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威 涂振华
(九江市都昌县水产局,江西都昌 332600)
台湾泥鳅因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被称为水中“人参”,又因其生长快广受消费者和养殖户喜爱。泥鳅在国际和国内市场极为畅销,仅国内市场每年需求量在30万~40万t,但市场供应量仅有10万~15万t,缺口大,人工养殖台湾泥鳅具有良好的前景。都昌县水产局于2017年开展了人工养殖台湾泥鳅的试验,以求摸索出适合本地区的、高效养殖台湾泥鳅技术。
本池塘养殖台湾泥鳅试验分为夏花培育和成鱼养殖两个阶段。
(1)夏花培育池:为了方便管理和控制水质,选择示范基地的4个小试验池(从西到东分别为1~4号)作为夏花培育池,各池面积200m2,水深1m,具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水源主要是深井水。夏花培育池在夏花培育完成后转为成鱼养殖池。
(2)成鱼养殖池:11号池,水泥护坡,淤泥深度为25cm,面积0.267hm2,水深2m,排灌方便。
(1)池塘整治:夯实池埂,平整池底,疏通进排水渠道。
(2)架设拦鸟网,用网目为4cm的聚乙烯网片,竹竿和绳索架起一道网,将整个试验池包裹起来;同时购置驱鸟器,防止鸟害。
(3)配备投饵机;在池底铺设微管增氧设备。
(1)试验池清塘消毒:5月18日使用生石灰清塘,每个池用量50kg,化浆全池泼洒,2天后加注新水60cm深。5月22日每个池施150kg鹌鹑粪,并追施活菌制剂培育生物饵料。
(2)水花放养:5月26日各池投放台湾泥鳅水花15万尾(基地自繁),放苗时温差控制在2℃左右。
中央企业在计算EVA时,依据《经济增加值考核细则》的规定,一般企业资本成本5.5%;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较重且资产通用性较差的企业资本成本率定为4.1%;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的工业企业和80%以上的非工业企业上浮0.5%,且资本成本率确定后三年保持不变。确定的资本成本率降低了与资本市场的相关程度,所以资本成本率是否可以根据经营年度资本市场实际情况确定,且资本成本率确定后保持三年不变的规定值得进一步商榷。
(3)投喂:前期台湾泥鳅水花主要摄食池中天然饵料(轮虫、小型枝角类),后期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水花料,粗蛋白含量40%)。每天投喂3次,投喂时间分别为上午9点、中午2点、下午5点。经过20天的培育,鳅苗体长达3cm,6月18日~20日拉网分塘进入成鳅养殖。
(4)水质管理:夏花培育期间共加注新水2次,每次加水10cm深,施生物制剂一次,保持了良好的水质。经检测,水温24~26℃,pH7.3~7.8,溶氧量为6.2~6.7。
(5)防鸟措施:要经常开启驱鸟器,检查拦鸟网。
(6)成活率:夏花起捕后经计算鳅苗成活率约为35%。
(1)池塘消毒:鳅苗放养前20 天对池塘全面消毒,消毒时池内水深15cm,每公顷用1500kg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
(2)饵料培育:7天后池塘注入新水80~100cm,EM菌7500g/hm2和生物肥水宝6000g/hm2全池泼洒培养天然饵料。
(3)苗种投放:4月6日投放规格为5cm的夏花鳅苗8万尾(购自广东佛山),每公顷搭配1500g/尾的白鲢鱼种80尾,花鲢30尾。
(4)驯化:鳅苗下塘3天后开始驯化投喂,投喂方法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分散投饵→集中投饵;二是水下投饵→水面投饵。投喂方法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经过10~15天的细致耐心的投喂,鳅苗全部聚集水面觅食。
