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与风光摄影因何结缘?
“冰河,你为什么喜欢摄影?”经常有人这么问我。其实我与摄影结缘是偶然也是必然,在读初中的时候,家人就送了我一台一次性胶片相机,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了自己的摄影之旅,不过多是跟着感觉瞎拍。后来进入高校求学,自己用勤工俭学攒下的钱买了人生中第一台数码单反相机—APS-C画幅的佳能EOS 450D。说实话,那会儿其实也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拍什么,人像、风光、人文题材都拍。直到机缘巧合,我通过聚会认识了一帮风光摄影师并与之建立了联系。很快,我一发不可收拾地疯狂爱上了风光摄影,并决定专注于这类题材的创作。
你是如何制订拍摄计划的?
从我的过往拍摄经历来看,每一次令自己满意的风光摄影创作都是有计划的。这里的计划是指规划好行程,规划好拍摄机位以及对可能遇到天气状况的预测、把控。我认为,制定好计划并依照计划执行是保证拍到好的风光摄影作品的重要前提。换言之,这些相当于保底。在具体拍摄中,优秀的风光摄影师需要更多地去发现新机位与视角,从而发现更值得拍的风景。
怎样看待风光摄影的形式美感?
我们经常能在网络上看到一些争论,好的风光摄影作品到底是突出外在的形式美还是更倚重内在的精神表达?摄影作为一门艺术,我认为其一方面来源于生活,另一方面又是“曲高和寡”的。對于初入风光摄影领域的摄影人而言,应该先从拍出一幅好看的照片开始,因为关于作品内在精神表达的诠释和领悟对于多数初学者而言,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更直观的评价标准还是照片好不好看。
风光摄影创作需要循序渐进,没有捷径可言,要一步一个脚印。建议初学者要先把基本功练好了,后面的路才会更好走。
你对好的风光摄影有怎样的理解?
众所周知,摄影艺术发展到今天,早已不只是为了记录。风光摄影亦是如此,风光摄影师们对于自己的创作都在倾注着各自的理解与情感。对于我而言,摄影就是记录感动的过程或者瞬间,正所谓“感动常在”,感动可以是某个人,某一场景,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寻找、追逐感动与震撼人心的风景。
你如何把握风光摄影的后期调整程度?
好的前期拍摄可以让后期处理更加简单,如果前期没拍好,后期可能会需要大量时间与精力来处理,甚至处理了很久都无法得到心仪的作品。当然,反对后期的声音始终存在,这个问题应当一分为二来看待,对于纪实摄影来说,破坏真实性的后期修饰当然是不可取的;但对于风光拍摄来说,实际上,在诸多场景下肉眼所看到的与相机实际上拍摄到的存在一定差距,那么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于我个人来说,后期处理是一个还原而不是改变的过程,通过后期手段还原出当时的场景,或者稍加美化,这是其意义所在。
针对风光摄影,你选择器材的标准是什么?
我比较注重这几个方面:首当其冲是性能,像素、宽容度、ISO感光度也是重要的参考,还有耐用程度,比如在野外低温环境下的电量以及雨雪条件下的使用体验等。这些年来,我之所以坚持使用佳能EOS相机与镜头,正是由于它们都经受住了考验。
你一直使用佳能EOS相机及镜头吗?为何一直钟情于EOS系统?
时光荏苒,我和佳能的感情却一直没有降温。从我的第一台佳能相机EOS 450D到EOS 5D Mark Ⅱ到EOS 6D再到今天的EOS 5D Mark Ⅳ。特别是最近的几次旅行中,我身旁始终伴着佳能EOS 5D Mark Ⅳ的身影,这位老朋友给我的感觉是“可靠且均衡”。于我而言,这称得上是一款无懈可击的机器,不仅延续了佳能5D系列的血统与荣耀,更使我的拍摄思路得以逐一实现。
你最常用的佳能镜头有哪几款?它们的光学素质是否能够满足你的拍摄要求?
佳能丰富的镜头群也是我钟情于它的重要原因。无论是城市风光,还是自然风景,我都特别喜欢进行接片,所以我对移轴镜头情有独钟,特别是佳能TS-E 17mm f/4L、TS-E 24mm f/3.5L Ⅱ镜头,画质成像与分辨率出众,是我出门创作时的首选。此外,EF 11-24mm f/4L USM镜头也是我使用频率极高的一款,超广角所带来的视觉震撼使我为之着迷。
弱光摄影在你的作品中占据了较大比重,不妨结合具体拍摄及器材使用谈谈你的创作心得?
比如说《天坛》这幅作品,我在拍摄的时候考虑到单独拍一个天坛太普通也太平淡了,而且这类照片在网络上早已千篇一律。因此,我选择了将大门敞开作为前景,而佳能EF 11-24mm f/4L USM镜头刚好可以容纳整个画面。超广角带来的视觉震撼,使古建筑的历史厚重感以及这幅影像带给人的历史穿越感扑面而来。以此为例,选择合适的地点对于拍好夜景十分重要。在此分享一个小窍门,找不到合适的拍摄场地常常困扰着风光摄影人,特别是在寻找俯瞰视角时。其实,不仅在楼顶天台可以拍夜景,许多高楼都是有观光层的,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电视塔、高楼咖啡厅与餐馆;高楼层的酒店也同样有酒廊之类的消费场所。而少量的消费就可以获取某个绝佳的拍摄场地,当然,在找寻机位时要切记安全第一。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真心热爱风光摄影,好的身体是非常重要的。近期的阿根廷之行就极大地考验了我,每天近30斤的户外装备加摄影器材,再加上20公里的徒步,几乎耗尽了全部体力。值得欣慰的是我拍到了满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