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第二中学 余 浩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新课程标准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解读,抓准作者创作本意,才能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落实教学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缺乏较好的文学文本的阅读能力,难以顺利地将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据此,笔者主张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放弃权威身份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学生从多重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如此才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新课标的革新目的才不致落空。
下面笔者就以《西游记》为例来谈怎样才能多角度、多元化的解读小说。
鲁迅先生评《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了排满,流言家看见了宫闱秘事。”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主题的解读因人而异。
要想学生真正领会文学作品,教师就应该在小说教学中落实主题的理解。由于影视剧《西游记》的热播,学生更多关注影视剧情节的动态效应,很少阅读名著本身,对作品的主题也是不甚了解。
比如作品中的一首诗所讲:“有分有缘还俗愿,无忧无虑会元龙。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这里的俗愿,就是吴承恩的俗愿,是引导人类灵魂升华的俗愿;这里的会元龙,指的是普度天下人心灵回归,建立起一种万法归宗的人类心灵世界。吴承恩相信,必有后来知音者,通过《西游记》这部天书,说破书中大道源流,为万法归宗创造一个理论基础,这就是会元龙的深意,也应是《西游记》的主题思想。
所以,在小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品本身,不失真意,从而提高阅读小说的水平。
鉴赏小说,对人物形象作多角度的关照,才能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好地解读作品。
如孙悟空,在传统教学中是叛逆、爱憎、智慧卓越的形象。在笔者看来,这些形象还不能够诠释作者的创作本意。笔者认为孙悟空还应是一个悲剧人物。其实,整部作品就是孙悟空的“修心记”,作者安排了孙悟空人生经历的三个阶段:放心——定心——修心。而所谓的修心是修顺应“帝王统治的心”,“神性”最终战胜“人性”和“猴性”,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卫道士”。又如取经过程,佛家讲求“顿悟”,心传胜于言传,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根本宗旨。孙悟空历尽磨难取得“真经”,而此“真经”却是别人悟道过的“渣滓”,是“假经”,在作品后文中也说明了这一点——燃灯古佛见迦叶、阿难传无字经书,于是笑云:“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真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而如来也说:“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可见,“无字真经”是比有字真经更高深之经,而师徒四人却舍本逐末。
所以,笔者认为孙悟空也应是个悲剧人物。我们在解读这一形象时,理应多元化解读,这样才能领会作者创作真意:欲塑造叛逆的形象,传达反封建的主题,却终见封建势力强大而不得的苦闷。
小说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还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有些词句理解上的多义往往会牵涉到人物和主题。因此,抓准一些重要词句也是准确解读作品的重要环节。
如作品章回中多次用“心猿”来称呼孙悟空。在孙悟空拜菩提祖师为师时,门上对联写道:“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山”,这些都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修心”。
又如孙悟空被如来佛祖的“六字真言”压在五行山下。如果我们能仔细品味这“六字真言”,就会发现其弦外之音。原来作者的意图是这样:“俺把你们哄”。这样的意蕴同样在孙悟空的话里有体现,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高喊着:“玉帝、如来,俺老孙被你们骗了”。既然本是骗局,孙悟空却甘心受骗,按照他们的规划去取经,这是孙悟空形象的悲哀,也是作者的悲哀啊!
综上所述,我们应得到启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巧妙地唤醒学生学习的潜力。我们应该尊重小说阅读的角度,让学生积极体悟作者的精心构思。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是必须以丰富的知识和人生经验作为基础的,而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获得,只能靠学生自己的广泛阅读,别人无法代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