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体育智库发展的实然之思与应然之策

2018-08-20 10:25张锋阎智力
体育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智库体育研究

张锋 阎智力

摘 要:体育政策和战略研究科学化、民主化催生高校体育智库的兴起。通过文献对高校体育智库的内涵、发展定位、学术使命、组织模式和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后发现,目前高校体育智库存在定位模糊、各自为营、研究方法失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库多智少”“有库无智”。建议高校体育智库在明确内涵的基础上分层发展,依靠国家或地方体育政策,注重智库各行为主体协同互动以及研究方法的多元运用,以实现高校体育智库的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相互促进。

关 键 词:体育管理;体育智库;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8)03-0032-06

Abstract: The scient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of sports policy and strategy study expedited the rising of university sports think tanks. After collating the connotations,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cademic mission, organization mode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university sports think tanks by means of literature, the authors found that current university sports think tanks had problems such as ambiguous orientation, doing ones own business without cooperation, abnormal research methods etc, which resulted in “more tanks, less think” or “tanks without think”. The authors proposed that university sports think tanks should, on the basis of specifying connotation, develop hierarchically, rely on national or local sports policies, value the coordinated interaction between various behavior subjects of think tanks and multiple applications of research methods, so as to realize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the number expansio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of university sports think tanks.

Key words: sports management;sports think tank;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当下,健康中国理念已深入人心,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战略转变正在稳步推进,中国体育改革已全面进入深水区,破解改革稳定发展难题和整合分离的体育科研与决策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1]。问题的复杂性增加了决策咨询过程的危险性,单个知识精英已无力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为吸纳众智,知识精英组织化的群体——体育智库应运而生。

纵观历史,近代已降,几乎所有大国的崛起都伴随着一大批与其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大学的兴起,甚至大学的崛起是国家崛起的前奏和先声[2]。凭借人才密集、知识储备雄厚、学科门类齐全等优势,高校已经具备有别于政府和民间智库建设的独特地位,国家密集性出台的有关高校智库建设的文件,也为高校体育智库建设打开了一个政策窗口[3]。智库热发端于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目标,十八大以后,中国智库建设进入快车道,201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全国各地发展智库的热情空前高涨,各类智库竞相涌现,体育智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高校体育智库作为体育智库的助推器纳入到政府和专家的视野。例如,国家体育总局分别设在北京体育大学的“运动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的“中国足球发展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的“青少年健康評价与运动干预重点实验室”等高端体育智库,已经在中国体育智库建设版图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然而,“智库热”是暂时的,智库却是长期的。高校体育智库发展的定位模糊、各自为营等问题导致“库多智少”“有库无智”,因此,明确高校体育智库的内涵,重新梳理其发展定位、学术使命、组织模式和研究方法,以实现高校体育智库的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相互促进。

1 智库的概念及高校体育智库内涵

智库是相对稳定且独立运作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是实现制度科学化、民主化的一种组织安排,发挥着抢占思想高地、提高决策质量、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职能[4]。智库蕴含着思想的厚度和广度,是全民族智慧的结晶。

高校体育智库作为新生事物,发展势头迅猛、规模宏大,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不平衡、不协调现象,高校体育智库从外延式增长到内涵式提升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其内涵的认识不足,常常使高校体育智库陷入身份迷失的困境。高校体育智库内涵式提升需要厘清两个核心问题:一是高校体育智库既是大学的、更是全社会的,是政府理性决策的“外脑”,以国家体育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外服务于政府和社会,对内提升大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契合国家关于“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的需求。二是高校体育智库既是体育的,更是整个学界的。科学原本是一个整体,体育学作为科学的分支之一,必然与其他学科存在内在的关联。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设置多元,这是高校区别于其他类型智库的天然优势和独特特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中国的政治和文化语境出发,精准把握“问题源流”,在体育研究领域协同相关学科“精耕细作”,创造新思想,把充满智慧的中国展现给国际社会。

