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尔基说:“热爱书籍吧!书籍是知识的源泉,只有书籍才能解救人类,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变成精神上坚强的、真正的、有理性的人。唯有这种人能真诚地热爱人,尊重人的劳动,衷心地赞赏人类永不停息的伟大劳动所创造的最美好的成果。”
关键词:闻墨香;策略;欣赏
当下时代,我国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国民的精神文明也狠抓不放。《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作出了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浓厚的智力、兴趣、气氛促使他们去阅读,而阅读是使他们学习得好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教育部连续几次发出指导意见,提高对语文学科的重视,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要想提高语文成绩,唯有阅读。
在通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更热衷于电脑游戏、手机、微信。随处可见人们玩手机的身影,很少见到国人手捧书籍阅读的姿态。这种现象,在初中学生中屡见不鲜。这样的学生,进了高中校园、大学校园,也依旧难改旧习,如此这般,怎么能成为大国的有情操、有学识的高素质人才呢?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笔者结合经历,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了以下一些探究。
一、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阅读教学打下基础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师的阅读爱好与阅读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一个不喜欢阅读、不喜欢思考的老师,上课照本宣科,毫无课外延伸和阐述,那么,他的语文课必将是枯燥而乏味的,而另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从《史记》谈到《三国》,从《山海经》谈到《西游记》,那么,他的语文课一定是生动活泼的,学生也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教师也可以多写写下水作文,或者把自己的一些随笔和读后感,印发给学生看,激发学生对该文学作品的探知欲。
笔者写过《简·爱》的读后感,也评论过《骆驼祥子》中的祥子、虎妞、小福子,也模仿过朱自清的散文,笔者很自豪地把自己的“拙作”印发给学生看,甚至发起挑战,“我们组成一个师生友谊赛,一起交流、一起学习,好吗?”学生的阅读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有的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简·爱》,急忙想方设法去寻找这本书,有的在阅读《骆驼祥子》过程中,对小福子并没有多少关注,于是又重新去阅读。这些都是学生自发自觉地去做,说明了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其带领学生一起阅读,不如指导学生学会阅读。阅读,有跳读法、精读法、囫囵吞枣法、不求甚解法,还有精益求精法和不断重温法。根据不同作品,教师可以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读《西游记》,因为是古典长篇小说,文白夹杂,还有很多孤僻古音字,教师可以建议使用跳读法,不必拘泥于一些细枝末节上。如《台阶》《绿》《秋天的怀念》等散文,教师建议学生采用精读法,边读边“手不离笔”,及时做好批注。
读书,还要养成思考的好习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引导学生向“作者”提“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为什么要写这个人,此处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为什么要这样开头,为什么结尾戛然而止不继续写了……只有边读书边思考,才能培养自己的思维品质。思考了以后,要多交流。和同学交流,和老师交流,也可以通过上网,看看网友的评论和解答,开阔自己的眼界,打通自己的思路。
三、 教师放手布置任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项大工程,也是漫长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传统的讲授者变成引导者、组织者。对于阅读这样繁琐而巨大的工程,教师不可能时刻陪伴。因此,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必须把培训学生阅读能力作为一项职责。
教师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笔者曾经尝试过以下一些措施。1. 写读后感。学完一篇经典课文,就布置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字数不限。如《最后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绿》《出师表》,教师再从网络、书籍中搜集同类读后感,印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比较,再从中得出新的体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通过这种形式,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弥补了自己认知上的不足。2. 续写结局。比如,给《皇帝的新装》续写结尾,有的学生写皇帝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痛改前非,开始治理国家;有的学生写皇帝被人民群众推翻了,大家拥护开明智慧的新皇帝。比如,给《我的叔叔于勒》续写结局,有的学生写于勒其实只是伪装者,来试探我们一家的,有的学生写于勒终于死在外头,而我们一家终于也没得到什么好报……3. 把古诗词扩写成一篇散文,比如,扩写《题破山寺后禅院》。4. 完成和文学作品有关的习题,开展知识竞赛。如《西游记》知识小竞赛。
学生完成有预设性的任务,教师可以“三分拉手七分放”,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可以适当地允许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精神。
四、 教师建立评价机制,给予学生充分鼓励
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被发现、被肯定。尤其是学生。高中生平时学业繁重,学习压力巨大,更需要教师对其心理的疏导和心灵的关爱。哪怕已经是人高马大的青年了,更多时候,他们仍然像个孩子一般,对教师的表扬和赞美,内心还是感到激动和愉悦的。
课堂时间紧迫,教师可以用真诚的笑容、简短的“点赞”、竖起的大拇指,或者鼓几下掌,或者抚一下肩部,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具有权威象征的教师的力量。
课后的作业批改上,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爱心、耐心、细心,给学生画上一个爱心、写上几句简短的评语、打上红五星等,给予鼓励和肯定。学生在翻开作业本的那一刻,哪怕是最顽皮的学生,看到教师的这些“亲笔”,心里也会乐开了花的。
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把学生的“读书姿态”拍下来,发到家校通或者班级微信群,也可以在大屏幕上“晒一晒”,让学生看到自己最美的姿态。
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读后感、创作小说诗歌等优秀作品,印发给每一位学生,或者张贴在墙。
一切看似不经意的鼓励的举动和话语,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黄鸣鸣,江苏省南通市,江苏省启东市鹤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