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创新

2018-08-22 19:03满会乔廖文静
中国摄影 2018年7期
关键词:通稿中新社稿件

满会乔 廖文静

作为国家级通讯社,中国新闻社是规模较大的世界性现代通讯社之一。中新社摄影部也是国内主流媒体中代表着新闻摄影最高水准的机构之一,其在新闻图片编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建立了一系列相关规范。在“人人可以做报道、个个可以是媒体”的当下,中新社摄影人坚守专业媒体人定位,保持“高含金量”的新闻采编专业操作,坚守和创新“中新风格”,积极探索新时代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新闻摄影人的发展之路。中新社的图片编辑作为“中新图片”这一中新社传统优势产品背后的默默守护者,也在思考并探索着。

中新图片的编辑

中新社摄影记者采访完成后,将一组不同视角、景别的图片稿件上传到中新社采编系统,这组图片就开始了它们的“通关”之旅。

图片稿件只有连续通过初审编辑、辅班编辑和签稿人等至少三个把关人的查验、审核、签发,才会以中新图片的名义被签发出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图片,开始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传播。

凝练业务素养

对于通讯社图片编辑而言,在保证真实性、准确性、正确性的前提下要提高新闻图片的时效性。图片编辑像排雷的工兵,要在最短时间内发现文字说明、图片细节中存在的隐患、险情并将其排除掉;面对纷至沓来的新闻图片又像医院的急诊科医生一样,调动自身的全部知识技能储备,针对不同情况做出综合判断给出对症、快捷、有效的处置方案。

《中国新闻社章程》中对文字电讯通稿编辑工作规定:编辑工作主要是努力使再加工的稿件适应对外报道的要求,对稿件涉及的相关政策进行再次审核,对稿件涉及的重大新闻事实进行再次核实,对新闻稿件做最后的精炼和修饰。编辑对所编辑稿件的新闻真实性、准确性、正确性、合法性和公正性承担相应责任。这些规定也适用于图片编辑工作。

签稿人是中新社新闻图片的最后把关人,决定图片发与不发、如何发等图片稿件最终去向,是图片编辑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岗位。签稿人要从服务于国家发展改革稳定大局,服务于对外报道、侨务报道需要出发,从确保真实性、提高针对性、增强时效性、加强原创性、保持亲和力、重视客观性、回应海外关切等角度对新闻图片及图片说明进行认真考量。

协调图片报道

图片编辑要通盘考虑报道全局,包括参与报道策划、跟进事件进展、把握报道节奏,编好图片稿件,做好把关人,重点针对港澳台侨外的目标客户签发对外通稿,针对其他客户群体、新媒体传播平台编辑新媒体稿件。

比如,在2018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中新社摄影组每晚都召集全体记者编辑总结策划会:总结当日经验教训、点评记者拍摄得失;对第二天的采访提前策划,对拍摄角度、发稿画面、拍摄点位进行设计,明确记者拍摄分工、发稿画面分配到人……编辑全程参会,向记者反馈外报采用及新媒体使用转载情况,介绍背景资料,提出整个报道和发稿画面的设想和要求,采编人员的良性互动使编辑能够从容地把握报道节奏。坐而思,起而行,行胜于言,摄影报道团队在采访中检验、实践自己的思考和策划。

图片编辑要对政治、经济、国际形势和社会热点有清新而敏锐的认知;对各行各业知识有着基本了解,并能借助网络等现代化工具进行快速信息核实;对摄影记者个人所长了然于胸;为人平易近人、善于沟通,才能够做好采编工作的协调员。

中新图片的规范化

中新社图片通稿的主要用户和读者在境外,在选择报道题材、报道角度等方面,坚持“中新风格”,突出“国家視角、以小见大、以趣动人”的稿件要求。

中新图片的规范

中新社对图片标准、文字说明、图片版权、新闻伦理等方面都进行了规定,使采编流程有规可依,有矩可守,整个采编工作能够规范进行。

中新社摄影部2017年7月发布的《关于调整我社数字图片技术标准的通知》,对新闻图片稿件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要求:新闻图片焦点清晰、曝光准确、色彩还原真实、主体突出,新闻价值与影像价值并重。除重大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外,摄影记者上传的数字照片长边不小于3000像素,图片文件为JPEG格式,JPEG压缩质量一般不低于90%(PHOTOSHOP压缩比10以上)。JPEG文件大小一般不低于1MB,不超过4MB。