2 中国高校体育智库发展的实然之思

2.1 高校体育智库发展定位模糊——“内”“外”不明,“特”“专”缺失

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建设的过程中,各种智库类型主体都应当有明确的定位。百舸争流是好事,但是不能互相撞车,要形成理性、科学的智库体系[5]。然而,当前各级各类高校智库建设“一窝蜂”现象十分突出,很多高校没有理清智库的战略定位,混淆智库与科研基地之间差异,角色定位模糊且不切实际地盲目转型导致智库失去专业化、失去特色[6]。明确定位是智库研究的起点[7]。高校体育智库被公认为政府决策的“外脑”[8],表明两层含义:一是“外”,独立于“大脑”之外,高校体育智库具有独立性,研究不为决策者的意志和偏好所左右;二是“脑”,高校体育智库属于研究中枢机构,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外脑”绝非“大脑”,我国高校体育智库不同程度存在服务宗旨不明确、服务导向偏差等内外不明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要义在于我国高校体育智库缺乏精准的发展定位,“越级”与“超常规”发展,僭越政府职能。而功利化及逐利性驱使高校体育智库之间一窝蜂追求高端智库、高层次研究热点,分类不清、定位不明导致目标趋同、重复研究,与其他智库相比竞争无序、话语权丧失。例如,在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后,许多高校体育智库、官方智库、民间智库都争相召开学术研讨会,研究解读政策,这固然是一种学术研究上的百花齐放,但平行沟通与合作的缺失,导致不同智库之间藩篱,势必造成研究资源的浪费[1]。上海社科院《2016年中国智库报告》也指出:各类智库发展一哄而上,呈现出大量低水平重复,尤其是一些发展历程悠久、人员规模众多传统综合性智库,仍然醉心于自己“江湖地位”。建设高校体育智库定位不应陷入级别排序的误区,定位无高低,研究分层次,不同类型智库应各归其位,构建与其实力相匹配的发展目标。

高校体育智库属于特色、专业型智库[9],应凸显“特”与“专”。“特”体现在高校利用自身特长、发挥自身特点,形成自身特有的学术传统和研究风格,成为政府智库和民间智库的有益补充。“专”是指长期专注于某一研究领域,构建“小而精”而非“大而全”的专业智库,不追时尚、不赶潮流,凭借雄厚的专家队伍、稳定的研究專长创造专业的研究成果。例如,伦敦大学的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要以体育产业的背景评估、分析、治理和监管为研究旨趣;伯明翰大学的体育政策中心旨在为学术研究和政策设计架构桥梁,以促进体育与政治的互动;马奎特大学的美国体育法学研究所主要基于体育法学视角,分析和研判体育事务中的法律、道德和伦理问题,以促进国家乃至国际体育冲突和纠纷的解决。这些欧美高校体育智库长期致力于某一研究领域,形成特有的学术传统,掌握着体育学术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并常常抛出一些新议题,而我国高校体育智库往往只能跟随讨论、被动反驳,远未形成干预地区或全球的学术成果及主动引领国际主流舆论。

2.2 高校体育智库之间各自为营,各为主体划界而治

高校体育智库各自为营问题实际上是中国体育甚至中国社会问题的局部呈现,这一问题的核心指向智库的利益诉求,形式上体现在政府、高校、社会以及高校智库之间的各自为营。政府对高校体育智库形成上级对下级的统辖、权利对知识的统辖,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导致高校体育智库与政府失去真正的协同互动,现实折射出来的是政府对高校体育智库自上而下的指令和后者对政府自下而上的回应。高校体育智库与社会及其之间协同不足则主要是利益博弈的结果,“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使各行为主体之间划界而治、各行其道。除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9所高校协调组成上海高校智库联盟外,很难看到其他区域级高校智库联盟[10]。1997—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共计立项1 007项,其中,以“体育改革”为主题的立项多达几十个,但承担这些项目的智库和专家并没有互动,甚至成果之间没有相互引用,“自说自话”,研究成果难免会“隔靴搔痒”,甚至“谬以千里”[1]。

