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应用技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8-08-21 09:18付世秋王双明
微型电脑应用 2018年8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互联网+

付世秋, 王双明

(西安思源学院 1. 文学院;2. 院长办公室,西安 710038)

0 引言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国务院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意见》指出:“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我国经济提升意义重大。运用“互联网+”思维,以“互联网+教学”为抓手,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1], 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培养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应用型人才[2]。

1 关键词界定

1.1 应用技术高校

应用技术高校是一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面向地方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具有特定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办学规律的地方本科和专科院校。应用技术高校与研究型高校构成我国高等教育主要体系,两者同层不同类,各自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

1.2 创新创业教育

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即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心理素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强调,高校应把毕业生培养成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而不仅仅只是求职者[3]。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不能只起拾遗补缺的作用,而应成为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基石[4]。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成为只针对少数学生的稀缺资源,而应面向广大学生。对于应用技术高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应体现“地方性,应用型”并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与行业企业无缝对接,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经济结构与互联网有机结合。面对行业整合和企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与改革,新的机遇不断出现,“互联网+”思维使大学生更容易发现创新创业良机,践行创新创业理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2 应用技术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专业人才面临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应用技术高校计算机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既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使命,又符合IT行业对高素质计算机人才的强烈需求,有助于优化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

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创业比率、创业水平均在低位徘徊[5]。普遍而言,应用技术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1)认识模糊,定位不准。简单粗略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认为创新创业是暂时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游离,忽视专业特点,千人一面。缩小创新创业教育范围,只对有创业意向的少数人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忽视了对广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6]。

(2)课程体系缺乏。目前,应用技术高校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没有厘清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课程体系缺乏创新创业相关内容,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程度低于行业发展水平,缺憾的课程体系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滞后于“互联网+”时代对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需要。

(3)师资队伍欠缺。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创新创业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创业精神和能力,最好有创业经历或正在创业。应用技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呈现“高学历低经验”和“高经验低学历”两种状态。这两者都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计算机人才。

3 “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西安思源学院作为陕西省首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之一,从更新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和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对创新创业型计算机人才培养做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3.1 更新培养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教育,而是对学生一种全新的素质培养。学校将单一计算机专业对口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化为以创新创业为基础,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模式。在新的人才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探寻“互联网+”牵引下的计算机行业发展新方向,优化培养方案。通过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现创新创业精神,唤醒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奠定学生职业发展基础。

3.2 重构课程体系

(1)构建“两轮驱动,多层融合”的课程体系

如图1所示。

图1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应用技术高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应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分类管理公共类课程,使计算机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训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中,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认证课分别与创新思维课、创业基础课、创新创业设计、创新创业模拟等逐一结合。实践课程体系中,在完成课程实习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学分互认等措施,让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赛和创客空间等。

(2)以地方企业需求为引领重塑实践教学

学校重视产教融合,以认知实习的方式组织学生到当地企业参观学习,安排学生到地方实体企业完成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解决地方企业需求,学校将优秀解决方案凝练后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等,以赛促教。帮组学生从学科竞赛中捕捉创新创业灵感。学校将创新创业大赛、创新文化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优秀成果整理成册,推广宣传。帮助学生优化项目和团队,吸引社会投资。

构建了以项目化为特征的课程内容,形成了融合CDIO(构思—设计—实施—操作)思想的工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使学生充分了解企业团队的运作过程。采用“CDIO工程模式教学,创新创业能力推进”的实训教学体系,真实项目、虚拟公司,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Android开发方向为例,如图2所示。

图2 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体系

3.3 优化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是应用技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进校外优质资源,培训提升校内教师创新创业能力,丰富“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调动计算机专业教师创新创业热情,邀请IT行业高素质的企业家到校内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配备若干教师,真题真做,增强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政策和制度框架内,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自主创业、到企业兼职,丰富教师实践经验。

3.4 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1)搭建创新创业育人平台:充分利用校内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中心、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工业4.0等实习实训室,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通过校办企业、引企入校等方法构建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平台;通过校校、校所共建技术中心或研究中心,建设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平台;创建创业孵化器、创客空间,学校的校内创业孵化器、创客空间,在场地、设备、资金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扶持,在专业技术、成果转化方面为学生提供咨询与创业辅导,帮助初创企业尽快走向正轨。

(2)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创办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通过创新创业社团的创新实践活动不断深入学习和探索,将课程所学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开展创新创业大赛。面向全体学生的群众性创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新文化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商业计划书大赛等对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4 实施效果

西安思源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对计算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实施效果明显:(1)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近3年获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余项;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奖项10余个,其中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5项。学生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十余名学生创业初获成功。(2)就业质量明显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总体就业率名列前茅。毕业生中30%左右的学生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就业,约5%的学生进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大等知名学府攻读硕士学位。个别学生返乡,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投入家乡脱贫事业。其余学生在本地实体中小企业就业,从事嵌入式技术应用、软件开发与维护、网络运营与管理等工作。(3)形成较多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学生取得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

5 总结

“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利器。应用技术高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应明确目标定位,充分认识创新创业的理念和计算机专业的特色,注重将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将知识、技能用到实战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打造平台,营造氛围,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互联网+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CDIO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