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娥飞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宣教、远程监控及自我管理的监督,达到控制血糖,减少及延缓并发症。方法 从2015—2016年健康体检人群中随机选择8 000人,其中空腹血糖达到9 mmol/L以上,年龄在25~45岁之间的患者进行体检后血糖管理。 结果 截至2017年12月,血糖控制情况良好者占81%,无新增并发症,通过1年多的检后管理,中青年糖尿病的控制情况良好。教会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血糖的控制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结论 通过1年半对高血糖患者体检后健康管理,达到控制血糖,减少及延缓并发症。
[关键词] 中青年;糖尿病;检后管理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2(a)-0153-04
近5年时间,随着该院重要疾病(指标)异常值跟踪随访工作的开展,慢病的管理也得到重视。在随访中发现,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加强中青年糖尿病患者体检后管理成为慢病管理的重要工作。通过一年多的管理和自我管理,血糖控制率得到提高,并发症得到改善。
2010开始,该院实现体检系统信息化。2013年根据健康体检5万人次的体检数据起草《重要疾病跟踪库管理办法》及《重要疾病跟踪库异常指标分类》,其中将血糖进入重要疾病(指标)异常跟踪随访库标准定为空腹血糖﹥11.1 mmol/L。经过3年的随访发现,许多年轻人对糖尿病的不重视,在很短的时间(2~3年)就出现并发症。于是从2016年开始,决定对中青年(年龄在25~45岁之间)空腹血糖高于9 mmol/L,展开体检后健康管理,不到2年的时间,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1 一般资料
从2015—2016年体检中查找空腹血糖﹥11.1 mmol/L,年龄在25~45岁 之间的患者,分析在该院有体检史以来的体检情况,制定中青年糖尿病體检后健康管理方法。2016年7月开始在2015年1月—2016年6月体检客人中选取空腹血糖高于9 mmol/L,年龄在25~45岁的人群作为中青年糖尿病组进行体检后的中青年糖尿病检后管理组,见表1。
2 病例介绍
病例1:患者,黎某,男,35岁,起病年龄29岁,体检号:13005,系统可查系从2010年开始有体检史,共8次。
病例分析:首次血糖增高时29岁,自己通过饮食控制和适当锻炼,第2年血糖正常。第3年血糖再次高上来,达到19.66 mmol/L,并出现尿糖4+,并在随后1年出现尿蛋白,肾脏改变。发展快,器官受累迅速而不可逆转。治疗后血糖下降,尿糖阴性,但是肾脏的改变还是不可抑制的向前发展了。2016年的指标没有达到检后管理指标,2017年各项指标再次反弹,同时加入检后管理对象,目前血糖控制尚可,见图1、图2。
病例2:患者,王某,男,37岁,起病年龄31岁,体检号:2439,系统可查系从2010年开始有体检史,共5次。
分析:这个患者依从性差。首次血糖增高时31岁,自己不重视,第2年缺检来逃避糖尿病患者这一现实。3年后出现尿酮,放入重要疾病(指标)异常跟踪随访库,再次用第2年缺检来逃避现实。5年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达到Ⅲ期,首先由眼科医生放入重要疾病(指标)异常跟踪随访库,第2天抽血后脂血无法检验,尿糖4+,尿酮3+,及时通知单位,将正在出差的患者召回治疗。治疗后第2年体检中血糖下降,尿糖阴性,尿酮阴性,但是糖尿病眼底改变还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期,见表2、图3。
危害:2016年对当年体检人群中随机查阅8 000人体检报告,挑选出空腹血糖高于11.1 mmol/L,年龄在25~45岁之间的患者42例,并对这42例体检病例进行分析后得出:病程达到3年以上未治疗的患者,70%出现或多或少的尿蛋白。因此此次分析得出,对于中青年患者的并发症,可能最先受累的是肾脏。其次是眼睛。因患者年龄较轻,心血管方面的损害目前体现不明显。其它并发症目前没有反馈。
中青年糖尿病患者自己重视不够,不愿正视疾病的存在,病程进展快,较短时间内往往器官受累。工作生活压力大,忙绿,确诊后得不到规范治疗。自我管控能力差,总是觉得并发症与自己还非常遥远。
3 检后健康干预
糖尿病是终身进展性疾病,仅靠医务人员在医院的短期护理,不能实现血糖长期达标,因此,健康干预原则应遵循自我管理为中心,专业健康干预及家人(糖友、朋友)共管相结合。
3.1 专业健康干预
团队体检结束后,联系体检单位上门进行糖尿病知识专题讲座,内容包括。
①教导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②指导规范治疗:血糖检测是规范治疗的基础,长期达标是控制并发症的根本,最终目标就是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③心理支持: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年纪轻轻就得了这样的不能“治愈”,只能“控制”的疾病,大多存在心理上的焦虑、抑郁,有的以不监测血糖来逃避疾病的存在。心理支持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3.2 自我管理为中心
优势:中青年糖尿病患者文化程度高,学习糖尿病知识快,接受能力强劣势:工作繁忙,中青年孩子还小,家庭负担重。有的没有结婚,家人也不在身边,本着“报喜不报忧”的心态,隐瞒家人。
3.2.1 饮食管理 原则:①摄入适当热量;②平衡膳食,食物多样化;③坚持少量多餐;④配合用药时间定时定量进餐;⑤多饮水,限饮酒;⑥平衡饮食量与劳动强度。
3.2.2 运动管理 运动治疗在中青年2 型糖尿病的治疗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利于减轻体重,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血糖的控制和促进生长发育。运动方式和运动量的选择应该个体化,根据性别、年龄、体形、体力、运动习惯和爱好制订适当的运动方案[1]。运动可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减轻体重、增加体力,并感觉朝气蓬勃制定目标:坚持运动30 min/次,至少150 min/周,同时选择易于接受的运动方式。
