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多数老师重知识传授,轻实验教学。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老师很少做实验,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动手操作。我们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文章探讨了搞好初中实验教学的五种措施。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感悟
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多数老师重知识传授,轻实验教学。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老师很少做演示实验,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动手操作。有的学生笔试成绩优秀,但实践操作技能低下。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深化理解,化抽象为形象,提升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可以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搞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 创设有趣的实验情境
创设有趣的实验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吸引学生探索。
学习《液化》时,我首先出示装有冰块的杯子,让学生观察外壁产生水珠的现象,引导学生探究水珠产生的原因:是不是从杯子中流出来的?学生们都很好奇,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得出结论——水珠不是从杯子中流出的,而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杯液化形成的。接着,我顺势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冬天和夏天,开空调的小汽车挡风玻璃上的雾产生的原因,分别在玻璃的内侧还是外侧?通过探究,学生得出结论——冬天,开空调的目的是取暖,车内温度高于车外,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形成雾,出现在挡风玻璃的内侧;夏天,开空调的目的是制冷,车内温度低于车外,车外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形成雾,出现在挡风玻璃的外侧。学生们都乐于探究,感到物理有用、有趣。
二、 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学习《生活用电》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学校和教室的电路,设计相类似的电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我组织学生用测电笔检查电路故障。
在学习《物体的沉浮条件》时,我先演示: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鸡蛋漂浮;缓慢加入清水,直至鸡蛋下沉;最后再倒入浓盐水使之又上浮。然后,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⑴鸡蛋的重力有没有变化?⑵逐渐加入清水时,盐水密度如何变化?鸡蛋受到的浮力如何变化? ⑶鸡蛋在处于漂浮、悬浮、下沉、上浮状态时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力的关系如何?学生们仔细观察,认真讨论,得到结论。这样,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 拆分重组分组实验
在进行《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分组实验中,有的教师先讲述测量原理、测量方法,先演示实验过程,后学生分组实验,归纳小结。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我将这个实验分成了三个实验。在学习长度的测量时,我就安排了分组实验——体积的测量:怎样利用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的体积? 学习质量后,我安排了分组实验——测量30毫升的水的质量:学生提出两个测量方案——一是先测空杯的质量,然后用量筒取30毫升的水倒进空杯以后测杯和水的质量;二是先测杯和水的总质量,把水倒入量筒30毫升后,再测杯和剩余水的质量,最后计算出量筒里30毫升水的质量。我顺势又组织学生对这两种方案进行比较,得出第一种方案的误差大的原因——部分水残留在量筒内壁上。测量固体的体积,液体的质量等难点突破后,学生就能顺理成章地测量密度了。我安排了第三次实验——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小石块和牛奶的密度。通过拆分实验,而每一个实验都经历了提出问题、引导分析、设计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既让学生真正地完成实验,同时又教给他们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了实践能力。
四、 分组实验时及时点拨
初中生在物理实验探究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开展实验探究的时候,老师要不断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有的学生不能使B蜡烛和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老师就要立即进行指导,并引导学生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玻璃板不与水平桌面垂直。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有些学生观察不到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路径,只看到入射点,这时候老师要及时点拨。
五、 利用生活物品或器具做实验
我们可以利用生活物品或器具,对书本上的一些实验进行改进,对现有仪器进行改装或仿制。在演示《覆杯实验》时,我先在杯底打一个孔,并用透明膠封住,再装满水来演示大气压的存在。可能有的学生误认为:杯子中的水不掉下来,是由于水把下面的纸片粘住了,不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当我揭开杯底的透明胶时,真相就大白了,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演示“真空不能传播声”的实验时,很难将瓶中的空气抽尽,实验效果不理想。我改用热水瓶做实验,效果很好——将音乐芯片的开关打开,音乐声立即响起,然后将其放入空的暖水瓶中,塞紧瓶塞,音乐声突然消失。用暖水瓶克服了课堂上制造真空的难题,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
总之,物理以实验为基础,我们要重视物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培养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
朱兆春,江苏省泰州市,泰州市姜堰区大伦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