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恒松 胡朝凤 孙久文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性的持续,中国经济面临巨大考验。东北地区长期忽视金融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致在信用债券融资方面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严重制约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通过信用债券融资对区域经济增长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借助债券融资来振兴东北地区经济已刻不容缓。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背景下,东北地区应积极培育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构建完善的地区融资体系、提高债券融资能力和规模、有效借助产融结合手段,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稳健发展。
【关键词】 信用债券; 区域经济; 东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F83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11-0098-05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性持续,中国经济进入新时期。在过剩产能深层化解、房地产深化调整以及基础建设欲振乏力的大背景下,中国面临经济转型困境,亟需提振。作为国内传统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东北地区由于资源禀赋、地理环境、政策扶持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直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先锋模范,亦是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比拟的典型案例。但随着改革深化、发展推移,东北三省呈现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公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东北地区的GDP总量仅为52 310.02亿元,东北三省在全国GDP排名中呈集体滑落态势。其中,辽宁省在全国GDP排名从2015年的第十位下降至2016年的第十四位;吉林省在全国GDP排名中勉强维持第二十二名;黑龙江省在全国GDP排名维持在第二十一名。根据2017年上半年的最新数据,辽宁省经济增长2.1%,黑龙江省经济增长6.3%,吉林省经济增长6.5%,分别位居全国倒数第一、倒数第三、倒数第四。总体而言,由于劳动力外流、人口老龄化加速、体制机制滞后等掣肘性因素的存在,东北地區整体经济发展乏力,亟需增强区域性经济活力,防止东北经济进入自我固化的恶性循环。
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要回归本源,以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撑,把握住金融的发展就把握住了推动实体经济进步的重要环节。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重点放在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针对金融供给中存在的能力不足、效率低下问题,着力改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难问题,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金融活动参与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债券市场发展,将完善的债券市场建设作为健全货币政策新框架和扩大资本市场开放的重要抓手。同时,债券市场作为基础性市场,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开放主渠道的优势,在资金供求双方之间架起合作桥梁,既为投资者带来了优质的投资环境,又为企业提供了筹集资金的合理渠道[ 1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任务严峻,新型城镇化建设亟需巨额资金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资金不足的情况不容忽视,仍然需要债券融资获得资金支持[ 2 ]。通过对东北地区与沿海地区在资本市场融资情况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在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的近十年,东北地区债券融资占比较低,未能很好地抓住历史机遇期。根据Wind统计数据,2016年全国共发行各类信用债券10 745期,规模共计102 541.00亿元。2016年东北三省共发行信用债券478期,占全国比例的4.53%;发行规模共计4 034.46亿元,占全国比例的3.93%。其中,辽宁省发行233期,发行规模2 487.60亿元;吉林省发行165期,发行规模942.19亿元;黑龙江省发行80期,发行规模606.67亿元。
在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阶段,东北地区虽然对债券和股权等直接融资手段有所运用,但其广度和深度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仅仅沿用传统的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手段无法有效激发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效力。与此同时,相较于间接融资手段,直接融资方式能够起到降风险、稳经济的内在稳定器作用,避免融资风险由银行集中承担,有效分散了融资风险。要真正实现东北地区振兴,只有积极采取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才能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满足东北地区经济转型与发展的资金需求。因此,东北地区要想真正促进区域经济复苏,成为全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领头羊,不能再被动地等待政策倾斜,而应着手完善区域性资本市场制度,充分发挥其融资的核心市场作用,切实解决好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既然信用债券融资作为一种筹资、降低风险的金融手段,那么究竟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影响有多大?东北三省的信用债券融资又是怎样一种境况?是否是东北三省重返区域经济发展领头羊地位的有效途径?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信用债券融资与区域经济发展呈正相关。若该假设成立,则东北地区可充分利用这一正相关性,找到有效提振区域经济的资本路径,从而进一步促进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向好发展,同时也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条可借鉴的理论和实践道路。
