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的的作用及途径

2018-08-20 10:26肖瑶
文教资料 2018年10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互联网+

肖瑶

摘 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教育面临信息技术和其他新思维、新理念的冲击,道德与法治课必然需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发生转型。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将互联网信息、思维、资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断促进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生活化。本文从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入手,从结合网络信息资源、巧用网络学习平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圈群共享文化四个角度,谈谈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开展课堂教学,以期为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提供新路向。

关键词: “互联网+” 道德与法治课 教学有效性

所谓“互联网+”战略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互联网××行业”,但实际效果绝对不是简单的相加。在此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呼之欲出,但“互联网+教育”的“+”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上的“+”,更多的是模式、思维、理念的突破。将“互联网+”的理念渗透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互联网+”时代对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一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便会有巨大的学习动力,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互联网创新理念技术融入课堂学习、教学实践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互联网中丰富的资源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知识内容,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从教学方面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其次,互联网让课堂教学展示方式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教学带来新鲜感,让教学充满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2.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新课程改革强调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双向性,“互联网+”时代下大量技术形态介入教学过程后,可以打破传统教师单项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在互联网的支撑下,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更加紧密,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能及时了解、分析和掌握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改进教学。同时,学生能将自身的困惑和想法与教师进行交流,保证课堂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对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3.不断促进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虽然多是理论性的知识,但是不乏抽象的内容,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描述,则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借助互联网手段辅助教学,精心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让知识深入浅出,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这样不仅能不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而且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外,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诸种信息和资源,也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生活化道德与法治课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互联网+”时代下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任何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探索都并非沙上造屋,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将互联网思维引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有效性,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切实关注生活、关注学生实际,不断摸索、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1.结合网络信息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和空洞说教使得有些学生对上思想品德课有抵触心理,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生处在一个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往往思维活跃,喜欢创新变化,讨厌墨守成规,互联网和教学的高度融合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通过互联网搜集各种有针对性、时效性、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资源充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认识、体验、反思过程中促进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课堂上结合网络素材创设生活情境,容易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交流分享和合作探究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价值认同和内化。

在教学七年级《师生之間》时,发现生活中有些初中生对教师的情感变得愈加复杂,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所获取信息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一些学生会对教师的权威性产生怀疑。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差异,再加上师道尊严的传统束缚,师生间有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有些学生不善于与教师有效交流和沟通,难以正确理解教师的做法,不能正确对待教师的批评和表扬,导致师生关系日趋紧张。鉴于这些微妙之处,笔者从网络上寻找资源,以央视综艺《欢乐中国人》中“一个人的学校”为素材创设情境,通过学生模拟情景剧表演,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优秀教师代表产生认同,培养尊重老师的情感,感悟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对教师角色的理解和支持。

2.巧用网络学习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化时代,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资源和平台,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和便捷性。思想品德课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走在时代的前沿,利用灵活、先进的教学模式和互联网手段,致力于打造高效思想品德课堂。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养成,更多地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符合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

例如,在讲授“基本经济制度”这框题时,因为该框内容比较理论化和抽象化,知识点和层次比较多,语言表述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有难度。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教师布置课前任务的前提下,让学生课前通过慕课、远程教育、名师名校网络课程学习等网络平台自主线上学习,以此提出质疑组织教学。这种课堂教学为主、网络学习为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自主梳理教材知识,在其脑海中建立知识结构图,并且引领学生学科能力的发展,搭建符合学科逻辑的脚手架,提高教学效率,丰盈教学过程,为创建有骨有肉的鲜活政治课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对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达和呈现的内容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汇互通直观、生动地表现出来,并借助互联网搜索引擎检索引用国内外最新观点、最新消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加强宪法监督》时,由于宪法教育涉及很多宪法知识、原则和宪法精神,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教师要摒弃说教方式,通过立足学生实际,切合学生兴趣点、关注点和思维逻辑,授课前收集关于本节课相关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制作课件,通过对热播剧《人民的名义》的分析,视频《宪法宣誓制度》的播放,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到,有了宪法监督制度还不够,还需要人们增强宪法意识。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宪法在我心中”的主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探究与分享、实践与反思,从而明确宪法地位,树立宪法信仰,践行宪法精神,推行宪法实施。

4.利用圈群共享文化,拓宽课外作业渠道。

课外作业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反馈,也是学生知识巩固、能力发展、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在2018年全国“两会”中,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呼吁要给中小学学生“减负”,为迎合这一倡议,教师在课外作业的布置中更应该打破传统枯燥、复杂、流于形式的做法,重在学生的感悟、体验和自我提升。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基于相同兴趣爱好、职业经历的圈群应运而生,大家可以在各自圈群中通过分享知识、情感、信息等增进彼此联系。在圈群文化流行的今天,教师应该跟随时代的脚步,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将圈群共享思维与课外作业的设计相结合,通过拓宽各种学用渠道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讲授完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框《中学序曲》后,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图片、音乐、动画和影音视频等资源,制作一份新校园的地图和校园百事通手册,并把它分享到好友圈、微信圈、贴吧社区等,将其留给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作为入学向导。这种创新渠道、小组合作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新环境、感受新变化,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用积极美好的心态融入新生活、新校园的学习中。与此同时,学生将作业公布到社交圈中,会引发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注和讨论,朋辈教育和自我教育会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价值引导和思维构建的作用,好友圈的共鸣和关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对于课外作业的期待,使其更加主动地投入新学校的学习中。

三、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日渐明显,不管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学生学习中,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帮助都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与探索,将互联网中的网络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带入课堂,把传统枯燥的“授-受”教学模式变为富有趣味性和创新性的体验式学习,以此促进教学的信息化和个性化發展,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乔建芳.浅议教学生活化与中学思想品德教学[J].中华少年,2017(05).

[2]杨现民,赵鑫硕.“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再认识及其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6(10).

[3]田小霞,常江,苏永丽.“互联网+思想政治课”运行策略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09).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互联网+
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路径选择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