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洁
(句容市人民医院,江苏 句容 2124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发病率高,且病情紧急,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较短,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1]。所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有效的治疗对患者的病情控制和后期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了急诊护理路径,具体如下。
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法进行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45~80岁,年龄均值为(59.8±3.5)岁;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46~81岁,年龄均值为(60.5±3.7)岁。两组患者进行基本资料的对比,差异较小(P>0.05)。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急救诊断护理措施,包括对患者一般体征的监测、吸氧处理、止痛处理、引导患者及其家属配合抢救等措施,与接诊人员顺利完成交接。观察组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下护理措施,内容为[2]:患者被送到医院后,接诊人员要与就诊人员进行工作的协调,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检测和评估,迅速将患者送往抢救室,立即通知医生实施心电监护等紧急措施;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后,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血常规和心肌酶等进行检查,采取抗凝措施;安抚患者家属的情绪,向他们耐心的讲解患者的病情以及手术方法和术后的注意事项;抢救结束后,进行严密的巡视,注重心律失常和术后出血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征兆,要做好交接工作。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分诊时间、抢救之间和住院时间,在患者办理出院手续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填写满意度评分表,评分的内容包括护理态度、护理水平和相关并法阵的处理能力等。分值为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护理满意度越高[3]。
研究数据录入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分诊时间、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比较(±s,h)
表1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比较(±s,h)
组别 n 分诊时间 抢救时间 住院时间观察组 60 4.21±1.26 30.5±5.68 5.28±1.47对照组 60 4.97±1.30 35.88±5.89 6.74±1.46 t值 — 5.3310 5.0674 6.3660 P值 — <0.05 <0.05 <0.05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3.66±3.6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的护理满意度评分(85.72±7.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是冠状动脉出现了突发性或者持续性的缺血造成心肌损伤,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4]。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患者会出现突发性的胸部疼痛、上腹部绞痛等,严重时导致心率失常、休克,如果抢救不及时会导致死亡[5]。因此,有效的抢救措施和后期的护理干预对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急诊护理路径的患者的分诊时间、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都明显短于传实施统抢救措施的患者,且护理满意度也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急诊护理路径能够减少患者的抢救时间和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的额存活率,且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