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敏 姚梦琪
【摘 要】 以长三角两省一市26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客户价值主张、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三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到样本上市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综合得分,采用R&D;投入强度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比较分析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绩效的影响,并引入产品市场竞争考察其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都可以提高制造业绩效,并且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作用更强;同时,产品市场竞争负向调节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制造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结论可为企业寻求合理的创新方式并提高制造业绩效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商业模式创新; 技术创新; 制造业绩效; 产品市场竞争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11-0079-06
一、引言
众多研究与实践结果都表明,创新对制造业企业持续高效发展至关重要。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创新驱动。因此,通过创新促进制造业绩效的增加,进而实现制造业整体素质的大幅提升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必由之路。
企业创新主要包括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等,其中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是企业较为常用的两种创新形式。现有文献针对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各自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已较为丰富,普遍认为创新对绩效有促进作用[ 1-3 ]。但由于这两种创新形式具有不同特点,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应该存在差异,而目前关于两种创新方式的对比研究还较少。此外,在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作为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之一,整合资源和优胜劣汰的产品市场竞争起着重要作用。同类产品生产企业越多,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就会越多,企业创新成果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会随之增加,研究创新与制造业绩效之间的关系,需要考虑产品市场竞争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三个问题:第一,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绩效是否存在显著影响;第二,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第三,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受到产品市场竞争的外部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商业模式创新与制造业绩效
价值链理论的提出者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的全部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示,企业进行组织结构、营销方式的创新等都属于价值链的优化,也可以说是商业模式创新。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大数据、共享经济等创新理念正在逐渐颠覆传统行业[ 4 ],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企业仅靠自身资源很难满足,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尽可能多地结合利益相关者,形成多主体参与价值创造和收益获取的价值网络,而价值创造和收益獲取是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企业绩效的重要基础[ 5 ]。在商业模式创新研究领域,尽管学者们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界定、维度划分、实施路径等观点存在差异,但绝大多数都认为商业模式创新能增加企业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绩效。Zott and Amit[ 6 ]以商业模式和企业战略为自变量,分析了各自以及二者契合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得出了显著正相关的结果。刘刚等[ 7 ]研究发现商业模式创新的程度与企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商业模式创新的不同维度在提升企业绩效时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价值创造维度的作用最为显著。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商业模式创新与制造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二)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绩效
内生增长理论包含的一条研究思路是以罗默、卢卡斯等为代表的用全经济范围的收益递增、技术外部性解释经济增长,其核心思想是在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与开发等活动形成的技术进步,因技术进步的存在,要素收益会递增,而长期增长率为正。由此可见,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通过获取这些要素并注入企业内部,可能为企业带来新的契机和活力。如果技术创新成果短期内很难被竞争者模仿,则企业就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获取垄断利润,最终影响企业未来一定阶段的经营绩效。近年来,纵观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尽管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尽相同,但得出的结论大多都显示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Kim et al.[ 8 ]研究发现,研发强度、学习和外部网络都是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并且企业的技术商业化能力在研发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中发挥了中介作用。王喜刚[ 9 ]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对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2: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三)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绩效