体育智库研究高度复杂又充满不确定性,各种问题层出不穷,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涉及的利益群体更加多样,必将对决策科学化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智库各自为营致使有分量的成果几近阙如,能够进入决策者视野的少之又少。例如,“体教结合”的宗旨在于协同与平衡,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欧美国家成熟的实践经验,然而,在研究热潮的喧嚣过后复归平静,“体”“教”依旧各行其道,作为“体”“教”行政部门的顶层无法有效融合而导致底层回应无力,成为政策流产的根源。

2.3 高校体育智库研究方法失范

《中国智库发展报告》2014—2016年都提到“研究方法”问题,并在2014年明确指出:智库研究不乏纯粹抽象的文本研究法、宏大叙事,人文与社科研究方法混乱等成为制约智库内涵式发展的瓶颈。智库专家袁曦临[11]通过对多所各类智库的调研发现,我国高校智库尽管处在发展上升期,但研究方法的规范性仍是智库建设中的短板,研究方法以历史分析法和理论阐述为主。高校体育智库与体育学术研究使命的不同导致二者研究方法存在差异,学术研究的首要标准是“学术”,因此学术研究的方法和风格成为研究成果的重要评判标准,高校体育智库研究固然属于学术研究,因此必须尊重学术研究方法论,但又具备智库研究的特殊性,智库研究中,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匹配不足、方法运用不规范,致使研究结论经不起深入的推敲和考证。当前高校体育智库研究存在两个倾向:一是过分依赖数据[12]。当今,体育问题研究显著特征就是用数据说话,在美国学术界流行一句话,数据是一口新油田,也就是说数据中蕴含丰富的能源需要发掘。诚然,通过调查、分析、统计得到的数据具有巨大的价值,但是又不能过分依赖数据,因为“主观性”是社会科学的本质,完全客观的数据就不再是社会科学了,并且数据可靠性、体育问题研究的非线性、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复杂性等增加过分依赖数据进行政策研究的风险;另一个倾向是过分强调理论思辨——“唯书唯上”[12],套用理论研究政策,沉湎于概念和规则编织出来的“乌托邦”,这种纯理论研究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偏离实际。

3 中国高校体育智库发展的应然之策

3.1明确以国家或地方体育发展战略、体育思想传播为研究旨趣的学术使命

一是对体育发展战略及政策的批判性警觉和责任意识。体育政策与社会需求之分野加速了变革[13],体育强国战略的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实施、青少年健身促进战略的落实等国家重大政策,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既无前车之鉴,又不可照搬西方经验,而每一项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推进都紧扣中国体育发展的脉搏,牵一发而动全身,战略失误的风险远远高于战术失误,其成败甚至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中国梦的实现。因而,对国家体育发展战略、重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既要大胆质疑,又要对区域性体育政策的落实和悬而未决的社会问题小心求证。尽管体育行政部门有从事政策研究、战略设计的专职人员,但长期居于政府机关所形成的思维定式,难免对于政策的落实形成对政府的路径依赖[1],甚至使政策成为“空中楼阁”、一纸空文。高校体育智库正是因势而动并顺势而为,与政府智库共同构成政策研究的“雙引擎”。例如,冰雪项目“南展西扩”这一国家宏观战略,以点带面、辐射全国,既带动南方和西部冰雪项目的发展,又为冬奥破冰改革拿出决策方案。然而,机遇和挑战并存,冰雪项目如何真正扎根于群众、场馆设施如何解决、教练员和专业人才队伍如何培养等现实问题,既是政府智库的研究责任,也应成为高校体育智库的研究使命。第13届全运会新增项目轮滑,通过跨界选拔滑冰运动员就是大胆的尝试,也为高校体育智库研究提供很好例证。高校体育智库应直面现实、针砭时弊、积极回应国家体育重大需求,加强对重大体育现实问题研究的自觉性。

