机构则是根据经济区域划分的;从货币政策来看,欧洲中央银行以稳定物价作为其终极目标,美联储在强调物价稳定的同时也追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王应贵等(2000)将欧洲央行货币政策与美联储进行系统比较,认为在公开市场上,相比较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所确定的合格资产种类,美国公开市场的较少且精;并指出两大央行体系在最低准备金制度方面存在的不同,欧洲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支付一定利息,而美联储则不付利息。唐志新(2007)从组织框架,制度特征,货币政策目标,央行独立性,独立度、透明度与沟通力及货币政策策略多个方面对欧洲中央银行、美联储、日本银行的体系进行比较,指出三者在法律地位与职责方面有所差别,但在组织架构、货币政策框架方面相似度较高;此外,三者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操作方式及信息传递策略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欧洲中央银行政策委员会通过一致投票通过的方式共同掌权,美联储具有牢固掌握议程的空间,日本银行则具有较为鲜明的个人主义色彩;在信息传递策略方面,欧洲央行不公布管理委员会细节,而美联储和日本都有公布。魏玲(2007)从货币政策目标、中介目标及干预措施和操作工具三个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得出其政策目标都是稳定物价,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中介目标方面,欧洲中央银行以货币供应量(M3)和消费者物价调和指数作为中介目标,而美联储则以联邦基金利率来调节货币供求;从政策工具角度看,二者都选择了公开市场业务和准备金制度,欧洲央行利用回购交易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而美联储则是进行直接的债券及外汇市场买卖;关于准备金制度,欧洲央行将其作为影响力度较大的货币政策工具,而美联储则仅仅将其用于交易账户;并指出欧洲中央体系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二)侧重于应对危机的角度
随着各种金融工具创新的增多,金融监管出现缺失,经济、金融危机的发生变得更加频繁,波及范围也更加广泛。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各国中央银行都采用了一定的货币政策对其进行补救,以实现经济的尽快复苏。对此,一些学者以全球性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为例,探讨欧洲中央银行在危机发生之后所采取的政策,得到最后贷款人职能对于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意义,在应对危机时,还应将常规性货币操作手段与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手段相结合。借鉴其相关经验,为我国中央银行应对金融危机提出政策建议。
邓瑛(2009)分析欧洲央行、美联储、英格兰银行、日本及其他亚洲央行应对金融危机时采取的政策措施,指出欧洲央行主要强调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商业银行国有化及无限额的注资计划。在比较各国央行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后,认为当前的政策措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救助之上,缺乏比较系统、完善、具有长期导向性的救治政策。申建文(2010)介绍欧洲央行的利率框架,阐述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欧洲央行结合自身实际坚持采取非零利率政策,而未跟随美国、日本等国家实行零利率政策。并根据欧洲中央银行所采取的应对危机的政策手段得出几点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启示:一是调整利率的水平及幅度要与经济运行需要相协调;二是要加强利率导向性;三是要赋予中央银行在应对危机时采取非常规政策进行逆周期宏观调控的职能。徐明棋(2012)以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在短期之类没有被平息为例,强调在经济下行时期,央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重要性,提出最后贷款人职能对于补充完善欧洲央行制度的不可或缺性以及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尹继志(2012)论述金融危机发生后欧洲央行所采取的下调主导利率、扩大再贴现规模等扩大信贷支持的相关措施,及实施证券购买计划、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并为其提供信用担保、开展货币互换并且进行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等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操作,评析在面对金融危机时,各国央行所采取政策的操作效应。肖立晟(2012)以2012年西班牙地方债务危机触发欧债危机为背景,阐述为抑制市场对欧元崩溃产生恐慌心理所采取的OMT货币政策,分别从实施动因、政策机制与特点、及潜在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何帆等(2012)指出随着欧债主权危机形势的恶化,欧洲中央银行采用的政策手段也随之从保守转向常规政策工具与非常规政策工具并用,认为在欧元区局势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之下,欧洲中央银行物价稳定的单一性政策目标已不能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应将经济增长纳入政策目标,为其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奠定制度基础。张紫宸(2014)对欧债危机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进行梳理,指出欧央行在运作机制及制度方面存在缺陷,并介绍在应对危机时,欧洲中央银行除了采用正常性的救助措施外,还推出无限量再融资工具、担保债券购买计划、证券市场计划及长期再融资操作等一系列特殊救助措施;由于欧洲中央银行存在制度缺陷,可能会导致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并专门建立了欧洲金融稳定机制、欧洲稳定机制来解决欧洲债务危机。
(三)侧重于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角度