从涉及范围来看,商业模式是一个现实的系统,涉及企业的众多参与者(如合作伙伴、顾客、供应商、企业自身等),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存在客观的逻辑关系。所以,商业模式创新一般不限于单一要素的变化,更多表现为多项要素相互协同变化,通常是一种集成创新[ 10 ],需要企业进行较大的战略调整,管理层会依据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决策并加以实施。因此,商业模式创新能给企业带来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影响,会影响企业的方方面面。与此相对,技术创新涉及的范围相对集中,且通常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加以实施,所以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产品和制造过程等方面,对整个企业的影响相对有限,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效果也弱于商业模式创新[ 11 ]。从资金投入来看,与商业模式创新相比较,技术创新的一大特征就是高投入、高风险,具体表现在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技术创新周期较长等方面,并且技术创新具有连续性,必须持续进行投入,一旦投入受阻,就会加大风险,或者直接导致技术创新活动的失败。从创新视角来看,商业模式创新更注重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以客户价值最大化思考、设计企业的行为,视角更为外向和开放,而技术创新的视角通常是从技术特性与功能出发去寻找它潜在的市场用途,这使得技术创新通过将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产出新产品,而商业模式创新能够实现新技术和核心产品的商业化,或者避免技术范式转变为企业带来威胁,收益更为突出[ 12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3:相对于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对制造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更加显著。
(四)产品市场竞争的调节作用
依据竞争优势理论,在市场竞争程度较低的情况下,产品差异化显著,企业可以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目标顾客不同消费层次的价值满足或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强度扩大产品差异和种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市场势力和企业绩效。并且,由于行业内竞争对手相对较少,企业在行业内本身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新的商业模式得到推广或新产品进入市场获得成功的概率较大。而在高竞争市场中,随着竞争加剧,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内普遍会加快产品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或商业模式变革,创新成果被模仿或替代的可能性很大,因此企业通过创新获得的收益会相应减少[ 13 ]。此外,行业竞争越激励,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就越高,而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所具有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会加剧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14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4a:产品市场竞争负向调节商业模式创新与制造业绩效的关系。
H4b:产品市场竞争负向调节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绩效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设置
1.被解释变量:制造业绩效。制造业绩效的评价指标众多,有相对指标,也有绝对指标,与创新相关的制造业绩效主要体现为企业竞争实力与盈利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选择总资产收益率反映制造业绩效。
2.解释变量: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对于商业模式创新的测量,大多数学者沿用的是Zott and Amit[ 6 ]的指标体系,也有学者从商业模式的维度出发,建立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等。鉴于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参考翟淑萍等[ 3 ]的做法,从客户价值主张、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见表1),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价商业模式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来源于研究与开发投入(R&D;),官建成等[ 15 ]提出7个测度技术创新能力的维度,研究表明R&D;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贡献的显著性最高,因此,本文选取R&D;投入强度反映企业技术创新。
3.调节变量:产品市场竞争。相关文献一般采用某行业各公司收入与所有公司总收入比值平方和的相反数表示(即赫芬达尔指数HHI的相反数),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借鉴Kale et al.[ 16 ]的做法,选择行业内市场势力维度入手,采用价格成本边际(PCM,Price-Cost Margin)作为产品市场竞争的测量指标,PCM越大,行业内市场势力越强,企业面临的竞争越弱。
各变量的定义如表2所示。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长三角两省一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不仅是我国科技与教育资源的主要集中地,而且是我国对外开放与“一带一路”的重要阵地,企业创新能力较强且相互间合作较多。因此本文以长三角两省一市在深沪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制造业企业为初始样本,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筛选:(1)剔除ST、PT等特殊处理以及退市的公司,以避免这类公司的极端数值对实证分析结果的影响;(2)剔除样本期内数据披露不全的公司,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3)剔除2014年以后上市的公司;(4)剔除未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研发支出的企业,以保证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最终选取了26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2014—2016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样本数据中计算目标市场范围、客户集中度、客户议价能力、供应商集中度、供应商议价能力这五个指标的相关数据以及研发支出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年报,其他数据来源于锐思金融研究数据库。
(三)模型构建
遵循前文所述思路,以制造业绩效(ROA)为因变量,以商业模式创新(BM)、技术创新(R&D;)、产品市场竞争(PCM)、企业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为自变量,构建模型(1)用以检验假设1、假设2、假设3,即考察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绩效的关系,并对比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绩效影响程度的差异。依据温忠麟等提出的检验調节效应的方法,在模型(1)的基础上,分别加入产品市场竞争(PCM)与商业模式创新(BM)的乘积项(BM×PCM)以及产品市场竞争(PCM)与技术创新(R&D;)的乘积项(R&D;×PCM),构建模型(2)、模型(3),用以检验假设4a、假设4b,即考察产品市场竞争对商业模式创新与制造业绩效、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
