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空心化背景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之路径

2018-08-21 10:36齐飞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0期
关键词:空心化制约

齐飞

摘 要 21世纪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农村人口空心化的现象。这一现状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不仅严重阻碍农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制约了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本文从农村人口空心化的现状入手,阐述其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约表现,提出了在人口空心化背景下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有益路径。

关键词 农村人口 空心化 制约 路径

中图分类号:D92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202

2018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期,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多次举行,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一、 农村人口空心化的现状

清华大学曾经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0%的农民工不愿意返乡。 现在,九三学社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常住人口约以每年百分之二的速度减少。 农村人口空心化是指农村中有为的青壮年劳动力去大城市寻找工作,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留守农村,造成农村人口年龄极不合理;而以前不正规的规划,导致村庄内部的环境不宜居住,村庄空心分布状况也就形成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村庄无法承担农民的生活消费需求,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移出,对农业生产造成消极影响,严重阻碍农业改革。对于农业供给侧改革来说,人口空心化带来的一系列阻碍改革的蝴蝶效应,形成恶性循环,人才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村域空心化、土地空心化、产业空心化是由人口的空心化引发,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阻挡供给侧改革之路。

(一)人口空心化的原因

随着市场供需的巨大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我国农民生活带来巨大改变,但也逐渐暴露出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缺点,其显著局限是土地开展不了大生产,以至于没有生产效率、没有高收入。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主要部分,而许多地区运用了机械化生产,土地资源和农村劳动力过量之间出现不平衡,再加上现在能从农业生产中得到的收益很少且生产费时费力的特点,农民从而被生活逼迫离开农村投向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使得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和各种农村人才流向城市。

(二) 土地空心化

人口空心化带来土地空心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青壮年外出务工,由孤老、妇女管理土地,原有经济结构受到严重冲击,出现大量土地闲置、耕地抛荒现象。有研究发现,湖北及河南等农业大省,部分地区的土地闲置率高达20%-30%,我国每年有3000万亩左右的耕地抛荒,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短缺。 很多学者认为闲置宅基地属于土地空心化范围。笔者不赞同,因为宅基地是农民生产、生活最基础,最重要的保障,它不是耕地。

(三) 村域空心化

人口空心化带来村域空心化。宅基地上房屋的闲置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割断了农业大规模生产,阻碍了农业供给侧改革。随着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农村常住人口日渐减少,更多房屋被人为地闲置。大部分农民到城里打工,有的是个体户搬到城镇,这些农民原来的农房便没有人住,宅基地就这样自然空置了;村民搬进新宅,旧宅基地仍存在;村民可以低价买在城镇周边的新房用来生活或者做生意,那么原来的房子就占着闲置了。 基于人居适宜与自然条件的考量,新宅显然超过村内老宅,因此,离村再建成为众多村民的选择,内空外建,农宅的空心化得以形成。

(四) 产业空心化

人口空心化带来产业空心化,随着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口流向城市,我国农业生产面临劳动力不足问题,导致农业粗放式经营,粗放式经营“懒庄稼”,比如大面积种植“玉米”,从播种到收成,不需要精细的人工管理,而不会种植“棉花”,棉花的周期太长,需要精细的管理和采摘。因此,农村产业种植逐渐单一,甚至农田抛荒、撂荒,农村产业几乎无人管理,没有机械化的种植,更没有精细化的农作物产出。

二、 农村人口空心化制约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表现

当前,繁重并紧急的任务无疑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然而,农村的人口空心化一直是改革的阻碍:人口空心化下农业产业创新缺乏主力军;土地空心化和村域空心化下的土地资源大量浪费;产业空心化阻碍农产品品种结构优化。这种现状使农业改革无法从生产端入手,体制机制得不到创新,农业的要素、产品、技术、产业、区域、主体等得不到优化,难以保持农业产业的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的优化,农业供需关系难以平衡。农村人口空心化的解决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一) 劳动力短缺

人口空心化使务农劳力结构偏差,综合素质低。特别是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民工大量转移,现在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平均年龄在 45 岁以上,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只有 8% 左右,他们重新学习农业种植知识、技术、工艺的能力远远不够。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以及农业兼业化趋势明显,导致田间管理缺失,“谁来种地”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严重问题。

(二)土地资源浪费

人口空心化帶来的土地空心化和村域空心化,造成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土地抛荒或者半抛荒,农产品的数量很难增长,质量更没有提高的可能性。村域空心化,大面积的无人村落导致大面积的土地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只有形成规模才能形成市场影响力,分散的农户经营极大地阻滞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更无法推进粮食生产基地的整合和结构调整,并且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因此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发展的前提。