对于样本数据的选择,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如果只考虑东北地区近十年的区域信用债券①融资情况,仅有30个样本,且由于东北地区2012年之前债券融资较少发生,数据样本量更少,实证研究结果很难具有说服性。基于上述两点情况,对于债券融资样本的选择,本文选取全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包括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信用债券发行规模作为主要解释变量。
二、模型与变量
在参考刘伟和王汝芬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3 ],本文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在控制财政自给率(FSR)、城镇化水平(LURB)、工业化水平(LIND)和对外开放水平(LOPEN)等条件下[ 4 ],将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信用债券发行规模作为投入要素,将地区生产总值作为产出要素,构建省级数据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经济分析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区域信用债券融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
(一)基本模型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和数学家柯布在20世纪30年代创建的,主要反映投入和产出的数量关系。该函数以西方国家成熟市场经济的实际研究为基础,是分析经济发展的经典模型,其基本表达式为:Y=A(t)·K?琢·L?茁·?滋。
(二)变量选取
1.解释变量
区域信用债券融资(LCF)。总体而言,东北地区信用债券发行利用不足,资金杠杆率较低。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东北地区共发行信用债券2 808期,债券发行规模合计22 780.84亿元,占全国信用债券规模的3.56%;同期仅广东省就发行信用债券5 389期,信用债券规模达68 646.27亿元,债券发行数量是东北地区的1.92倍,信用债券规模为东北地区的3.01倍②。因此,东北地区信用债券直接融资占比较低,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和资本的杠杆效应未能在东北经济发展中得到较好发挥。在此,本文将区域信用债券融资(LCF)作为解释变量。
2.控制变量
(1)财政自给率(FSR)。从已有研究结果看,20世纪90年代分税制改革后,央、地两权之事权和财权的重新分配,使得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受到中央政府过度控制,从而导致央、地两权表现出显著的不对称性。同时,地方政府为了完成自身的建设任务,不得不通过各种途径举债来满足大量建设资金的需求,进而累积了大量债务。基于此,财政自给率可以作为反映地方政府财政自给能力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指标,本文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并以各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收入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计量财政自给率。
(2)城镇化水平(LURB)和工业化水平(LIND)。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加。本文将城镇化水平(LURB)和工业化水平(LIND)两个指标引入模型,作为控制变量使用,借此希望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城镇化发展和工业化发展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城镇化水平采用城镇人口比重来表示,工业化水平采用各地区第二产业产值与GDP的比值来表示。
(3)对外开放水平(LOPEN)。对外开放程度对地方经济增长有着实质性影响,因此本文将该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反映其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对外开放水平指标用各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当年GDP的比重来表示。
(三)计量模型
目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有赖于区域债券融资作为支撑,同时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因此区域信用债券融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鉴于此,构建以下经济函数模型:
GDPit=?琢+?茁LCFit+λXit+?着it (1)
其中,GDPit表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LCFit为主要解释变量,表示区域信用债券融资情况;Xit表示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一组控制变量:财政自给率(FSR)、城镇化水平(LURB)、工业化水平(LIND)和对外开放水平(LOPEN)等;?琢为截距项;?茁、λ为变量系数;?着it为误差项;下标i、t分别表示第i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第t年。为减小异方差的影响,对式(1)中GDPit取自然对数,得到:
lnGDPit=?琢+?茁LCFit+λXit+?着it (2)
三、实证研究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6—2015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作为研究样本,考察区域信用债券融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使用的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区域信用债券融资(LCF)、财政自给率(FSR)、城镇化水平(LURB)和工业化水平(LIND)及对外开放水平(LOPEN)等指标数据均来自Wind数据库。本文以年度数据作为研究指标,以消除投资对区域经济发挥作用的时滞性,准确反映和评价区域信用债券融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二)回归结果与分析