中新社《图片通稿采编规范》规定:新闻图片的文字说明要准确、简洁、客观,体现“中新风格”。内容包括对画面的描述、对新闻事实或背景的交代,主要新闻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要齐全,必要时还需包括“何故”与“如何”等要素。要陈述事实而不是形容事实,不要掺杂个人的感情因素和脱离事实的描写。尽量少用或不用形容词、副词等虚词,多用实词。图片的标题要醒目引人,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突显出来,简洁明了等。

参照《新闻纪实类数字照片技术规范》,中新社规定数字图片采集和后期处理:不允许对原始图像做影响照片真实属性的调整和润饰。不允许对画面构成元素进行添加、移动、去除(去除图像传感器及镜头污点除外)。不允许破坏原始影像的基调与氛围。不允许使用照相机内置的效果滤镜程序功能。不允许对照片画面进行拉伸、压缩、翻转。严禁对图片进行插值放大处理,等等。

中新社强调图片版权。注重原始数据信息的保留,要求摄影记者必须准确设置相机日期和时间。相机拍摄者设置为本人姓名的汉语全拼。记者发稿时不得删除或更改数字照片的元数据。特殊情况下,摄影记者借用他人相机拍摄并发稿,须在备注栏注明情况。一张图片的作者只能是一位拍摄者,不得两人以上署名。通讯员稿件署名尽量使用拍摄者真实姓名。严禁将他人拍摄的图片作为记者本人作品使用。

中新社图片重视新闻伦理,在新闻采编中坚守底线,不违背职业原则,不偏离新闻规律,不渲染暴力、色情、犯罪情节,不描述涉及个人隐私的细节,避免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在中新社《图片通稿采编规范》中明确规定:尊重死者的尊严,不得播发死者特写图片;慎重播发自杀案例图片,不得播发记录自杀方法的图片;尽量避免以特写方式展示死难者亲属痛苦失态的情形等。

图片编辑严格参照新闻图片质量标准编发稿件,初审稿件会剔除拍摄质量和后期处理不过关的、雷同的、违背新闻伦理的画面,之后,高速有效地展开后续编辑工作。

回应海外关切

中新社是以对外报道为基本定位和主体业务的中央主要新闻单位,承担“国家外宣重要力量”和“侨务外宣领军力量”的双重责任。在主题报道和日常报道中都要坚守传承“中新风格”,严谨、准确、平实、平稳地做好图片报道。

中新社图片通稿的主要用户在境外,主要受众在境外。报道的主要传播对象,是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与中国有关系的外国人。图片编辑在稿件选择、签发等业务操作上要具有服务海外受众的观念,切实回应“港澳台侨外”的真正关切,提高新闻图片传播的有效性。

编辑的图片被海外报纸大幅刊载、被十家以上海外华文报纸刊载,编辑理念被认同则是图片编辑的快事。在2018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图片编辑有明确的客户意识,贴近海外读者需求,开设了会场聚焦、两会快照、两会新面孔、院士上两会、两会通道、港澳代表等专栏,将新闻图片进行梳理分类,便于海外报纸编辑快速、方便按需采用。每天签发的两会图片被海外华文报纸尤其是香港报纸多家次采用,甚至多次出现同一天多家报纸的头版头条都被中新社图片占据的局面。

中新社图片编辑没有自己的展示平台,但很多事情还是大有可为的。图片编辑可以将编辑思维向后延伸到外报编辑视角,通盘考虑图片的景别、画面、氛围等,换位思考海外华文报纸编辑会关注哪些新闻点、会怎样选择图片,编排版面等。如此作为之后,编辑在编发图片稿件时一直有着清晰的认知、明确的思路,进而达到新闻图片的高落地率和实现精准有效传播。

新闻性与艺术性

好的新闻图片是融合了新闻性与艺术性的,用恰当的形式表现内容,捕捉住现场的氛围并传递给观者,令观者动容、动心。中新社图片通稿在表现形式上力求生动,避免平庸的泛泛之作。