(三)优质农产品种类和质量供不应求

目前,农村优秀劳动力的流失,粗糙的农产品无法精良化,产业空心化是造成农产品质量和数量结构失调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面积的玉米种植就是产业空心化的集中表现,这样会使得市场需要的多样性品种、高质量、高价值的农产品供不应求,市场中存在大量的质量差、非绿色、不能让人民满意的农产品。

三、 农村人口空心化背景下的供给侧改革路径

供给侧改革因农村严重的人口空心化現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无法强有力改变市场供给和农村的现状,因此改变农村人口空心化现状迫在眉睫。

(一) 打造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以人为本,发挥好供给侧改革主体的作用,农民是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力军。

1.引人离村。引人离村是以农村产业规模化为目的。引人离村是将所有隔断农用地的村落全部移除,让农民聚集在城镇,整合土地,形成规模化。规模化使闲置宅基地占地和散落村落隔断土地的情况得到很好地缓解,土地得以合理利用。由承包加参股的方式形成规模的农田由承包者大规模生产和种植,并转型升级农机装备产业,在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指导下,控制自主选择种植种类,适用机械化科技种植,统一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调整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结构,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

2.引人回村。引人回村是引导农村多方面发展,根据地区差异,引市民下乡,能人下乡,企业新乡。首先要集中村落,因地制宜地将无人村落和人数较少的村落向人数庞大的村落聚集,发展新农村。鉴于农村优美环境,引市民出租;引入人才进行因地制宜的创业;引入产业,将闲置农房入股,吸纳农家乐、民宿、文化创造等产业进村。

国家政策刺激劳动力回流,首先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一是居住条件:国家加快进行新农村社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建设,改变农村环境,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吸引全新青年劳动力下乡创业;二是加快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区域技术中心,引进高科技种植方式,由知识型、创业型、技能型专业人员下乡培训新职业农民,对农业种植品种和规模进行规划,引领农村向绿色供给之路发展。

3.推进农业一体化的发展。为了农业生产能力提升,农业供给质量提高,农业结构改善,农业发展必须实行党领导下的一体化。一是科学准备阶段:专业人员指导下购买种子、化肥、农药,指定商铺和指定价格出售;二是科学种植阶段:统一指导种植、灌溉技术;三是科学收成阶段:合理规划农作物生产需要的基础设施;四是高效销售阶段: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建设广泛性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鼓励支持各类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五是稳定发展阶段:以村为单位,区域建立网上平台,进行网上宣传,在网上全面展现农作物播种到收成过程,用互联网推广绿色农产品,将农业产业融合市场产业之中,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

(二)优化农业产业的政策多元化

1.补给政策优化经营体系化。用政策补给刺激农民参与合作社入股,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广“保底收益 + 按股分红”等模式,让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同时,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为解决土地零散化等问题,大力推广农村承包土地连片耕种, 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生产成本,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和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2.农业补贴政策层次化。合理调整农产品价格政策和农业补给政策,引导农民依据市场变化合理调整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结构。农业补给政策可以改变为由种植面积和种植品种等原因综合确定分为不同层次的补贴,更一步提高补贴基本额度,比如同一面积同一品种抛荒与半抛荒的补贴数额不一样,这是国家变动巨大的补贴数额,宏观调控来缓解土地资源浪费,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要,减少同一产品的大量库存。

3.农业企业发展联动化。国家支持农业产业的加工企业入股农业发展,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引进高新技术,使用互联网平台,通过一条线上的种植和生产加工、卖出,高效的质量保障,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多赢。

4.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国家应大力投入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的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质量兴农为根本,农业的投入和资源要素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首先,国家应确定每一类农作物的绿色质量标准,符合了质量标准的农产品才能投入市场;其次,国家的农产品监督部门进行农产品种植到销售过程的免费监测和检测;最后,指导、治理农药化肥的投入、土壤水体的健康标准等问题,而且农作物在种植、生长、生产、加工等关键环节的要符合标准,保障农产品质量,国民生活质量。

四、结语

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全面民生的根本问题就是三农问题。解决农村人口空心化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经阶段,紧紧抓住供给侧改革的主体,综合所有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力量,稳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最终实现农民富裕。

注释:

颜婧.六成成都农民工打工不再往外走.现代人才.2013(4).8.

李金多.农村空心化与化解路径选择.沈阳干部学刊.2017,19(3).23-25.

赵伟伟.城镇化建设视域下农村空心化现状及原因探析.改革与开放.2017(2).63-64.

孟祥仲、辛宝海.明晰使用产权:解决农村宅基地荒废问题的途径选择.农村经济.2006(10).13-15.

李正宏、杨宏银.村组内部流动: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探索.政策.2015(3) .49-51.

猜你喜欢
空心化制约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乡村空心化并非坏事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精准扶贫的实施困境及对策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乡村旅游视阈下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探讨
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紧迫性与制约因素的认识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健康卡推进受多方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