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辉
摘 要:厌学是由于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或其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心理反应,体现为学生对学习采取敷衍态度和拒绝行为等方面。教师对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从宏观角度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旨在对小学生的这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进行及时疏导干预,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厌学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6-00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6.023
厌学心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制约了学生各项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如果有关方面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干预,那么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有关研究数据显示,当前,有近八成的小学生对于学习感到累和烦,有近一半的小学生对于其中的某些科目没有兴趣,有近三成的小学生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也有少数小学生以生病等为借口出现逃学行为。与此同时,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比重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探寻出现这一普遍现象的主要原因,并寻找出可行性疏导措施,是目前缓解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必要途径。
一、小学生厌学心理原因探析
造成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有很多,从宏观角度来分析,主要有社会环境和小学生自身心理特点两大影响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是家庭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首要影响因素,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是家庭教育不适当的直接反映。家长的放任不管会导致对学习缺乏全面的认识,进而使“要我学”观念不断增强,这一观念直接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而家长的过于严苛也会给学生带来无形的心理压力,压力的堆积会使学生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其次是学校的影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普遍较为关注教学的结果,往往采取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对分数的追求。课堂训练不断、课余作业增多以及加大课外考试和补习力度均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空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使学习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因而很容易造成厌学心理。
最后是社会的影响。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市场经济体制暴露出的弊端也使传统思想道德体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思想也在腐蚀着小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其学习动力的缺失,从而逐渐产生厌学心理。
(二)小学生心理特点因素
对小学生而言,其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因此缺乏诸如主动性、耐力以及自我约束力等重要的学习品质。
从主动性来看,小学生普遍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通常将学习看作是为了应付父母、教师或为得到奖赏的行为活动。当然,这也与外界正确引导的缺乏有直接关系。从耐力上来看,小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抗挫能力较弱,一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会选择逃避。从自我约束力来说,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易受外界影响,特别是对于学习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缺乏必要的自我控制能力。这些学习品质的缺失是造成小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因素。
二、对小学生厌学心理进行疏导的几点建议
小学生的厌学心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乃至身心健康状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了解了其产生的原因之后,如何对小学生厌学心理进行有效疏导就成为当下大家应积极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一)家庭方面
家长要重视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同时也要重视教育方式的适当性。家长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使他们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我爱学”观念的逐渐过渡。在此基础上,家长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认识到学生与生俱来的缺陷,对于学生在校学习的遗漏点进行补充完善,对于学生学习上的薄弱项进行加强巩固,并且要认真对待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对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要仔细倾听、思考并解答,懂得保护其自尊心,欣赏他们的求知欲且激发其创造力,使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
(二)學校方面
一方面,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将“以学生发展为本”贯穿于新课改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形成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局面。具体来说,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采取分层教学与小组合作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和目标,在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性学习,以此来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
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教学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态度,如果学生热爱教师,那么自然而然地会对其所教学科目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要缓解学生的厌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积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着力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具体表现在要关心爱护学生和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对于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地予以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三)社会方面
这一方面的影响需要家校联合其他方面力量共同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大环境。可通过充分利用和积极开发周边各种学习资源的方式,组织学生到文化宫、博物馆和科技馆等场所进行参观学习,以此丰富学生的课余学习活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也是疏导学生厌学心理的一种有效策略。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厌学心理有来自自身及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要结合这一心理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入手采取对应措施,以此来对小学生的厌学心理进行有效疏导。
参考文献:
[1] 许筱莉.浅谈小学生厌学心理[J].新课程(小学),2015(11).
[2] 石惠萍.家校联合矫正小学生厌学心理[J].甘肃教育,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