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
市场上,独角兽概念持续发酵,在这其中,汽车行业的新来者也受到了更多关注。除了宁德时代,威马汽车和蔚来汽车也都传出有上市的计划。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由于拿了太多投资人的钱,所以上市必然是最终选项,等着上汽或丰田收购显然是不现实的。但造车企业和其他行业的独角兽,甚至和宁德时代,都有很大不同。
互联网公司,哪怕是卖硬件的小米,都可以等自己成长得很大了再选择要不要上市。而造车企业不行,它们现金流压力过大。很多人认为高科技行业的人力资本压力大,那是你还不了解重资产行业,尤其是资产周转率低的重资产企业,光库存和资产减值这一块,就不是一般企业可以想像的。
再者,造车企业和宁德时代也不同,且不说宁德时代和其他传统车配公司不同在于,它拥有更多的议价能力。更重要的是,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刚刚兴起,动力电池偏向卖方市场,再加上政府的补贴金,包括宁德时代在内的几家动力电池大企业都实现了连续三年盈利。但造车企业,尤其是初期的造车企业,想很快实现盈利,基本是不可能的。光这一点就不符合A股的上市规则。
即便是宝马和奔驰,盈利能力也远不及丰田。汽车行业,尤其是整车的生产销售拼的是规模制造和精益生产。特斯拉车的毛利率有30%,但至今仍亏损,就是这个原因。规模上不去,生产体系不成熟稳定,成本就下不来,所以蔚来汽车的第一款车型售价高达四五十万元。
产业的区别导致了造车独角兽迫于融资压力只能选择提早上市,时间不能拖太久。上市不但可以再融上一大笔钱,且上市公司融资可以享受到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现实的问题是,A股的上市条件之一是必须连续三年盈利,所以这些独角兽可能只能选择在香港或在美国上市。
问题就在于香港和美国市场,在那里,这些造车新来者的估值可能就是另一番天地了。香港和美国股市的定价权基本都是由发达国家的大型金融机构控制,不同在于美国的监管更严苛。
我们看通用和福特、宝马和奔驰,甚至是丰田的估值,就已经说明了,发达市场的机构投资人是怎么看待造车企业的。好,你可以说我们是中国的特斯拉,但特斯拉在Model S大賣之前的估值也是很低的。无论是核心技术还是讲故事的能力,哪怕是领导人的个人魅力,我们的造车新来者中的创始人,有哪个人敢说我可以和马斯克相比?
不排除这些企业在美国上市后,开始能够获得一个比较理想的估值,但是投资人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就会变得失去耐心,如果你的第一款量产车不能够成为爆款,其股价步入熊途绝对是可以预料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美国股市历经了九年长牛,已经显得越来越脆弱,一点儿风吹草动,市场可能就有坍塌的风险。一旦坍塌,在漩涡中心的就是这些科技公司,而那些没有强劲盈利能力的科技企业,必将沦为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