(6)水质管理:前期随着水温逐步回升,每周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注新水高度20~30cm,直至池塘水位达到2m。高温季节,水质变化较快,为防治池水过肥和老化,每月需换水1~2次,每次换水量为30cm左右,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40cm。
(7)日常管理:坚持早晚巡塘,定期检查进水口和排水口以防台湾泥鳅逃逸;时常检查拦鸟网,打开高驱鸟器,防鸟害;晴天中午开动微管增氧2h,每天做好记录。
(8)病害防治
①预防:主要采用内服和外用相结合进行预防,一是定期在饲料中拌入多维和保肝护肠药物,来提高台湾泥鳅免疫力和消化吸收能力;二是每隔20天对池塘水体进行杀虫和消毒处理,具体是用 0.5ppm 硫酸铜加0.2ppm硫酸亚铁全池泼洒杀灭池中寄生虫,然后用消毒剂(二氧化氯、溴氯海因、聚维酮碘)等药物抑制有害细菌的繁殖;三是3天后施入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培养有益细菌和藻类,并撒入底质改良剂改善池底环境和降解池底氨氮和亚硝酸盐,给泥鳅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②治疗:在泥鳅整个养殖过程中主要发现有车轮虫病、肠炎病。针对车轮虫病,在4~7月,水温20~28℃,定期使用显微镜观察,发现数量较多时,使用0.5ppm硫酸铜加0.2ppm的硫酸亚铁混合全池泼洒。针对肠炎病,在水温18℃以上偶有发生,治疗方法是在饲料中将恩诺沙星化水喷洒,一次用量为每公斤饲料拌0.2g,连喂3~5天。
(9)捕捞:于12月上旬开始捕捞,先用地笼捕,在笼中放入诱饵(饲料,菜饼等做成的饵料团,或者是煮熟的小鱼),一公顷池塘放150~300只笼,将地笼放入池底,3h左右收笼一次,连捕3个晚上,起捕率可达60%~80%。最后开沟干池,在沟内用抄网捕捞。
(1)清塘消毒,培育天然饵料,方法同11号池。
(2)为了方便管理和起捕,用网目2cm的网片做成4个网箱(30m长,6m宽),分别置于4个池中,用钢管固定。
(3)夏花的放养,6月18日把基地培育的夏花(3~3.5cm)投放到池中,1~4号池分别放养1.4万尾、1.15万尾、1.2万尾、1.5万尾。
(4)投饵:用蛋白含量40%的特种饵料投喂,日投喂量为3%左右,每日2次,按“三看四定”原则喂养,头10~15天用饵料进行驯化,使泥鳅养成集中摄食的习惯。
(5)水质监测及管理:7~10月份每月测定水质一次,每月换水2次,加水3次,每月用生物制剂改水2次。经测定,各池塘pH7.2~7.9;溶氧量为4.2~7.7mg/L;氨氮0.008~0.014mg/L;亚硝酸盐0.02~0.1mg/L。
(6)适时开启微孔增氧设备进行增氧。
(7)防病:7~9月每月用硫醚沙星和三氯碘消毒防病2次。
(8)泥鳅生长状况测定:在7~9月份,每月测定泥鳅生长情况,建立日常管理档案,每日的投饵,水温,水质检测,调水,鱼病防治等管理工作都有原始记录。
(9)起捕:12月底把4个小池的泥鳅全部捕起,计得总产量1872.5kg,平均规格50.4g/尾,成活率70.1%。
本次试验11号池起捕成鳅5180.6kg,花白鲢161.7kg;4个小池起捕成鳅1872.5kg。详见表1。
表1 成鳅养殖投放与产出表
表2 经济效益分析
(1)鱼苗下塘前培育出充足适口的天然饵料对提高其成活率非常重要。搞好驯化,采用微管增氧,生物制剂改水,底质改良剂改善池塘底质等是保证养殖台湾泥鳅获得高效益的关键措施。
(2)做好防鸟及预防鱼病是提高台湾泥鳅成活率和产量关键之一。
(3)根据台湾泥鳅的摄食习性,投饵应避开高温时间,夏季应在早、晚时投喂。每次投喂量以1h内吃完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