3.2.3 血糖监测 利于评价糖尿病治疗效果,及时发现低血糖,能够更有效进行自我管理。
3.2.4 药物治疗 在一般用药原则基础上,还需注意:①随着β细胞功能的减退需要不断调整药物治疗方案;②药物治疗中注意平衡收益和风险;③遵医嘱,科学用药,个体化用药。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仍无法控制好血糖,需要咨询医生,选择适合的药物,包括起始胰岛素治疗。 若生活方式干预结合目前的药物治疗仍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需要咨询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或胰岛素剂量。
3.3 家人(糖友、朋友)监督共管
①将病情如实告知家人,请家人督促完成自我管理,尤其在饮食和运动方面。
②中餐在单位食堂用餐,可以在单位寻找一位和自己情况差不多的同事,一起用餐。相互督促。
③告知一两位好友,请帮助做好自我管理:“知己健康管理"干预改变了糖尿病患者不良生活方式,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2]。
4 开展糖尿病体检日
方案实施如下。 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各选定1~2 d为作为糖尿病体检日,增加糖尿病相关项目检查。
选取自我管理好的患者授课,介绍中青年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识,以糖尿病患者自我宣教的方式增进自我管理知识。
授课患者及效果介绍:授课患者刘某,男42岁,职业:科技人员。2016年体检时空腹血糖12.59 mmol/L,糖化血红蛋白8.8%,餐后血糖21.27 mmol/L,身高173 cm,体重82 kg。
2017年體检年体检时空腹血糖7.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3%,体重71 kg。(目前患者未用药)患者科技人员,有文化,以自身经历宣传了糖尿病知识,运动加合理饮食对血糖控制的重要性,现场还展示了几个“高难度”的运动动作,引起听课者满堂掌声。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课后大家还久久不愿意散开,围着授课老师问东问西,并自发组织了“糖糖群”,方便以后互相督促,相互学习。
开放餐厅,示范糖尿病饮食:由营养师和餐厅厨师联合展示了低糖食物,并现场进行了营养指导及常见糖尿病菜谱示范,演示结束后大家亲自动手,做糖尿病饮食,亲自品尝并提建议,现场气氛活跃,效果良好。
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比管理前后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各项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平均空腹血糖值行t检验,采用(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 结果
2016年7月开始从2015年1月—2016年6月体检客人中选取空腹血糖高于9 mmol/L,年龄在25~45岁的人群作为中青年糖尿病组进行体检后的中青年糖尿病检后管理组。截至2017年12月,血糖控制情况良好者占81%,无新增并发症。
表1为检后管理前后对比,从表可以看出,通过1年多的检后管理,中青年糖尿病的控制情况良好。教会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血糖的控制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表1 管理前后对比情况
7 探讨
全年共接待体检约28 000人(基本年龄在25~60岁),从该院历年体检年大数据显示,糖尿病呈逐年递增,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由于糖尿病是终身进展性疾病,半数以上患者在初次体检空腹血糖增高时会引起重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没有发现有明显不良感觉,加上美食的诱惑,运动的难以坚持,就会放弃生活方式的干预,使血糖控制情况不良,有些患者短期内就会发生并发症。加强糖尿病知识宣教,严格对体检后高血糖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尤其是对中青年高血糖患者早期干预,是控制好血糖,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有些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管理后再次来院体检,血糖达标或者接近达标,被划出中青年糖尿病检后管理组,6个月后血糖再次反弹,再次健康干预难度增加,效果也没有初次干预好。因此中青年糖尿病的检后管理是个长期的过程,在初次管理时一定要让患者增强长期持久管理意识,不能在控制好血糖后放任不管,这样才能稳固管理成果,减少反弹,控制好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只要不懈努力,从健康体检入手,健康评估深入,后续服务落实,就一定能为发展中国健康管理事业,降低医疗费用和维护人类健康作出贡献[3]。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S].北京: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
[2] 常青.“知己健康管理”对糖尿病患者的作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8,8(3):48-49.
[3] 曾强.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132-134.
(收稿日期:2018-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