ROAi=?琢0+?琢1BMi+?琢2R&Di;+?琢3PCMi+?琢4SIZEi+?琢5LEVi+?着i
(1)
ROAi=?茁0 + ?茁1BMi + ?茁2R&Di; + ?茁3PCMi + ?茁4BMi×PCMi+
?茁5SIZEi+?茁6LEVi+?滋i (2)
ROAi=?酌0 + ?酌1BMi + ?酌2R&Di; + ?酌3PCMi+?酌4R&Di;×PCMi+
?酌5SIZEi+?酌6LEVi+?浊i (3)
其中:ROAi、BMi、R&Di;、PCMi、SIZEi、LEVi分别代表第i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制造业绩效、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市场竞争、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i=1,2…,268;?琢0、?琢1、?琢2、…、?琢5,?茁0、?茁1、?茁2、…、?茁6,?酌0、?酌1、?酌2、…、?酌6为待估参数;?着i、?滋i、?浊i为随机误差项。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使用因子分析法得到各样本公司的商业模式创新综合评价得分,按表2中的定义计算其他变量的数据,进一步对变量做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
表3显示,制造业绩效(ROA)即总资产收益率的最小值为-15.6657,最大值为22.7969,均值为4.9892,标准差为4.8049,说明样本公司的绩效差异比较大;商业模式创新(BM)的综合得分均值为-0.0094,说明样本企业普遍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R&D;)即企业R&D;投入强度的均值为0.0421,最小值仅为0.0006,说明部分样本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非常低;产品市场竞争(PCM)即价格成本边际的均值为0.1590,说明目前企业面临的竞争较强。在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SIZE)即期末总资产自然对数的均值、标准差分别为21.9989、0.8717,企业资产负债率(LEV)的均值、标准差分别为37.1586、17.2008,与制造业企业整体情况基本一致,说明样本选择有代表性。
(二)全部样本回归检验
为了避免乘积项与解释变量、调节变量之间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首先将解释变量和调节变量做中心化变换(即变量减去其均值),变换后模型(1)、模型(2)、模型(3)中各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FI)值均远小于10,说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另外,为了避免截面数据使用可能导致的异方差问题,使用可行的加权最小二乘法(FWLS)估计参数。实证结果如表4所示。
表4总体上看,模型(1)、模型(2)、模型(3)的F值都较大,分别为25.501、24.795、23.212,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总体显著性检验,说明各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模型(1)、模型(2)、模型(3)中大部分自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变量显著性检验,并且解释变量、调节变量、控制变量的参数估计值的正负都与前文的理论分析或实际相符。解释变量商业模式创新(BM)、技术创新(R&D;)的参数估计值在三个模型中均为正,说明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都对制造业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调节变量产品市场竞争(PCM)的参数估计值在三个模型中均为正,说明产品市场竞争对制造业绩效有反方向影响,因为PCM越大表明市场竞争越弱;控制变量企业规模(SIZE)的参数估计值在三个模型中均为正,说明企业规模与绩效正相关;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LEV)的参数估计值在三个模型中均为负,说明资产负债率越高,制造业绩效越差。
模型(1)验证了假设1、假设2,说明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都能够促进制造业绩效的增加,与以往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并且在模型(1)中,商业模式创新(BM)的参数估计值为0.179,对应的P值为0.002,在1%的水平下显著;技术创新(R&D;)的参数估计值为0.096,对应的P值为0.097,在10%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商业模式创新对制造业绩效的影响显著于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绩效的影响。由此可见,商业模式创新更易转化为经济价值产出,对制造业绩效的激励作用更强,假设3成立。模型(1)对假设1、假设2、假设3的验证结论在模型(2)、模型(3)中也有显现,这一方面进一步印证了模型(1)的结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模型对变量关系的描述稳定可靠。
模型(2)显示,产品市场竞争和商业模式创新乘积项(BM×PCM)的参数估计值为0.228,对应的P值为0.000,在1%的水平下显著。由于PCM越大,行业内市场势力越强,市场竞争越弱,作用方向相反,参数估计值为正说明产品市场竞争对于商业模式创新与制造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起到负向的调节作用,即产品市场竞争越强,商业模式创新对制造业绩效的促进作用越不明显,假设4a成立。另外,模型(2)的R2高于模型(1),这也说明乘积项的引入使模型的解释能力得到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对于商业模式创新与制造业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显著。
模型(3)显示,产品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乘积项(R&D;×PCM)的参数估计值为0.173,对应的P值为0.007,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产品市场竞争对于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起到负向的调节作用,即产品市场竞争越强,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绩效的促进作用越不明显,并且模型(3)的R2高于模型(1),这也说明乘积项的引入使模型的解释能力得到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对于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显著,假设4b成立。
五、稳健性检验
为体现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检验:(1)由于产品市场竞争含义较为丰富,本文重新从行业竞争维度进行界定,采用行业中前n个大企业市场份额占比(CRn)度量。(2)在考核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情况时,投资者往往只关注与投入资产相关的报酬实现效果,因此用每股收益(EPS)来重新度量制造业绩效。根据上述内容对模型重新进行回归后,除显著性和系数大小略有差异外,检验结果与前文主要研究结论保持一致,证明了本文构建模型的穩定性及可靠性。