二是促进体育思想和精神的传播。体育精神蕴含着体育的灵魂和核心,体现着对体育本源的升华,凝聚着团结奋进的力量,传承着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折射出厚重的民族文化和体育思想,而这正是当今功利化、世俗化、市场化社会急需构建、传承的精神。高校人才密集、知识储备雄厚,体育学术传统和精神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作为体育知识和思想的研究机构,高校体育智库旨在为战略决策提供知识基础、科学依据和思想支持,这是体育与教育的交互作用,并在体育与教育的双重驱动中奏响体育思想和精神传播的主旋律。

3.2 多元包容、辩证统合的研究原则

智库属于新生事物,我国高校体育智库起步较晚,研究方法有待提升。依据高校体育智库的研究使命和多学科交叉的特征,高校体育智库研究应使用更多科学方法,但仅从具体研究方法的视角去考虑,难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泥潭,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由分散归纳到完整,由零星构成体系,由单一走向多元,并注重其内在联系、掌握其内在规律和原则。欧盟联合中心前瞻技术研究所致力于农业领域研究,在对农业政策微观建模方法综述的研究中,主要运用了数学编程、计量经济学估计、经济计量-数据编程、ACMEMOD模型等方法,整合数学、经济学、信息科学等不同学科研究方法,从而形成方法体系[14]。

其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历久弥新的原则,如何运用极具挑战性。体育智库研究的使命主要是对国家体育政策的解读和规范,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意义。高校体育智库建言献策,首先要有一定的理论为指导,加强对体育政策研究的理论思辨,同时以充分的社会调查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长期跟踪、实证分析等社会学方法获取事实根据。教育部2014年2月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指出:重点建设一批社会调查、统计分析、案例集成等专题数据库[12],三者结合的目的正是为促进体育学研究与社会学研究相结合,重视社会问题的客观性和数据汇集的可靠性的理性分析,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其二,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实质上是两种此其所长乃彼所短,反之亦然的研究形态,主张两类研究连接沟通、相互补充,即所谓的“贯通论”[15]。高校体育智库在宏观与微观贯通上,首先从理论假设考量,宏观方面体育受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或意识形态所支配,微观方面是以人本身为出发点解释社会现象,两者的理论假设形成互补。其次是研究的视角,宏观视角考虑的是体育政策、制度与整个社会的关联,而微观视角是个人或组织之间的互动或对政策、制度的适应。比如,中小学体育教学一直在改革,学生体质却在持续下降,体育教改始终没有走出“进一步,退两步”的怪圈,空泛的教学理念、紧缩的教学内容、虚空的人文精神、直奔“考点”的灌输等,一端是宏观的政策研究,一端是微观的教学研究,几十年来,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一直在两端跳跃,时至今日仍未根治体育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顽疾。高校体育智库不能仅进行微观分析,更不能没有宏观眼光,二者结合才是确保研究质量的重要条件。

其三,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相结合。事物总是处在不断变化和运动中,体育战略制定、政策的执行都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但运动是相对的,政策、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应避免朝令夕改,必须有相对的稳定期和静止期,为提高研究的可靠性,高校体育智库需要长期跟踪某一议题,掌握研究议题在特定时间的特征和运动规律,预测其发展变化的趋势。

