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价值探讨

2018-08-21 05:04胡灏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头颅脑血管间距

胡灏

【中图分类号】R32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6--01

老年痴呆是老年人群体常见的一种病因不明的疾病,其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脑血管性痴呆是因脑血管损害而导致的痴呆的总称,是痴呆中的一种类型。相对于阿尔兹海默症而言,脑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并且患者发病后一般可通过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措施让其病情得到缓解。但脑血管性痴呆的发病年龄更广,其并不局限于老年人群体,但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病率相对于其它年龄更高。脑血管性痴呆与阿尔兹海默症的临床症状相似度极高,但临床治疗方法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患者发生痴呆后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明确患者的痴呆类型,为其治疗提供依据[1]。本研究对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5年7月到2016年8月收治的痴呆患者100例,其中50例脑血管性痴呆纳入试验组,50例阿尔兹海默症纳入对照组。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患者年龄65~87岁,平均(73.28 5.49)岁。试验组男25例,女25例,患者年龄65~89岁,平均(73.16 5.64)岁。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两组患者日常生活及居住条件等无明显差异,并排除其中因其它原因导致的痴呆。患者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上对痴呆的诊断标准且有明显的老年痴呆症状;所有患者年龄均在65岁以上;所有患者均在家人陪护下入院接受诊治。

排除标准:排除患者中年龄在65岁以下的情况;排除患者中因外伤感染、中毒和其它疾病导致的痴呆;排除患者中存在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情况;并排除患者中不能遵医嘱接受检查的情况。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采用相同的护理方式,为其搭配科学合理的饮食并给予其良好的心理护理,在患者适应医院陌生环境后对其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其中试验组患者在核磁共振检查前需要进行全身检查,之后再采用核磁共振对头颅血管进行检查,对照组患者直接进行头颅血管核磁共振检查。核磁共振检查采用飞利浦3.0T超导型核磁共振成像仪完成,其中检查时T1W1的重复时间为9.6ms,回波的时间为4.5ms,将层厚设定为1㎜,间距设定为5㎜,翻转角度为10°,矩阵为195×175,视野为210。T2W1的重复时间为3070ms,回波时间为75ms,将层厚设定为5㎜,间隔设定为1㎜,翻转角度为90°,矩阵为290×170,视野为240.图像的重建采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迭代法完成,从而得到矢状位、冠状位和轴状位的图像。采用Flair成像序列,将层厚设定为1㎝,实施无间断很短面扫描,从而完成对轴状位脑白质疏松症面积的测定。

1.3 观察指标

在对患者进行头颅血管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后,根据图像对患者海马体的大小进行精准测量,并对颞叶沟回间距和大脑左右径进行精准测量,参照老年痴呆的诊断标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其中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发病后海马体、杏仁核和颞叶均会有明显的萎缩,因海马体等的萎缩会导致患者颞叶沟回间距与大脑左右径比值增大。脑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海马体、杏仁核和颞叶均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其颞叶沟回间距和大脑左右径比值不会发生明显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以X2检验计数资料(%),以t检验计量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海马体体积

根据核磁共振成像,试验组患者的海马体体积平均为(5.14 0.23)㎝3,相比于对照组的(3.94 0.19)㎝3明显更大,P<0.05

2.2 颞叶沟回间距与大脑左右径比值

根据核磁共振成像,试验组患者颞叶沟回间距与大脑左右径比值为(0.185 0.034),相比于对照组的(0.251 0.032)更小,P<0.05

3 讨论

老年痴呆是现代社会中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尤其是8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高达22%,严重影响老年人正常生活[2]。临床上一般根据痴呆患者发病原因的不同将其分为阿尔兹海默症和脑血管性痴呆,其中阿尔兹海默症的病因并不明确,而脑血管性痴呆则是因为脑血管发生病变后所致。

阿尔兹海默症[3]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发病1~3年为第一阶段,患者多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判断力下降、情感淡漠和定向障碍等;发病后2~10年為第二阶段,患者多表现出严重的记忆损害,认知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严重下降,患者不能独立开展日常活动,并且可出现失语、失用和失认的情况,经常表现出急躁不安的情况,并且容易出现尿失禁;发病后8~12年为第三阶段,患者进入重度痴呆,其记忆力基本丧失且完全不能自理生活,病情不断发展会最终昏迷并且会因为感染等并发症而死亡。脑血管性痴呆患者发病后有不同程度的记忆力衰退,同样会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计算困难和定向力障碍等症状,一些患者还会有强哭强笑、假性球麻痹、运动及感觉障碍等症状,但患者的症状主要是因为脑组织受损所致,因此本质上与阿尔兹海默症存在差异。

两种痴呆类型的临床症状相似,但其治疗方法存在差异。其中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进行对症治疗以达到控制伴发的精神病理症状,同时给予患者益智药物或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让患者的疾病进展得到延缓。但脑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治疗主要以激活脑代谢,神经传递组织障碍的治疗,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等为主,与阿尔兹海默症的治疗方法存在明显差异[4]。因此在患者发病后必须要及时明确其痴呆类型,然后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相关研究表明,核磁共振在脑血管性痴呆中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并且能明显观察到患者核磁共振图像中脑血管病变导致的病理改变[5]。其主要是因为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海马体、杏仁核和颞叶均会发生明显的萎缩,颞叶沟回间距也会明显缩小,而大脑左右径并不会发生变化,这样就会导致颞叶沟回间距与大脑左右径比值缩小[5]。因此,通过核磁共振成像对患者海马体和颞叶沟回间距的精准测量,就能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脑血管病变而对其进行确诊[6]。

本研究对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试验组患者的海马体体积平均为(5.14 0.23)㎝3大于对照组的(3.94 0.19)㎝3。试验组颞叶沟回间距与大脑左右径比值为(0.185 0.034)小于对照组的(0.251 0.032)。综上所述,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郑晔.磁共振诊断在区分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0):190-191.

赵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02):104-105.

任法云,付克广.头颅血管磁共振在鉴别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7):95.

丁旗刚.磁共振在老年脑血管性痴呆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8):75-76.

张永举.头颅磁共振在脑血管性痴呆患者中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09):84-85.

柏华,谭晓坤,李清勇.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特征比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11):1057-1059.

李维.探讨头颅血管磁共振在脑血管性痴呆患者中临床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05):21-23.

徐其伟.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价值探讨[J].黑龙江医学,2014,38(02):145-146.

猜你喜欢
头颅脑血管间距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平静地接受结束
2020年上海市崇明区脑血管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调整图标间距让桌面布局更个性
调整图标间距让桌面布局更个性
浅析头颅磁共振在脑血管性痴呆患者中临床诊断价值
专家告诉你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都要注意些啥?
愚人节缅怀革命先烈
算距离
嵇康·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