基于式(2)的模型设定进行实证检验,利用Stata12.0软件进行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回归,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R2为0.6012,表明整体上模型较好地拟合了实际情况。模型的F值为78.10,相对应的P值为零,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整体上是显著的。从非标准化回归系数的显著性中可以看出,区域信用债券融资变量在1%的水平下是显著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而在控制变量中除城镇化水平不显著外其他的变量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从回归系数来看,区域信用债券融资变量的系数为0.0079,意味着当区域信用债券融资每向上变动1单位绝对量,地方经济将会增长0.0079%,验证了前文提出的假设,这表明各个区域通过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能够提升资本的利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工业化水平以及财政自给率这两个控制变量都与地方经济增长呈正相关,与经济理论相符。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促进要素质量提升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率;而财政自给率反映财政收入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财政收入是区域发展的经济基础,政府利用财政资金提供公共服务,可实现区域公共资源的最优配置。城镇化水平的系数虽然为负,但由对应的P值可知,其系数是十分不显著的,这也符合实际经济发展规律。城镇化的发展能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就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在带动人口聚集的基础上带动消费需求,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推动经济持续发展。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区域信用债券融资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有效的联动效应。从现实情况看,通过信用债券融资可以盘活社会存量资金,整合区域资源,破解经济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充分激发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
公开统计数据显示,辽宁省2016年信用债券发行金额占GDP比重的11.29%,吉林省2016年信用债券发行金额占GDP比重的6.33%,黑龙江省2016年信用债券发行金额占GDP比重的3.93%,远低于全国平均值13.78%③。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信用债券融资具有显著的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效应,而通过对东北三省信用债券融资情况与其他经济发展良好省份或全国平均水平对比分析可知,东北三省表现出信用债券直接融资不足、杠桿率较低、金融中介主体数量偏少、实力较弱,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和资本的杠杆效应未能在东北经济发展中得以有效发挥。因此,建议立足东北地区实际,采取可行性措施,将资本市场作为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促进东北地区实体经济的发展。
四、东北地区借助债券融资发展区域经济的路径选择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在产业及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资本市场的配置作用,尤其应重视信用债券融资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同地区融资体系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点,针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特征与要求选择适宜的融资体系,推动区域信用债券融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借助产融结合等手段,促进区域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一)打造符合区域经济规律且极具吸引力的金融生态环境,让市场参与主体“用脚投票”扎根东北
在成熟的市场环境下,一个地区资本市场的活跃程度既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又与该地区政府及相关监管机构的引导程度息息相关。金融生态环境不佳是东北三省发展持续乏力的原因之一,近年来虽有改善但仍难以满足经济发展要求。从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来看,辽宁省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3个百分点[ 5 ]。2016年初,“东北特钢”违约事件对东北地区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造成众多金融机构不愿参与东北地区政府融资平台新发债券的认购。因此,东北地区要想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经济,应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努力构建一个诚信有序、极具政策优势的金融生态环境。
首先,东北地区应依据国家宏观调控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建立省、市、县三级政府投资项目库,编制滚动的政府投资计划,明确区域内资本市场的建设重点及任务,并且将这一发展计划纳入《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等国家战略层面的指导文件中。
