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命周期和盈余管理的研究

2018-08-22 04:58王会慧
财会学习 2018年18期
关键词:盈余管理生命周期企业

王会慧

摘要:企业的发展总会经历一定的阶段,任何企业的发展历程都会包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及最终成为夕阳产业并消亡。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经营原则和管理策略也是截然不同,尤其是在盈余管理方面。为了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在发展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对外披露自身的财务信息,帮助销售部门增加销量、提高企业声誉以及筹集足够的发展资金,这就有了盈余管理的需要。如果在发展的某一阶段,企业的管理者采取了不恰当的盈余管理策略,不仅会降低企业内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影响到企业在外部投资者心中的形象,进而拖慢企业集资和发展的进程,由此可见,在确定的发展阶段,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盈余管理策略和手段将有助于企业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盈余管理与生命周期的相关理论,就不同的生命周期探讨了盈余管理的动机,并提出了相关的管理手段。

关键词:生命周期;企业;盈余管理

一、企业生命周期与盈余管理相关理论介绍

(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介绍

上世纪50年代,海尔瑞通过长期的企业管理经验,发现企业从开创到衰败的整个过程与生物学中个体的成长曲线十分相似,由此,他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企业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组织,采购、生产以及销售等都需要在与外部的沟通中完成,生命周期理论就是以动态发展的企业组织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具体来讲,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初创期,企业在行业内没有良好的信誉和竞争地位,但是发展需要购买设备、开发市场等,因此,初创期能否筹集到足够的发展资金对企业将来的顺利扎根至关重要;在成长期,企业占有一定的市场,融资的困难减小,但是股东对企业经营的预期较高,企业需要谨慎决策;成熟期的企业发展比较稳定,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虽然成本最低,但是利润已经没有上升空间,开始下降,因此,此时的企业需要注重成本的控制;在企业进入衰退期之后,产品逐渐没有竞争力,被新兴的产品取代,利润大幅下降,企业需要及时决策将来的发展方向。

(二)盈余管理理论的相关介绍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高层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情况下,通过主动选择对企业有利的会计政策的方式,给外部的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报告,从而满足信息使用的要求,同时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并不影响企业的盈利情况,只是企业在信息披露时做出的如何分配利润的决策,包括提取的盈余公积数额与比例、发放的红利等,反映了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但不是企业业绩的真实表现。

二、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盈余管理的动机

(一)在初创期的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抢占市场,加大生产量,采购新设备。此时的企业在行业内没有威信,同时,新生的企业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企业不具备通过负债的方式筹资的条件,只能通过盈余管理的方式包装获利水平,获得发展。

(二)企业由初创期进入成长期之后,市场份额加大,在行业内也具有了一定的销售地位与信誉,所以成长期的企业一般都会设定一个发展目标,比如企业未来的五年规划或者十年规划等,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争取早日实现这个目标。为了加快发展进度、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以及实现设定的目标,获得上市资格以及配股增发是在成长期的企业常用的方式。根据我国《公司法》和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必须在连续的三年内保持盈利才能有资格申请上市,对于正在经营中的企业,如果经营过程中没有风险,企业做到三年持续盈利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的微观环境都存在各种经营风险,因此,企业需要通过盈余管理对财务报告进行适度包装,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美化企业的财务报告,从而获得上市资格,同时,将财务报表进行盈余调整也可以提高企业的股票定价。同时,成长期的企业,尤其是国企,需要员工与高管的积极工作与付出,需要通过盈余管理尽量保证员工的薪酬水平,保证甚至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在成熟期,企业的规模、资产和收益都会比前期有所增加,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企业需要在成熟期对之前的会计政策进行调整,比如调整坏账处理方式、调整存货的计价方法以及固定资产折旧等,这些会计政策的调整离不开企业盈余管理。有的行业利润巨大,当发展到成熟期之后,就会存在大量的盈利,甚至成为行业内的巨头,比如某些国有企业,如果企业的发展超过一定的界限,就会招致严厉的政策限制,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此时,管理者也需要通过盈余管理手段降低财务报告的盈余,比如调整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制度,维持自身的社会形象。成熟期的国企,尤其是垄断性的国企,往往是社会公众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重点,国企的高管需要通过盈余管理塑造一种经营稳定、利润持续增加的形象,这就需要财务部门根据盈余管理的政策对报告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修饰,比如,改变高层的薪酬制度来中和报告中欠缺或者多余的利润。

(四)在衰退期,企业往往会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原来的债权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会与企业签订债务契约。为了降低在衰退期的违约风险,保证资金流动,企业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调增报告利润,保持企业在该时期的稳定经营。

三、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盈余管理的策略

(一)在初创期,企业需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信誉以及开辟新市场,此时企业应该尽量提高当期的经营利润,从而通过良好的财务报告来突出公司的经营业绩,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前来投资。企业可以适当的降低高管薪酬,发扬企业高管艰苦创业的精神;其次,采用灵活的会计政策,提高外界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

(二)企业进入成长期之后,经营活动与盈利水平需要稳定并持续,从而帮助企业顺利上市。稳定上升的利润也可以满足股东对企业经营的合理预期,因此,成长期的企业需要通过盈余管理稳定自身在财务报告中的利润水平。举例来说,国有企业的业绩如果在短期内表现比较优异时,净利润高出正常的水平,可以延长确认收入,同时增加当期高管以及员工的薪酬,在提高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也保证了利润水平的稳定,国有企业除了是社会大众的关注对象,也是政府的重点项目,更需要通过盈余管理稳定自身的利润;相反,当企业的经营出现阻碍时,当期的净利润稍微下降了,那么企业的高层也需要调增盈余,减少支出,把合理的费用改为长期待摊费用,适当增加利润水平,具体可以降低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在企业经营业绩不够达标的关键时刻,管理人员更应该与企业同呼吸。

(三)在成熟期,虽然企业的产品可以源源不断地给企业带来回报,但是企业在财务报告中应该尽量保持利润的稳定,降低利润的持续增长,因为此时的利润增长源于前期的积累所创造出的稳定客户与品牌,并非是产品的效能一直满足了需要,增长的利润报告会增加股东的预期,给成熟期的企业带来巨大压力。在该时期,企业可以增加广告费用和高管薪酬的支出,加大研发力度,加快资产的摊销,尽量降低财务报告中的利润,保持利润在成熟期的稳定,降低增长的幅度。同时,除了业绩之外,国有企业的高管工资和员工工资也一直都是社会公众的关注点,影响着企业未来招聘以及股票的价值,对此,国有企业应该在成熟期保证员工以及高管的薪酬穩定,尽量不要受到利润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因为成熟期的企业需要树立经营稳重的形象。

(四)衰退期的企业往往不能满足产品创新能力的需要,无法在短期内顺利转型,产品的过时与落后导致销量下降,市场萎缩。企业的整体转型又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衰退期的企业应该利用自身的声誉与资源,为变革发展积蓄资金,尽量降低会计盈余。

四、结语

盈余管理对于企业的财务信息披露和贷款信誉十分重要,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适用于不同的盈余管理策略。准确定位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提高盈余管理的水平有助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抵抗风险、稳定盈利。本文通过对不同生命周期中盈余管理动机分析,提出盈余管理对策,希望有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颖.基于电子信息行业生命周期的盈余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2]向锋.公司盈余管理研究:成因、识别与对策[D].厦门大学,2006.

猜你喜欢
盈余管理生命周期企业
基于云制造模式的产品碳足迹生命周期评价
2018上海企业100强
探索ASP.NET的生命周期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路径选择探析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税收筹划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