六、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2014—2016年26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引入外部因素产品市场竞争,实证分析了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目前制造业上市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水平相对较低,究其原因,可能主要缘于企业创新意识的薄弱,创新意识薄弱不仅影响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而且导致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不足。第二,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都可以增加制造业绩效,说明创新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维持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第三,相对于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对制造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更加显著,说明商业模式创新涉及范围广,可以短期内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有效激励企业价值产出。第四,产品市场竞争负向调节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绩效的关系,也就是在产品市场竞争越弱的情况下,创新对制造业绩效的促进作用越明显,随着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创新对制造业绩效的促进作用减弱。
(二)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结合我国制造业发展实际与产业经济相关理论,借鉴国际经验,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营造创新氛围,提升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意识。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人才、资金、法律等多方面提供政策扶持,统筹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以助于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和营造“万众创新”的文化氛围。制造业企业要顺势而为,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及层次,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等有机融为一体。
第二,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制造业企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开展深层次国际合作、引进优秀人才、建立研发机构等促进技术升级;另一方面企业应基于价值链提供用户需求的综合服务体系,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以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创造更多市场价值。
第三,重视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等新型业态。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将成为未来全球制造业的主流趋势,对于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企业来说,可以考虑首先依靠低端实用的技术辅以商业模式创新迅速占领市场,完成资金积累后再结合技术创新增强综合能力。
第四,依据产品市场竞争强度选择合适的创新战略。当企业处于低竞争强度时,企业应把握机会,通过创新抢占市场份额,获取垄断利润;当企业处于高竞争强度时,不应盲目投入资金进行创新活动,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等的保护,巩固创新成果,维持创新动力。此外,政府应加快落实行业规范和监管,避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带来厂商过度进入从而引发恶性价格竞争,要通过引导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健康的良性竞争,推动企业创新。
【参考文献】
[1] BADEN-FULLER C, HAEFLIGER S. Business model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 Long Range Planning,2013,46(6):419-426.
[2] 胡保亮.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基于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3):95-100.
[3] 翟淑萍,张建宇,杨洁,等.环境不确定性、战略性新兴企业商业模式与创新投资绩效:基于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经验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8):68-74.
[4] 吳晓波,赵子溢.商业模式创新的前因问题:研究综述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7,39(1):114-127.
[5] AMIT R, ZOTT C.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6/7):493-520.
[6] ZOTT C, AMIT R. The fit between product market strategy and business model: implications for firm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1):1-26.
[7] 刘刚,王丹,李佳.高管团队异质性、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4):105-114.
[8] KIM S K, LEE B G, PARK B S, et al. The effect of R&D;,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capabilities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Technological &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conomy,2011,17(4):563-578.
[9] 王喜刚.组织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6,37(2):107-115.
[10] OSTERWALEER A, PIGNEUR Y, TUCCI C L. Clarifying business models: origins,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oncept[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5,16(16):751-775.
[11] 苏中锋,孙燕.不良竞争环境中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6):110-118.
[12] GAMBARDELLA A, MCGAHAN A M.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industry structure[J]. 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3):262-271.
[13] 李健,薛辉蓉,潘镇.制造业企业产品市场竞争、组织冗余与技术创新[J].中国经济问题,2016(2):112-125.
[14] 杨皎平,刘丽颖,牛似虎.集群企业竞争强度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基于集群企业同质化程度的视角[J].软科学,2012,26(4):23-27.
[15] 官建成,史晓敏.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4,15(11):1000-1004.
[16] KALE J R, LOON Y C. Product market power and stock market liquidity[J]. Journal of Financial Markets,2011,14(2):376-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