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进高考的路径选择

2018-08-20 10:25陈伟忠胡中锋
体育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多元智能科目总分

陈伟忠 胡中锋

摘 要: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对体育进高考的应然性和路径选择进行分析。认为体育进高考是完善高考制度、改善青少年体质、体现公平公正的需要。体育应作为一个高考必考科目进行测试,部分与“肢体-运动”智能密切相关的专业应把体育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其余与“肢体-运动”智能并不相关的专业从发展与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角度来考虑,应对体育成绩设立一个基本合格线,可不纳入高考总分。

关 键 词:学校体育;多元智能理论;高考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8)03-0116-04

Abstract: By referring to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necessity and path selection of including physical education in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s (NCEE),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including physical education in NCEE is the necessity for perfecting the NCEE system, improving teenager fitness and embodying fairness and equity; phys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tested a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NCEE, the scores of some majors closely relevant to “body - movement” intelligence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total score of NCEE, whi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ing and promoting teenager physical health level, the scores of other majors irrelevant to “body - movement” intelligence should have an acceptance score set up, can be excluded from the total score of NCEE.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圍绕“体育应不应该进高考”“体育如何进高考”的争论由来已久。“体育应不应该进高考”主要是围绕利弊讨论,利在于现行体制下可发挥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提升体育地位,保证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体质提高;弊在于担忧会加重体育困难学生的精神和学习负担,造成一种新的不公平。“体育如何进高考”主要是围绕如何具体实施的讨论,也就是考什么?如何考?分数如何呈现?其中,分数如何呈现是大家更为关注的核心问题。

那么,是否应该把体育纳入高考,如何把体育纳入高考,本研究试图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分析体育进高考的应然性及体育进高考的路径选择。

1 体育进高考的理论依据

传统智力理论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认为智力是这两者整合方式而存在的一种能力,我国高考必考科目“语、数、外”正是围绕这两种能力进行考察。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从而创立了关于人类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8个范畴: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肢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和存在。“只有我们考虑到空间的、肢体-运动的、音乐的、人际的和自我认知的智能,才能实现对人类个体的完整评价”[1]。“智能就是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在某种文化背景下被激活以解决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2]。加德纳论断打破了人们对智能的传统认识,提出智能是一种复合能力,由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两方面的潜能组成。在这一点上,多元智能理论无疑在智能认识论方面具有革命性作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发展与人的各种智能密切相关,人的智能类型对人的专业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如语言智能较突出的人的发展应该围绕语言来展开,具备良好空间智能的人可以发展成建筑学家或画家,具有“肢体-运动”智能的人可以发展成为运动员、外科医生等等。同时,加德纳[3]认为:“一个领域的擅长并不必然预示着其在其他领域的优势或劣势。”例如,一个具备突出音乐智能的人可以同时具有良好的数学逻辑水平,尽管一般意义上认为数学的严谨性和音乐的艺术性在思维方式上截然相反。这说明个体的各项智能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彼此相互联系。每一个个体的智能是由其本身所具备的潜能发展起来的。在从潜能到智能的过程中,个体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接受的教育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加德纳的上述论断和观点,可以归纳出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特征:一是智能并非单一的心理能力,而是生理和心理的复合能力;二是人的智能类型对人的专业发展密切相关;三是智能类型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四是环境要素和后天教育对个体智能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肢体-运动”智能是关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这种智能主要是指人调节身体运动及用巧妙的双手改变物体的技能。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手艺者等都有这种智能优势,当然这也是职业的需要。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肢体-运动”智能是人的智能构成的重要部分,对于从事某些特定职业的人来说是最核心的能力,比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更加重要。多元智能理论为“体育进高考”提供了理论依据。