3.3 优化协同互动的组织模式

智库研究中,独立性作为评价智库成熟度、透明度的重要指标,备受广大学者关注[16],并将独立性视为提升智库影响力、建设高质量智库的关键[17],甚至作为评判真伪智库的依据[18]。以往研究对智库独立性的考评大多从智库与政府的关系入手,分析其对政府的依附程度,掌握决策权的政府部门与高校智库之间采取集权治理,关系模式呈现隶属关系,从而导致智库专家在开展政府利益诉求的研究工作中承受一定压力。但这并非表明政府和智库之间存在利益博弈,相反,而是利益相关。例如,美国教育政策研究联盟(CPRE)是在政府主导下,由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7所名校共建,并融入社会和民间资源共同开展教育研究,这种协同互动组织模式对美国教育政策有巨大影响,具有处理多领域问题能力[19]。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任何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智库利益相关者各方是“零和游戏”还是产生“1+1>2”的共赢叠加效应,显然是一种理念问题。计划体制和指令式管理模式在特殊历史时期发挥特定的作用,但随着社会变革和竞争机制的介入,“自上而下”式的等级模式在处理很多社会实践问题时渐显乏力。为充分发挥决策咨询能力,基于多主体协商、合作、互动的智库组织模式成为共识,其根本在于利益协调,核心在于利益范围的确定和责任边界的澄清。在这种模式中,高校体育智库应发挥主导作用,建立科研优先的协同方式,以政策研究或重大社会问题为导向,协调体育行政部门、引领非政府部门、依托各级学校开展多视角的全面研究,形成以高校体育智库为引领、各级利益相关者协同互动的政策研究共同体。按照协同学的理论框架,协同互动模式包含两个维度,一是基于项目引领的不同智库之间的短期协同。高校体育智库与官方智库、民间智库共同致力于某具体项目研究,通过相互间的研究特长及人才、技术等协同互动,形成一种灵活、流动的利益共同体,以合同管理或有偿服务的组织化过程,启动实质性研究工作,随着研究项目完成和成果发布,这种临时性的合作组织宣告解散,各归其位。如佛罗里达大学体育政策协同中心(Sport Policy and Research Collaborative)与全球著名智库“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经常就美国体育政策的设计、评估、改进开展定期的协作研究[1];二是高校体育智库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协同互动,开展各方关切的重大课题,共同协商,以达成核心研究主题,形成长期、稳定的利益共同体。这一方面确保多方参与研究的协同效能,另一方面也促进政府部门对研究过程的理解。这种模式突破传统体育政策供给侧(体育行政部门)→研究者(高校体育智库)→需求侧(学校及社会)之间“点对点”式单向线性下达模式,建立起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合作协同网络。拉夫堡大学体育政策与管理研究小组(Sport Policy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Group)协同政府、非营利社会组织和经济机构对国家体育宏观战略展开研究的同时,也关注现实并提供具体咨询。这种基于共同利益的协同模式优于关注各自利益的合作模式,更优于“自上而下”指令式的等级模式。

3.4 构建体育类院校“综合型”智库、综合类高校“专业型”体育智库

智库研究不同于学术研究,体育学术研究以探求体育本质和规律为旨趣,所有与体育相关的问题均可纳入体育学术研究的范畴;而体育智库研究更倾向于对重大政策的独立评估和客观解读,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1]。然而,因高校的类别、层次、性质不同,高校体育智库不存在“标准化”或“统一化”的研究旨趣和发展路径,高等教育的类别定位决定高校智库的分层发展,可以说,高校体育智库分层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分层发展逻辑的必然,也是应对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复杂性和国际化的逻辑必然。哈佛大学智库群是在美国智库日趋繁荣的过程中崛起,面对其他专业型智库的挑战,哈佛大学智库充分考虑自身学术传统、研究基础和人才优势,确定综合性、战略性、基础性、长期性的政策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向,这一准确的目标定位确保哈佛大学的学术优势向政策研究领域转化,从而使哈佛大学在全球智库中脱颖而出[20]。