相關学者通过对欧元区的通胀率、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策略等指标进行分析以测度其政策有效性,得出欧洲中央银行所采用的货币政策操作能较好抑制通货膨胀率的上涨,其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吉余峰,雷强(2005)在对欧洲央行物价波动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介绍之后,采用1999~2004年的HICP通胀指数作为参考值,考察得出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郑建军,高倩倩(2006)采用1999~2005年的消费者价格调和指数通胀率、欧元区GDP平减指数、持平通胀率、主要再融资利率、核心通胀率等指标,分别分析欧洲中央银行在应对短期和中长期通货膨胀方面的成效,进一步分阶段描述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手段和通货膨胀率等指标的联系,实证得出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战略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欧元区的经济走势将对其提出更大的挑战。彭芸(2006)指出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策略有利于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加强公众信心并提出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启示。闫屹,桑怀飞(2012)运用相关计量经济模型对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检验,得出与隔夜市场利率相比,公开市场操作对M3的影响程度更深。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是有效的,且其中介目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关于欧洲中央银行制度缺陷的研究
欧洲中央银行从1998年成立至今,已历经19年,国内外经济、金融局势都已发生很大变化,加之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其成立之初的基础制度、政策工具、政策目标等或已不适应现今经济金融的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的缺陷。基于此,相关学者或从应对危机时欧洲中央银行制度所体现出的不足之处,或从其本身政策目标、手段的不足之处对欧洲央行的制度缺失进行分析探讨。大部分学者得出,欧洲央行制度所存在的最大缺陷是货币政策的统一与各个成员国实际经济发展情况之间的矛盾,与财政政策难以相互协调配合,以及最后贷款人职能缺失的不足。
李天德,吴展(2000)在分析欧洲中央银行建立背景、成立目的及组织结构的基础之上,对其三大政策工具进行分析,重点阐析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二元性矛盾,包括保证欧元价值稳定的货币政策与全球经济萎缩和欧洲高失业率之间的矛盾;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情况不同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周瑾(2001)对欧洲央行体系的建立、组织结构、特点、政策目标及政策工具进行分析,指出所存在的制度缺陷,包括欧元价值的稳定性无法得到保证;欧洲中央银行实际独立性较弱;政策透明度较弱、效力较弱。王爽爽(2011)指出欧洲央行面对金融危机时存在的制度缺陷。为各成员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央行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的相互矛盾;中央银行所实施的统一的货币政策难以同时满足各个成员国的经济利益;各成员国对马约的规定执行不利;缺乏危机救助机制及“最后贷款人”职能。刘英(2013)采用实证、定量与比较的分析方法从经济制度、货币政策及制度等多角度对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现状及演变过程进行研究,指出欧洲中央银行基础制度的缺失是导致欧洲债务主权危机发生、拖延欧债危机解决的原因之一。
四、结语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发现,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出发,对欧洲央行制度进行了研究。但大多都是基于过去的资料信息所做的相关研究,缺乏一定的前瞻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对中央银行制度的健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欧洲中央银行应怎样完善自身体制,以应对诸如电子货币的出现等问题所带来的挑战,学者们在进行研究时,应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中央银行制度体系的改进。目前专门针对欧洲中央银行制度进行系统的研究还较少,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别,伴随着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全球化和自由化,各经济体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旦某个经济大国出现危机,势必会迅速波及到各个国家,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将面临“崩溃”风险,因此,对欧洲中央银行制度进行系统专门的研究也显得愈发重要。此外,欧债危机的爆发、英国脱欧的既定事实以及欧盟内部政治、经济和外交紧张的加剧等或都与欧洲中央银行制度的脆弱性相关,因此,欧盟内部严峻的政治、经济环境是否与欧洲中央银行制度体系的稳定性相关应成为学术界的另一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1]郑兴无.剖析欧洲中央银行体系[J].世界经济,1999(09).
[2]张后奇,刘云.欧洲中央银行与美联储运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金融研究,1998(10).
[3]王应贵,夏业良.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探析——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体系的政策比较[J].国际金融研究,1999(06).
[4]申建文.欧洲中央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利率政策及其启示[J].西部金融,2010(09).
[5]徐明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欧洲中央银行制度上的缺陷[J].社会科学,2012(01).
[6]何帆,伍桂,邹晓梅.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转变及其展望[J].金融发展评论,2012(06).
[7]张紫宸.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救助机制及其政策效应分析[D].复旦大学,2014.
[8]郑建军,高倩倩.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绩效评价:1999~2005[J].国际金融研究,2006(10).
[9]闫屹,桑怀飞.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2(11).
[10]刘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之反思[J].新金融,2013(05).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