其次,当前阶段最为制约东北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的短板或软肋:一是银行业结构偏离最优结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不足;二是资本市场结构偏离最优,有利于分散风险扩大融资规模的股权市场与风险投资发育滞后。应积极寻求政策倾斜与扶持,吸引金融机构及投资者进入,从而让区域资本市场环境具备优越性和吸引力。比如,针对东北金融机构数量少、资本市场不活跃等问题,监管部门是否能适度为东北地区增加证券牌照;针对东北地区上市公司数量较少的问题,2016年9月中国证监会给予全国贫困县满足一定条件的企业实行“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的扶贫绿色通道政策,东北地区企业是否也可享受类似政策优惠。
最后,建议在东北地区设立等级较高的监管机构,高效有力推动区域内金融机构的规范发展。金融机构的规范发展离不开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督,针对性地设立监管机构,有助于保持东北地区资本市场稳定有序,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有助于推进资本市场更有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资本市场是一柄“双刃剑”,政府应当加强行政调控与监督,规范微观主体行为,确保其“不越线、不出格”,坚决制裁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企业、机构,逐步引导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应充分发挥公众和媒体的监督力量,通过社会监督机制,推动投资信息透明化。
(二)以国有企业及政府融资平台为抓手,构建符合东北地区经济运行特点的融资体系,推动债券融资更好地服务于产业转型
地方政府应积极推进地方融资体系的不断完善,构建新型地方政府融资体系,充分实现地方政府融资体系对经济发展的正面推动作用。当前,东北地区处于产业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庞大的资金支撑十分必要。因此,在摸清东北三省经济现状的基础上,考虑东北地区产业特征和融资的可能途径,建议以国有企业及政府融资平台为重要抓手,逐步构建符合东北三省转型发展的融资体系,以满足资本市场对融资主体的要求。
第一,摸清家底,重组整合一批满足融资条件的国有企业。《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对政府融资提出了规范性要求,这是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举措。在此文件的指引下,全国各级政府一方面应加强存量债务管理,防范违约风险,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政府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运营能力,让国有企业及政府融资平台具备造血功能。鉴于此,结合江、浙、沪等省市通过合理举债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建议东北地区进一步整合国有企业及政府融资平台,打造具备高主体评级和市场化运营能力的优质主体,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途径,提升东北地区直接融资规模,降低东北地区综合融资成本。
第二,打开大门,吸引更多融资中介机构参与到东北地区建设中。鼓励资本市场所有主体积极参与到东北经济建设中来,尤其大力推动区域内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创新型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运作。资本市场的健全与发展,离不开成熟的融资中介机构,有实力的金融机构能够及时把握国家融资政策方向,结合区域实体经济情况并加以运用,能够很好地发现机会、创造机会,满足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的需要。因此,应该重点提升东北地区的证券公司、担保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实力。比如东北证券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一家上市、综合实力较强的全国性证券公司,应该进一步做大做强,力求跻身国内前十;中天证券隶属于辽宁省国资委,股东背景较好,但是排名长期靠后,也应通过资源整合,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进一步提升市场排名。
第三,争取政策,让东北地区成为资本热爱的沃土。资本具有天然的逐利本性,但境内资本的流动性都以风险可控为前提。在东北地区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可采取多项措施、多元发展吸引资本参与,尤其应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例如,国家发改委审批的企业债券有同一地区同时审核数量限制,那么对于东北地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是否能够开启审核绿色通道,从审核角度提升发行速度与额度,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再如,争取类似于深圳前海、上海自贸区等区域税收优惠政策,为购买东北债券的投资者提供利息收入减免税等优惠措施,使投资者主动关注东北地区发展;同时,东北应寻求政策倾斜,结合自身资源的整合,组建一家高信用评级的担保公司,推进资信评级等中介机构在东北地区的业务开展,提升资本市场对东北地区企业的诚信认知[ 6 ]。目前,东北再担保公司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但发展后劲不足,鑫正担保公司隶属于黑龙江省财政厅,业务发展较为保守,对于省内国有企业或政府融资平台都采取谨慎担保的态度。若通过重组或新建高信用评级的担保公司为外来投資老工业基地项目的资本提供担保,则可极大增强外部投资机构信心,吸引大量资本关注东北,同时凭借担保增信也可进一步降低东北地区融资成本。总而言之,东北地区现有经济基础、吸引资本的政策优势等都较为薄弱,亟需实现区域整体性的统筹布局和顶层设计。
第四,重视人才,打好东北地区资本市场构建的根基。总体而言,东北振兴仍存在众多发展优势: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夯实,尤其具有较强的人才优势[ 7 ]。东北地区长期以来重视教育,因此具有较强的人力资源优势,但是随着国内金融业的不断创新发展,银行、基金、保险、信托、租赁等金融机构的业务不断交叉重叠,金融业正走向混业经营,这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以适应金融行业不断创新的步伐。目前,辽宁、吉林与黑龙江省人口流失严重,三省“两高”人才短缺,高新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短缺,存在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的现状。因此,改进限制人才发展的落后机制,使金融人才作為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驱动,使东北地区经济振兴与推动人才发展始终紧密相连。从顶层设计和制度改革入手,主动适应人才发展需求,将优势资源汇聚成实现具有一流竞争力水平的人才培养制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从而在打造东北地区资本市场内在根基的过程中,既保证群体发展,又关注个别人才的特殊需求。