探讨高校体育智库分层发展的问题,其实质就是探讨研究“定位”的问题。根据不同类别、层次高校的学术源流、资源源流和行政源流,国内高校可以分为体育专业类高校和综合、师范类高校,体育专业类高校体育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并有规模庞大的硕博士研究梯队,大多体育院校与国家体育总局或省市地体育局、少体校、专业运动队、职业俱乐部等体育组织联系密切,并与诸多国际体育组织、国外体育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和交流,已经融合建设高水平体育智库所需要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打造以体育领域尤其竞技体育、国家宏观体育战略、政策为主攻方向“综合型智库”,满足政府和社会对于体育问题战略性、预见性、创新性的诉求。比如,2017年由山东省体育局牵头,山东体育学院承建的8家高端体育智库成立,研究领域涉及全民健身、互联网+体育科技等战略和政策问题,体现出政府与高校的交互合作关系。综合类高校和师范类院校往往内有浓郁的学术传统、深厚的学术底蕴、完备的学科体系,外有政府(教育部、教育厅、局)、市场(学校(大中小幼))以及国外高校的教育资源,尽管内外部体育资源均短于体育院校,但事实上,以面对市场需求、解决具体问题为目标的体育教育研究,也是政府所需,与体育院校形成各归其位的均衡研究。非专业类体育院校从事竞技体育、国家战略等宏观研究无疑是一种舍本逐末之举,是对智库定位的僭越。智库运行应“扬长补短”,而建设应“扬长避短”,精准定位,明确自身优劣势,构建“小而精”的“专业型智库”,整合优势资源,对某一领域展开精细研究,避免重复性研究、“错位”研究,避免盲目追求“高大上”的精英智庫,往往更易取得优秀的研究成果。

高校体育智库以大学为基石,积极发挥和延伸着大学的功能,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值得期待。但高校体育智库建设不能一哄而上,其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要认识到高校体育智库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厘清高校体育智库建设的困境,破解制约高校体育智库发展的瓶颈,坚持中国立场,立足中国国情,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改变西方国家垄断体育研究国际话语权的现状,让西方国家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 易剑东,任慧涛. 中国体育智库建设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7):5-13.

[2] 刘超. 国际视野下的一流大学建设——“中国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百年追寻”系列之二[J]. 社会科学论坛,2015(2):172-195.

[3] 姜南,陈洪. 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智库建设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9):22-26.

[4] 朱旭峰. 構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研究的理论框架[J]. 中国行政管理,2014(5):29-33.

[5] 张东刚. 高校智库“热”,也需“冷思考”[N]. 人民日报,2015-02-05(17).

[6] 刘峰. 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中的实然困境与破解路径思考[J]. 高校教育管理,2016(6):76-80.

[7] 韩万渠. 中国高校智库的组织变迁、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 高教探索,2016(5):21-26.

[8] 郝平.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 全面提升教育智库服务水平[J]. 教育研究,2016(3):4-10.

[9] 刘盼盼. 中国特色新型体育智库的内涵及运行机制[J]. 体育学刊,2016,23(2):22-25.

[10] 杨再峰,赵晓声,潘燕婷. 高校教育智库建设:服务教育的应然与实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2):51-56.

[11] 袁曦临. 制约我国智库研究与发展的瓶颈问题——跨学科研究与专题性研究资源保障[J]. 情报资料工作,2017(5):99-104.

[12] 杨建军. 法学智库研究若干问题探析[J]. 法学评论,2017(1):53-62.

[13] 国家体育总局. 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 [2017-05-20]. (2016-05-03). http://www.sport.gov.cn/n10503/c723168/content.html.

[14] 张军. 国际权威智库定量研究方法进展与趋势[J]. 图书馆情报工作,2015,59(7):132-140.

[15] 张人杰. 教育社会学的宏观与微观研究:区别、关系及贯通[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4):1-8.

[16] ABELSON D E. It seemed like a good idea at the time:reflections on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think tanks[J]. Canadian Review of American Studies,2016,46(1):139-157.

[17] 朱旭峰,韩万渠. 智库透明度评价与中国智库建设[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6):72-83.

[18] DREZNER D W. American think tank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Canadas Journal of Global Policy Analysis,2015,70(4):637-644.

[19] 朱毅凯. 交互式智库: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一种新型组织模式[J]. 中国电化教育,2012(2):121-125.

[20] 田山俊,何振海. 一流大学“智库群”的崛起——哈佛大学的智库建设路径[J]. 教育研究,2016(4):140-145.

猜你喜欢
智库体育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2016体育年
微智库
我们的“体育梦”
微智库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