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阅读教学手段探析

2018-08-20 10:26冉爱华
文教资料 2018年10期
关键词:阅读习惯教学手段

冉爱华

摘 要: 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英语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实现语言输入最有效的途径,是了解目的语文化的手段,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提高学习者文化素养的重要的环节。英语阅读教学一直以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英语阅读教学环节的现状和实际效果不容乐观。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教学模式、阅读素材和阅读习惯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 高职阅读教学 教学手段 阅读习惯

一、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以注入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现代应用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认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主动思维的心理活动,是读者根据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筛选、验证、加工和组合的思维过程。在这一多元和复合的心理活动过程中,读者并不是被动地完成某一任务,而是主动利用已经获取的知识,包括背景知识、语义知识和句法知识等,对阅读材料进行理解、分析、推论,以此获取新的信息。因此,阅读应该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行为。

然而,传统英语阅读的教学模式以注入式教学为主,忽略阅读的本质。学生不是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而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完成枯燥的阅读任务。阅读课程的主要教学活动通常是读文章、找答案、核对答案。这样机械的教学模式以应试为目的,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学生对英语阅读逐渐失去兴趣。

2.阅读材料的选取不符合高职学生的需求。

合适的阅读材料不仅要符合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而且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而高职英语阅读课程所选取的材料未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不同,部分阅读篇章的难度低于学生的现有水平,缺乏挑战性;而更多的篇章则是难度过高,学生读起来充满挫败感,从而丧失阅读兴趣。其二,英语教学的目的性较强,英语等级考试的过关率成了教师关注的重点,这使得应试性质的阅读短文频繁出现。

3.课堂与课后没能有效衔接,阅读习惯的培养有所欠缺。

语言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习者不断地积累、巩固,进而内化所学内容。这是一个漫长且系统的过程。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也不例外,需要学生作为自主学习的个体,充分利用课堂和课后时间进行长期的积累、巩固和内化。然而,在高职阅读教学中,教师更注重课堂的讲授,仅仅作为知识传递者,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教学内容的传授。

二、高职英语阅读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借助信息化手段,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首先要进行深入的学情分析。从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看,高职学生在阅读能力、阅读技巧和阅读心理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就阅读能力而言,部分学生的词汇储备不足,语法概念模糊,缺乏英语思维;阅读技巧的欠缺表现为阅读的盲目性、片断性和反复性;阅读心理上存在缺乏阅读兴趣、意志和习惯。

针对高职学生在阅读能力、技巧和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任务型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Teaching Approach)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计划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相应教学任务;其二,采用明确的任务帮助学生主动地习得语言,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语言学习动机,从而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任务可以设置为课前任务、课中任务和课后任务。课前任务阶段,要求学生完成阅读材料词汇的积累。借助智能手机程序,如云词、有道词典等APP查阅单词的读音、词义及搭配并形成自己的电子单词本。课前任务的完成,不仅扫清了由于生单词过多而形成的阅读障碍,更让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主动积累词汇,进行语言的输入。信息手段的运用,提高了学习效率,事半功倍。课中任务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2.增强阅读材料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克拉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语言输入假说 (The Input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适度足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只要当语言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其现有语言水平的语言输入,而且能专注于意义和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就能产生语言习得。这就是克拉申著名的“i+1”理论。“i”表示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1”表示略高于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如果输入的语言太简单,低于现有水平“i”,学习者就会认为缺乏挑战性;输入的语言太难,远远超过现有水平“i”,达到了“i+2”,学习者就会有挫败感并产生焦虑情绪,语言习得也会受到影响。

这一理论对高职阅读课程的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阅读是实现语言输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在选择语言输入资源即阅读材料时,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现有的阅读能力,包括词汇量、句法结构,篇章理解、获取信息和信息分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材料加以取舍,选择难易程度合适的篇章,把握好“i+1”的度,让学生在充分肯定自身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能夠感受到挑战性和进步的空间。

增强阅读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材料的范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应试性质的短文或者教材提供的文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者除了学习语言本身以外,更应该熟悉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在阅读教学中,引入英语国家的旅游景点、节日传统、流行文化、饮食习惯和风土人情等,不仅使得阅读变得有趣,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扫除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阅读障碍。适度足量、有广度、有延伸、集趣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阅读材料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资源。

3. 课堂与课后有效衔接,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

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作为自主学习的个体,充分利用课堂和課后时间进行长期的积累、巩固和内化。课堂上,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辅助学生克服英语阅读中出现的词汇、句法、篇章、信息等各种障碍。课后,教师作为引导者,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中国人阅读习惯的缺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高职学生群体因巨大的学业和就业压力对阅读这件事心有余而力不足,更何况是英语阅读。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相应的阅读素材如英语童话、书虫系列读物、英语杂志、经典短篇小说等供学生课后阅读;改变考核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将学生阅读中所积累的优美语句、精彩片段和文字及阅读后的感悟等作为考核内容;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延续到课后,教师通过各种社交媒介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日积月累的语言输入,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将会取得长足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思辨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成为其终身学习能力之一。

三、结语

阅读能力可以体现一个英语学习者的综合能力。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角色,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能促进学生英语听、说、写、译四项技能的进步,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英语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必备的语言技能、职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肖礼全. 英语教学方法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丰玉芳,唐晓岩.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

[3]李晖.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学习策略培训浅议[J].高等理科教育,2008(4).

[4]马金海.导致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障碍的文化因素及教学对策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2).

[5]王黎. 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

[6]于海波.高职院校英语读前学程设计与实验[J]. 职业技术教育,2013(5).

猜你喜欢
阅读习惯教学手段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初探
培养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教学和管理层面的高等教育服务思考分析
如何在电工电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据结构》中“插入”算法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