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薇 赵申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6--01
剖宫产是临床上解决难产经常采用的手术。随着剖宫产术的不断实践,人们对于手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使手术能更加完美,现将下腹部横切口与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各39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伤口愈合,术后病率及新生儿评分五方面作比较,旨在探讨下腹部横切口剖宫产的利与弊,以供同道们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住院分娩产妇1069例,剖宫产479例,剖宫产率44.8%。下腹部切口选择依产妇要求而定。其中下腹部横切口39例作为观察组,占剖宫产总数8%,对照组病例取在观察组病例之后最近时间的下腹部纵切口产妇,也为39例。两组产妇均为初产。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年龄分别为22.5岁和23.5岁,平均孕周分别为38.5周和39.2周。新生儿平均体重为3100g和3140g。
1.2 两组手术指征情况比较:
1.3 手术方法
下腹部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为常用剖宫产术式,采用经典操作步骤。[1]下腹部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腹部切口沿位于耻骨联合上3cm处的半月形腹部横沟,横行切开皮肤和皮下脂肪约12cm,横形切开筋膜,用爱立斯钳提起腹白线处筋膜断端,用手指分离筋膜与肌腱,用剪刀游离筋膜与腹白线的粘连线,并左右拉开扩大手术野。然后同样游离下方,暴露锥状肌,向左右拉开腹直肌及锥状肌[2],在距膀胱上方2cm处横形剪开腹膜12cm,切开子宫下段,娩出胎儿及子宫切口缝合,筋膜脂肪的缝合均应下腹部纵切口相同,皮下用0/4薇荞线皮内连续缝合,不需拆线。两组产妇手术均采用腰硬麻醉,术后镇痛泵镇痛,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留置导尿24小时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新生儿评分情况见表2,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两组有显著差异,其余均无显著差异。
2.2 术后病率,伤口疼痛及伤口甲级愈合率情况见表3,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P>0.01相差无显著性。
3 讨论
剖宫产术后病率常是并发症的信号,尽管其原因不一,但足以能影响产妇的康复及泌乳,故值得注意。下腹部横切口术后腹膜反应较轻,伤口沿皮肤自然皱纹对腹壁神经的损伤较轻。产后腹部自然下垂,致使伤口自然对合,无张力牵拉,产妇的疼痛感较轻,活动无牵拉感,产妇的心理负担得以减轻,便于尽早起床活动及母乳喂养,乳汁淤积发生率低,产妇能得到良好休息,有利于促进产妇子宫收缩和肌体恢复。由于上述原因,术后病率的发生率低,本文資料证实,下腹部横切口和纵切口两组病例相比较,前者的术后病率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且术后伤口无疼痛感。又由于该部位皮下脂肪较薄,适合于肥胖型产妇,切口愈合较美观。本文观察组采用0/4薇荞线作皮内连续缝合,疤痕纤细,美观。全部I期愈合。而对照组有2例因腹部脂肪液化导致伤口裂开。
由于下腹部横切口进腹步骤较复杂,在切口的两端可能切断阴部外动,静脉,腹壁浅动静脉和腹壁下动脉分支,术时需注意解剖及时结扎止血,这就使整个手术操作过程所需时间明显长于下腹部纵切口。尤其是从切皮到胎儿娩出的这段关键时刻。本文资料经统计学处理,两者有显著差异。这就使得横切口在选择病例上收到一定限制。从手术开始到胎儿娩出,若延误10到15分钟,围产儿死亡率将增加一倍。这说明了缩短手术时间对救活胎儿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临床上在遇急诊剖宫产时,尤其是胎儿宫内窘迫为指征者最好选择较为简单,熟练的下腹部直切口,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争分夺秒抢救胎儿及产妇的生命。因此笔者认为目前下腹部横切口不能完全代替下腹部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式。
参考文献:
王若楷,李法升,刘长青主编.现代分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72
程志原编.剖宫产及相关问题.北京出版社.1992:9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