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嘉骏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高校肩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使命,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紧迫性尤为突出。然而,现阶段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面临外在挑战与内在问题的双重考验,需要在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 意识形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17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此外,习总书记也曾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以上深刻论断,不仅鲜明地指出了现阶段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必要性,亦强调了高校作为理论研究和知识创新的主要阵地,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使命和突出地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阵地,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的内在要求。与此同时,按年龄推算,当代大学生身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当代大学生是否接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成败。因此,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狠抓不放。进一步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思考与探索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切实有效的新策略、新方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内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问题
1.理念落后: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尤其是受革命战争年代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对动荡不稳的局势影响,高校作为各类思潮相互交流碰撞的前沿阵地,在意识形态管理中依然保留着部分相对保守的理念与手段,对一些新思想、新观念盲目地一味抑制、打压,甚至对于某些具有高度批判性的学术理念“一刀切”的否定。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这种落后观念不仅阻碍了高校学术理论层面的进步,更有甚者会导致学生对政策制度的反感,进而对高校意识形態建设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2.合力不够: 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具有全面性、全局性的特点,事关高校全体领导、老师、学生,需要高校各部门通力合作。然而,在高校中却存在一些不恰当的观念,将意识形态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划等号,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划归于党委宣传部一家的事。在此情况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往往仅承担于部分人或者少数部门,而容易造成工作数量与工作质量的双重缺失,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推进。
3.创新不足:在现阶段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中,仍保留着一些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某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学工具落后,授课方式固化,以单调的思想灌输为主线,课堂氛围枯燥乏味。“说教式”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削弱了教学效果,无法达到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另外,部分老师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跟不上网络时代的潮流,不了解一些基本的网络知识,拒绝利用校园网络平台的良好条件组织网络授课,进而导致意识形态教育停滞不前。
(二)新媒体与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外在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移动网络的便利性使民众以往单一、固定的信息接受方式发生了改变,信息的交互更加多层次、多元化。在新媒体时代,微博与微信等新兴媒介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阵地,面对着扑面而来的信息,作为时代潮流一线的高校大学生,既是传播信息的主体也是客体,可以对信息的接收和发送进行自主选择。信息传播的无序状态,导致意识形态主体的权威性受到冲击,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体的主导性逐渐削弱。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功利主义等各类思想与理念在各个网络媒体中传播,多元化的网络思潮冲击着大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念,甚至引起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从而对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带来了挑战。
与此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跨入数据时代,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大数据已经融入国民生活的各个部分。在大数据时代中,虚拟世界的各种信息,包括西方国家的一些不良的网络思潮,或是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会趁机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如若大学生缺乏理性的判断,则“三观”容易受到误导与扭曲,甚至意志濒临瓦解,导致他们对西方世界的盲目崇拜和迷信,而对社会主义及主流的意识形态教育产生怀疑,从而对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造成冲击。
(一)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表述中明确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应运而生,中国网民的数量激增,尤其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们,他们的成长轨迹中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无法割离,互联网平台无可置疑已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新阵地。
具体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第一,高校应将工作重点与学生的关注点高度契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依托互联网技术,创建符合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要求的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等媒介载体,有针对性地在网络平台开展思想宣传教育工作。第二,开通安全平等的交流平台,设计一些师生感兴趣的话题,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的同时,通过及时正面发声,切实掌握网络舆论与新媒体思想理论建设的主动权、话语权。第三,着力提升多元意识形态的管控力度,规范校园网络管理与舆情监控,完善相关平台制度建设,及时对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状况进行分析判断;与此同时,增强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辨析、判断能力,加强媒体道德素养教育,推广校园网账号注册“实名制”,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二)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理念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应遵循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辩证统一的理念。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一元化的主导地位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全面领导的思想基础。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充斥着大学校园,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容易受到不同思潮的影响和冲击,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往往呈现出多样性、差异性和波动性的特点 ,这更加要求高校必须坚持一元性理念,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更加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无可否认必须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中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以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创造力为工作重点,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要表达的理念,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需求相契合,增加当代大学生的认同感。
然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文化多元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文化间的互通互融令高校的文化更加富有多样性。多元化的意识形态是师生文化需求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和思想认识差异化的现实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高校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因此,不应一味固守单一性的传统理念对其全盘否定,多元意识形态的并存与渗透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应在高校形成对各种意识形态包容、开放的文化氛圍,适当地借鉴、吸收,取长补短,促进文化繁荣,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三)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坚持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一元化主导地位,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必须贴合师生实际,与师生的关注点相契合。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 。高校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发展,同样应关注老师和学生的利益诉求,尊重师生们意愿选择的方式,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其次,以理念信念教育为重点。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以理想信念的培养为重心,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式
第一,各级各部门协同共建的方式。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并非专属宣传部门负责,亦非仅仅事关思想政治课堂教育。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应积极响应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形成以党委为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成立各级专门部门对各环节各要素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实施的工作责任机制,上下协同,合力共建。具体工作内容力求标准化,“谁主管、谁负责”,责任到人、责任到位,并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作为一项重要指标。
第二,优化创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一张嘴、一本书”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新的教学方式应注重主体,结合实际与具体场合,紧跟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围绕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侧重大学生的情感与思想动态,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专业类型、学习习惯及教学现场的客观条件,以学生商定或选出的主题为课堂讨论交流的方向,并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慕课等),提升课堂学习效果;此外,运用网络平台,一方面充分利用视频、图片、文献等丰富的资源充实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建立完善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推进校园意识形态建设。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人民日报.2014 -12-30(1).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12-09(1).
张文树、王兰娟.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探析.淮海工学院学报.2018(2).7.
林彬、刘秦民.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研究.社科纵横.2018(3).20.
郑兮词.论新时代条件下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公安海警学院学报.2018(1).46.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人民日报.2012-12-24(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