记者用发现的眼光观察世界,用相机从新闻现场、从现实中撷取瞬间;编辑则用发现的眼光从记者来稿中发掘宝藏。以广博的视野和事件的整体认知为参照系,从更高视角、更广空间、更深层面对图片稿件进行审视和提炼。

编稿时发现兼具新闻性与艺术性的好图片,对于图片编辑来说算一件乐事。本社记者杜洋荣获2017年度人民摄影“金镜头”非突发新闻类单幅金奖的图片《习近平举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并致辞》就是一幅兼具新闻性与艺术性的新闻图片。编辑发现这幅图片定格住一种和谐友好共同前行的氛围,引领队伍的大国领袖,谈笑风生的各国领导人,徐徐拉开的帷幕,像一幅油画一样定格了一个历史性瞬间。该图片播发为对外图片通稿后,被香港大公报、信报、成报、文汇报,澳门日报、正报,英国星岛日报等七家媒体刊载。

编辑认为新闻图片以报道新闻为主要目的,在某些特定报道中、某些特定场合下,内容要重于形式,更强调新闻性。编辑在编发2017年8月1日美國分社记者的图片稿件《亚裔男子枪击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时,签发了总领馆金属门牌上留下清晰的弹痕画面。和其他图片相比,这张图片虽然缺少了对整体环境和人们反映等要素,却简单直白地记录了事件核心要素,回应了海外读者的关切。

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图片编辑要把好关与度、控制总量、谨慎签发。按照“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再报跟进”的原则掌握好报道节奏,从事件、灾情、民生、安置、善后、心理疏解等多角度报道。关注新闻事件中的人,对当事人的报道要体现人文关怀。例如,编辑在处理湖南分社记者杨华峰的《长江遭遇特大洪水》图片稿件时,根据事件进展,切实掌握报道节奏。在持续近十天的报道中,编辑签发图片稿件时既注重当日稿件内容的点面结合,又与前后几天稿件相关联,通盘考虑整个报道全局,图片签发后,传播效果良好。

在社会生活、体育、图片专题等类别的新闻报道中鼓励记者凸显个人视角的、艺术性的表达方式。经济报道中多为概括性极强的数据、分析等,会针对某些内容做配图,但要求记者认真研究数据构成,尽量配发当日拍摄的图片,比如经济数据中,影响最大的是猪肉还是鸡蛋,等等。专题图片注重提高针对性,关注港澳台侨外所关注的,比如港澳青年内地创业、台湾青年登陆发展,留学生在中国,外国人在中国等等,也关注当代话题,社会热点等。

中新图片的新媒体探索

在通讯社传统业务不断发展的同时,中新社摄影部编辑也在不断尝试新时代媒体环境下的各种图片传播模式。

通稿图片的新媒体展示

好的新闻图片经过适当的编辑应是适合多种平台传播的,中新通稿图片不断积极寻找到适合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形式。

图片编辑担当好图片把关人角色,将新闻图片针对不同的传播平台、传播形式做相应的编辑、包装,进而实现对不同阅读方式读者的精准传播。比如2018年两会期间,我们推出的“两会新面孔”微信公众号专刊,其中的大部分图片都以中新社通稿的形式对境外华文报纸、境内网站播发过。图片编辑对图片进行凸显新闻人物主体的剪裁,将文字说明按新媒体的话语方式再加工,排定图片前后顺序,通过对图片起承转合的关联,巧妙地表达出编辑思路。重新包装过的通稿图片俨然一个全新的新媒体产品,实现了网络、H5、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有效传播。

大专题概念

中新社摄影部在2017年下半年成立了专题图片组,对海外媒体进行专版供图,并在日常专版的基础上提出“大专题”概念,推出成组的专题系列。首期推出的“外国人在中国”系列专版,共有近十个国内分社的摄影记者参与其中,拍摄了各行各业的外国友人在中国生活工作的故事,受到海外媒体的热烈欢迎。如《非洲小康的东北二人转》《异国美人鱼在东北》《法国大厨的美味情缘》等,其中《法国美女洋中医》专题在中新社推出图片专版报道后,被多家门户网站作为头条进行推广,引发网络热议。