2 体育进高考的现实需求

2.1 完善高考制度的需要

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根据学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选拔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然而,实际操作中,高考主要还是考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等智能方面的能力,缺少对德和体这两个方面的考查。尽管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部分地区在高考中也引入了“综合素质评价”来考查学生德的情况。高考制度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自身,把体育纳入高考制度,通过高考为国家建设选拔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高考制度自身完善的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2 青少年体质改善的需要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继续呈现低龄化倾向,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持续下降。单一的高考升学考试制度等应试教育理念、网络所带来的“宅文化”等生活方式的冲击、家庭及社会结构的异构以及新课程改革引起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偏差等是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质与健康促进的主要成因[4]。

高考作为我国选拔人才接受高等教育的方式,其身份和地位犹如一根指挥棒,控制着学生、家长、教师及社会对于高考科目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体育进高考”可以引起“蝴蝶效应”,客观上可以迫使相关领导和教师重视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重视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与身体素质的提升,提高广大学生、家长对体育锻炼的重视,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终使体育锻炼逐渐成为其自觉而主动的习惯。“体育进高考”是提升学校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积极性的有效保障,是青少年体质改善的客观需要。

2.3 公平公正的需要

公平公正是高考改革最重要的价值追求,科目设置是高考中的核心环节,是公平公正的重要体现。高考科目设置的公平性是通过科目的组合及科目分数权重的设置将不同素质结构、能力水平的学生选择出来,为不同类型高校的专业提供合适的生源[5]。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肢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等多种智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传统上,学校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一直只强调学生在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两方面的发展,对于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在现行高考体制下占有明显优势,这对于“肢体-运动”智能较强而语言和逻辑数理智能方面较弱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公平。从这个角度来看,体育进高考同时也是体现公平公正的客观需要。

3 体育进高考的路径模式

3.1 体育作为一个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

根据新高考改革方案,学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必考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选考科目成绩组成。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个科目,而每门都已经“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在高考中就不必重新再考。学生在报考时,只需根据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把体育作为选考科目就是将体育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放在一起让学生自由选择。

这是一种较为间接的“体育进高考”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选择体育的机会,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平时较喜欢运动,体育成绩较好的学生会在3个选考科目中选择体育,而平时喜欢“宅”,身体素质较弱,体育成绩较差的学生不会选择体育,依然“我行我素”,而不能起到提高体质的作用,也不能引起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的足够重视,让“体育进高考”来带动青少年体质提高只会成为一个美好的愿望。

3.2 体育成绩纳入高校招生参考指标

把体育与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一起列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从高到低用等级ABCD来呈现,把体育成绩作为反映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个最重要的量化标准,不计入高考总分,但是作为高校录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探索由各招生高校自主划定体育成绩等级要求,即高校招生录取是基于高考总分+体育考试等级;在录取规则中也可引入体育成绩参考,遇总分相同时,体育成绩高考优先录取等。如某高校自主划定体育录取线为B,只有体育成绩达到等级B的考生才能出档到该校,如考生体育成绩均达到B或B以上,当录取遇文化科同分时,体育成绩A考生优先录取。

这一模式下,体育成绩等级事关能否达到高校录取要求以及在录取过程中是否优先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体育在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心目中的地位,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把体育纳入高考,只是把体育纳入招生参考。

3.3 体育作为高考必考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要想真正意义上地把体育纳入高考,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体育作为高考必考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高考必考科目将增加至4门:语、数、外、体,即高考总成绩由原来的“3+3”变为“4+3”。这样作为高考总分的一部分,体育必将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老师的重视。对于一分之差就差若干名次的高考,学生将像完成语数外及其他文化课的学习任务一样,抽出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用心学习和提高体育技能;学生家长为了孩子不在高考成绩上吃亏,也必定会督促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学校领导和老师为了“升学率”,不仅不会占用体育课,而且还会加开体育课,来给学生提高体育分。

4 体育进高考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贯彻落实国家素质教育方针政策,提升青少年体质,为高等学校选拔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体育进高考势在必行。但是,体育进高考并不是简单地在高考中增试一门科目,而是由“考什么”“怎么考”“由谁考”“分数如何呈现”等一系列问题组合而成的体系。

