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
【摘 要】目的:探讨头颅磁共振在脑血管性痴呆患者中临床诊断价值。方法:5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患者作为观察组, 同时选择同期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磁共振成像仪对两组患者实施头颅磁共振检查。分析两组患者的左侧和右侧海马体积、左侧和右侧的颞叶沟回间距。计算两组患者海马体积情况, 测算两组患者颞叶沟回间距大小和大脑左右经大小。结果:两组患者的大脑左右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颞叶沟回间距小于对照组的颞叶沟回间距,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颞叶沟回间距和大脑左右径比值小于对照组的颞叶沟回间距和大脑左右径比值,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左侧海马体积大于对照组的左侧海马体积,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右侧海马体积大于对照组右侧海马体积,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颅磁共振检查有助于脑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诊断, 利于对脑血管性痴呆和其他类型痴呆进行鉴别, 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头颅;磁共振;血管性痴呆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7-201-01
随着进入老龄化社会结构, 脑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 而老年人群患病率较高。而脑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因上有所区别, 所以治疗措施和治疗效果也存在差异。脑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的鉴别诊断有助于临床施治。本文选择本院收治的脑血管性痴呆患者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观察头颅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观察组, 上述患者均为脑血管发病后90 d出现突然性痴呆或呈阶梯状病情发展的痴呆, 上述患者均经神经心理测试量表评分后确认为是痴呆, 上述患者均有明确的脑血管病病史。观察组患者中男29例, 女21例, 年龄最小64岁, 最大83岁, 平均年龄68.9岁。同时选择同期本院收治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 均经临床诊断后确诊, 上述患者中男7例, 女23例, 年龄最小63岁, 最大84岁, 平均年龄67.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本院磁共振成像仪, 先对患者行常规3个序列扫描(TIW1、T2W1、Flair), 而后实施3D-FSPGR扫描, 设定相关参数(TR=10 ms, TI=300 ms、TE=4 ms, 视野为25 cm×25 cm, 翻转角度为120°), 连续获得图像116幅, 设定每层厚度为1.6 mm。对两组患者的磁共振影像资料进行分析, 分析两组患者的左侧和右侧海马体积、左侧和右侧的颞叶沟回间距。计算两组患者海马体积情况(采用Stoub等方法进行计算), 测算两组患者颞叶沟回间距大小和大脑左右经大小, 采用安维民等法进出测量[1]。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颞叶沟回间距、大脑左右径、两侧海马体积测量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大脑左右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颞叶沟回间距小于对照组的颞叶沟回间距,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颞叶沟回间距和大脑左右径比值小于对照组的颞叶沟回间距和大脑左右径比值,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左侧海马体积大于对照组的左侧海马体积,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右侧海马体积大于对照组右侧海马体积,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血管性痴呆是常见的一种痴呆类型, 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都是痴呆类型, 但二者的治疗措施有差别, 对二者进行临床鉴别有助于两种疾病的临床治疗措施实施。以前研究认为血管性痴呆是多发性脑梗死所致, 但目前脑血管性痴呆是指患者因为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或急性及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导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2-4]。在临床诊断中, 对脑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鉴别有着重要临床意义。脑血管性痴呆的病灶多在脑皮质、皮质下一级基底节部位, 病灶可表现为单发病灶或多发病灶, 磁共振检查提示其信號改变和脑梗死的信号改变一致, 此外, 还可出现脑萎缩征象改变, 可有脑沟变宽, 皮质变薄, 脑室扩大, 颞叶及海马发生萎缩等表现[5-7]。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来说, 主要表现为额定颞叶部位的广泛性脑萎缩, 呈现对称性, 脑回变窄, 脑沟变深等。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颞叶沟回间距、颞叶沟回间距和大脑左右径比值、左右侧海马体积均和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脑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在磁共振检查结果中存在差异。
综上所述, 头颅磁共振检查有助于脑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诊断, 利于对脑血管性痴呆和其他类型痴呆进行鉴别, 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安维民, 蔡幼铨.磁共振波谱定量分析脑内代谢产物鉴别诊断早老痴呆和血管性痴呆.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 14(1):11-15.
[2]夏黎明. 1.5T磁共振颅脑MRA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3):47-48.
[3]王宫.头颅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外医疗, 2014(8):184-185.
[4]周宁, 缪小燕, 朱立祥.经颅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2):224-227.
[5]尹变利, 任向阳, 马聪敏. 淀粉样脑血管病临床与磁共振诊断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7(16):36-37.
[6]张婷婷, 夏海琴.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及进展.中国医药导报, 2013, 6(15):43-45.
[7]杜志顺.脑血管性痴呆诊断中头颅磁共振的应用价值.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