十九大前夕,中新社推出了《迎接中共十九大专题图片》系列专版。对五年来中国政治经济、科技生态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梳理,全景展现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历程。该系列一经推出,立刻受到多方关注,采用率达到70%以上,被《美国侨报》《南美侨报》等海外华文报纸整组采用为图片专版,并被作为头版图片重点提示发布,同时被央广网、侨报网、中青网等多家网络媒体全篇转载采用。

公众号跨部门协作

摄影部与经济、时政、专稿、图片网等多个部门强强联手,借助他们的新媒体公众号,推出图文并茂的新媒体图片专题,以文解图,以图推文,形成专业权威深入的新媒体产品。

摄影部与经济部推出的“图说国是”专栏,既有独家策划的《共享单车 冷笑话还是照妖镜》《好不容易读完大学,你又迎来了就业的坑》《走进乳娘村:孤儿们的幸福驿站》等深度专题,也有报道朱日和阅兵的《沙场点兵四军亮剑》等动态新闻专题,将中新社通稿图片在第一时间,进行集中展示和发布,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摄影部与专稿部“百万庄的小星星”合作推出适应新媒体读者的阅读习惯的图文系列稿件,与文字专题相互配合,互为补充。

借助中新社图片网公号,推出体现摄影部编辑思路的原创图片专辑。如以中新·摄的署名推出的《两会新面孔》《花开·春暖》,以中新图片网署名推出的《我们的2017.jpg》中新社摄影记者年度图片系列。

其中《花开·春暖》是专门针对新媒体进行的图片策划,按照编辑的设想“不只美景,还要记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向摄影记者们发出拍摄倡议。记者们踊跃来稿,编辑从中精选图片签发通稿,也算是一图多用了。最终微信公号《花开·春暖》呈现出一组记录春天里的自然色彩、民众生活呈现新气象、关注人与环境的互动的清新图片。

多渠道推广

H5:中新社摄影部自2015年下半年起,每周推出一期《守望·中新图片》H5,展示中新社一周精品图片,现已成功推出130多期。H5产品通过微信朋友圈广泛传播,受到摄影业内人士的肯定。摄影部还推出如《香港回归20周年》《平昌冬奥会》《回家·春运》等守望特刊,对重大新闻和社会热点集中展现。

口袋书:中新社摄影部从2016年开始编辑出版中新社年度图片佳作选图书(口袋书),图文并茂,中英文对照。以记者个人简历+个人年度代表作的形式,梳理一年内国内外重要新闻事件,既是对中新社摄影记者的一种推广和介绍,也是中新社国际传播力建设项目之一。《守望—中新社年度图片佳作选2016》《新时代—中新社年度图片佳作选2017》相继面世后,受到广泛好评。

图片展:2017年9月,摄影部承办 “瞬间中国·感知五年”的图片展在第九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期间举行,从五年來近50万张图片中精选出的120多幅作品,带领海内外数百名嘉宾全面回顾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生态、侨务等各方面的新面貌、新成就。

图片库及销售:中国新闻图片网是中新社对外、对内所发图片的汇总性载体(图片库),同时也是图片销售平台。2014年中新社组建英文图片发稿平台,中新社新闻图片已在为开展主流外宣、进入西方主流舆论阵地积极尝试,目前中新社图片通过多渠道已经进入美洲、欧洲等主流媒体。

结语

坚守中新风格,创新对外表达,涵养丰富中新风格,坚持平实、平衡、平稳的报道基调,心平气和、娓娓道来地讲好中国故事。这是包括图片编辑在内的中新摄影人所要思考并付诸行动的课题。

新的传播形态下,作为传统媒体新闻摄影人—中新社的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极大机遇。身处新时代,面对新机遇,中新图片努力做到有坚守有创新,坚持中新风格并在实践中传承、发展、革新,守住当下,赢得未来。

(本文作者为中新社图片编辑,本文图片由中新社提供)

猜你喜欢
通稿中新社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第二届消博会闭幕展会规模超过首届
海外视角 新锐表达
新闻通稿:写法、用法和看法
新华社通稿离“爆款”的距离只有一个好标题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通稿何必“通搞”
特约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