(三)运用产融结合经济手段,让资金真正投入实体产业,推动东北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产融结合一般指产业资本与金融机构之间,通过相互参股、持股、控股等方式而进行的内在结合或融合,是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寻求经营多元化、资本虚拟化,从而提升资本运营档次的一种趋势[ 8 ]。产融结合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助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否则会拖累实体经济,这就需要合理引导资本服务于实体经济。
当前,东北地区政府融资的途径较为狭窄,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倘若债券融资体系构建合理,债券融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直接融资水平偏低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短板。因此,要积极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项目收益债等信用债券融资,借助债券市场为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重点领域投资项目筹措资金,也可采用资产证券化等模式拓宽融资渠道。
资金使用的效率有高有低,东北地区应该牢牢抓住“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一宗旨,重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深度融合,发挥金融与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政府投资资金按项目安排,完善财政性资金投入方式,改变直接补助模式,以直接投资方式为主,推进金融资本与区内优质产业资本的联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可以借鉴重庆利用产业基金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模式,促进东北地区投资现状的改善,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规范有序地运用政府投资基金方式推动重点产业发展,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推动产业基金由省到市、县的层层落实,从而更具针对性地进行相应产业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培育市场需求、促进企业创业成长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东北地区产业的升级发展。同时,东北地区产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深入研究项目特点,在控制好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在引导基金总体运营模式下,创新设计“银行+引导基金+企业”的结构化基金模式,引导基金参股子基金中引入银行资本,有效扩大基金的规模,提升投资效率。
二是推动PPP模式的运用。国家发改委、国家开发银行等部门开展PPP创新,鼓励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积极参与东北地区PPP项目建设,东北振兴要以PPP为重要抓手。第一,财政部门每年将一定预算资金交由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与社会资本共同设立PPP基金,并按照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对PPP的管理要求运营,将资金投入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领域中去。在PPP项目建设中,民营企业的参与度是PPP项目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吸引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进入,创造相对有利的竞争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东北地区经济活力,改变东北地区经济运行机制。第二,设立并购基金协助推动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改制或战略重组。结合地区实际情况,东北地区可对具备较强公司治理能力的部分重点企业进行产融结合试点,通过持股、参股金融机构等方式,实现多元化经营,形成具备一定规模和一定融资能力的集团性企业,以自有金融板块服务传统实业发展。比如哈药集团、北大荒集团以及鞍钢集团等东北区域内大型国有企业都已基本具备产融结合的条件,可借力金融板块服务实业板块,助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促进区域资本市场的繁荣。
【参考文献】
[1] 连茂君,支大林,许多.我国债券市场结构优化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4(3):105-109.
[2] 温来成.“十三五”时期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16(3):4-8.
[3] 刘伟,王汝芳.中国资本市场效率实证分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效率比较[J].金融研究,2006(1):64-73.
[4] 程宇丹,龚六堂.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渠道[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12):24-35.
[5] 关守科.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金融支持[J].中国金融,2015(9):78-79.
[6] 汪玮.关于我国企业债券融资的思考[J].经济师,2010(2):21-22.
[7] 成思危.整合金融资源支持东北振兴[J].中国金融,2004(3):4-5.
[8] 蔺元.我国上市公司产融结合效果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0(5):15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