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环保的活,不好干。首先就难在,如何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它的重要性。直到现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还是不少地方政府的现实纠结。铁腕治污,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企业关停,职工生活、群众就业怎么保障?有了这些顾虑,在做环保工作时,难免会有所保留,甚至搞起助企“洗绿”“对付”过关的花样。
应当看到,对于企业各种超标排污行为的放任,短期内或许会让财政数字更好看,但透支的是地方未来的绿色生产力,而且这笔欠账要花更高的代价来偿还。“宁愿因为整治企业得罪人,也决不能被百姓骂下台!”正如一位地方环保干部所言,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容不得讨价还价、消极怠工,更不允许弄虚作假、任意胡为。只有让“面子环保”颜面扫地,才能让“里子生态”器宇轩昂。要饭碗,更要健康;要发展,更要环保。这是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识,也理应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自觉。
光明网:
“红水浇地”事件不能就事论事
不可否认,“红水浇地”事件发生后,不仅迅速查清红水的源头,对涉事企业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还准备对受污染的地下水和土壤进行修复治理。可以预期,在凌厉的环保治理态势下,这口“红水井”的问题应该能够尽快得到解决,这家企业必将为自己的污染犯罪付出沉重代价。
不过,仍有必要追问,这家利用渗坑排污的企业,为何连续排污几年都没被查到?当地农业用污水灌溉的情况是否普遍?宁晋县“此前曾开展过打击行动,但企业并未重视”,企业不重视,为何监管部门也轻易放过?
事实上,河北省、河南省等地的“红水浇地”现象,由来已久。早在2013年,有媒体就报道过此类新闻。
常年污水灌溉,不仅降低土壤生产力和作物质量,还会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可见,当下不应该就事论事,我们不能只盯紧视频里的那一口“红水井”,也不能只盯紧那一家涉事企业,而是应该举一反三,全面排查华北大平原上的无序排污现象。
新蓝网:
汲取“红水浇地”中的深刻教训
如果不是视频曝光,如果不是央视网的跟进报道,如果不是主流媒体的聚焦,可能这个“红水浇地”事件还将继续上演。从相关信息情况看,这个红水浇地事件也不是最近才发生的,当地老百姓自己生产的粮食都不敢吃,而是卖给了市场,由此说明这个水污染事件早已存在。
作为地方官员,在自己的地盘上出现了这样的“红水浇地”事件为啥就没有人过问,显然地方政府相关负责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说临时排放,如果说是悄悄排放,还情有可原,但如此明目张胆的排放,并长期污染水源,当地政府居然不闻不问,这就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问责很简单,但如何弥补漏洞,如何杜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表面而言,这个“红水浇地”事件是企业行为,其实说到底还是地方官员的思想问题。显然对于“红水浇地”事情地方政府是心知肚明的,只是为了地方利益,为了经济发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只要没有被曝光,就没有当一回事。正是这种对环保认识上的松懈和麻痹,才导致了“红水浇地”事件的发生。
红网:
不能止步于惩罚污染者
在短时间内,就調查清楚了问题,可见,介入调查并处理这样的环保问题,并非难于上青天。而实际上,地下水变色不是一天两天完成的,“红水浇地”的现象也不是突然间出现的。这种庄稼地里出产的粮食,对于公众的身体健康,肯定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正如当地村民所言,种出来的麦子自己都不敢吃。浇地的水如此,那么,当地人的生活用水肯定也会遭受污染。
注重环保,营造碧水蓝天,是近些年的努力方向,但是从“红水浇地”情况来看,一些地方在治理环保问题上仍然十分滞后,仍然遵循“污染视频曝光-引发网民关注-当地部门压力增大-雷厉风行解决”的老套路。
也因此,对于“红水浇地”事件,不能仅仅抓获犯罪嫌疑人了事,还要深入反思当地环保等职能部门不作为的情况。尤其是要调查一下,在有人将视频发到网络之前,有没有出现群众向当地相关部门不断反映环保问题的情况,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相关部门都做了哪些工作。倘若当地群众确实反映过问题,而相关部门并未引起重视,那么,相关人员就应该为自己的失职行为“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