考什么?首先,考试的内容应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相关要求,围绕体育进高考的目的和意义来设计,“体育纳入高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体育的核心价值与功能——体育为健康,以更加有效、更加持久的体育锻炼扭转青少年体能连续下滑趋势,改善与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使中华民族有旺盛的生命力”[6];其次,内容的选择除了要考虑简便易测和客观公正的原则外,还要考虑项目的普及性、多元性、实用性、综合性等因素;最后,中考体育已实施多年且取得明显成效,在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充分借鉴或参考中考体育的经验和模式。

如何考?在考试内容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规则设计是达到制度设计目的的有效保证。首先,考核的模式应考虑采用“必考+选考”,必考项目为主要提高身体素质的项目,如中考体育中采用的男生1 000 m跑、女生800 m跑等,选考项目主要由考生根据自身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在规定的项目范围内自由选择,选考项目范围应尽可能大,这样既可以体现项目的多元性、考试的灵活性,也可以起到鼓励学生培养体育兴趣爱好,培育终身体育意识;其次,在考试的机制上,应规避“一考定终生”的偶然性,可以采取一年多考,给考生更多的机会,发挥出自身应有的水平;最后,高考成绩关系到每一位考生的切身利益,在保证考试公平公正的制度上也应做相应的安排,如实行考官异地交叉监考,考试过程全程录像等。

由谁考?参加体育高考的人员大致可以分为3类:具有正常运动能力的在校高中毕业生,身体残疾丧失运动能力、伤、病等身体特殊考生,社会考生。在设计考试内容的时候是基于考生是具有正常运动能力的,所以在制度的安排上还应考虑特殊情况考生的预案。如《山东省2012和2014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中规定:“身体残疾丧失运动能力、伤、病等考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可享受照顾,予以免试,成绩原则上按当年全省应届毕业生考生体育平均成绩计算。对于男50岁以上、女45岁以上的考生,可申请照顾,予以免试。”

在“体育进高考”的路径选择上,应该在尊重人的智能的多元性同时也要兼顾公平,不宜搞“一刀切”。首先,体育应作为一个高考必考科目进行测试,促进青少年体质改善,进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其次,对不同专业实行分类管理,部分与“肢体-运动”智能密切相关的专业把体育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其余与“肢体-运动”智能并不相关的专业对体育成绩设立一个基本合格线作为高考录取的必要条件之一,可不纳入高考总分,兼顾公平;最后,高校可在对“肢体-运动”智能不相关的专业录取规则上自主设置体育成绩要求,强化体育成绩的重要性。

“体育进高考”是一项涉及因素众多、功能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把体育进高考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关系入手,深入研究把握体育进高考各环节的关联性和耦合性,统筹谋划,衔接配套,才能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实现体育进高考的公平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Garder Howard. 智能的结构[M]. 沈致隆,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Garder Howard. 智能的重构[M]. 霍力岩,房阳洋,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 GARDNER H. Intelligence: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M]. New York:Basic Books,1999.

[4] 董靜梅,陈佩杰,欧阳林.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社会学归因与策略[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3):226-230.

[5] 李灵琴. 高考科目设置的公平性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2012.

[6] 李强,梁建平. 将体育纳入高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6):79-83.

[7] 王金玲,宋尽贤. 将体育纳入高考评价体系的必要性[J]. 体育学刊,2012,19(3):94-96.

[8] 徐大成.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非应试之苦”——体育纳入高考势在必行[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5):111-118.

[9] 魏海政,张兴华. 山东体育成绩纳入高考[N]. 中国教育报,2011-05-17(002).

[10] 山东省教育发展和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山东省招生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2012和2014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鲁教体改字[2011]3号)[Z]. 2011.

[11] 关于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通知(教体艺[2014]5号)[EB/OL]. [2017-10-21].

http://www.moe.gov.cn/s78/A17/twys_left/moe_938/moe_792/s3273/201407/t20140708_171692.html.

猜你喜欢
多元智能科目总分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多元智能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让讨厌的科目“牛”起来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多元智能视域下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医外科学教学与评价
汉语或成俄罗斯高考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