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及效果的分析研究

2018-08-20 10:24史艳丽
糖尿病新世界 2018年5期
关键词:用药规律中医糖尿病

史艳丽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观察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1月在该院接受中医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07例,将患者使用的中药方剂资料均收集起来,回顾性分析用药规律,观察用药后治疗效果。结果 单位药物使用频率占据前20位的中药为黄芪(6.6%)、茯苓(5.8%)、山藥(5.6%)、天花粉(5.4%)、麦冬(5.3%)、白术(5.0%)、人参(4.6%)、山茱萸(4.2%)、泽泻(3.7%)、当归(3.3%)、大黄(3.2%)、知母(3.1%)、黄连(2.9%)、益母草(2.5%)、柴胡(2.3%)、玉竹(1.9%)、枸杞子(1.7%)、五味子(1.4%)、丹参(1.1%)、石膏(0.8%);各中药学分类使用频率及占据比率占据前10位的为清热药(23.5%、20.6%)、补气药(20.0%、18.4%)、活血化瘀药(17.2%、13.2%)、补阴药(14.8%、10.3%)、利水渗湿药(13.7%、7.4%)、补血药(7.0%、6.6%)、解表药(6.4%、5.9%)、芳香化湿药(5.2%、4.4%)、泻下药(4.2%、4.4%)、理气药(3.7%、3.7%);107例患者经中药方剂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96.3%。结论 中医治疗糖尿病患者时,主要使用益气养阴、清热药物,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中医;糖尿病;用药规律;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3(a)-0073-02

糖尿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属于内分泌疾病,同时也是代谢性疾病,特征表现为高血糖,胰岛素分泌缺陷、损伤其他生物作用为该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临床治疗糖尿病患者时,主要采用西医治疗,达到合理控制血糖的目的,但有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促使临床中一直在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糖尿病的方法。近年来,中医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频率逐渐升高,且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该院即分析了中医治疗糖尿病时的用药规律,并观察治疗效果,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11月间在该院接受中医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07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接受中医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07例,男55例,女52例;年龄45~82岁,平均(56.8±6.3)岁;病程3~19年,平均(12.4±2.1)年。纳入标准:①与糖尿病诊断标准相符合,且均属于单纯糖尿病;②自愿接受中医治疗;③无其他并发症;④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

1.2 方法

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收集起来,回顾性分析其中的中药方剂资料,统计中药方剂中各单味药物的使用频率、中药学分类使用频率及占据比例,观察各中药方剂应用后的治疗效果。

2 结果

2.1 单味中药使用频率

107例患者共收集中药方剂107张,涉及中药共136种,用药频次共1 538次,其中,用药频率为前20位的单味药物见表1。

2.2 各中药学分类使用频率及占据比例

中药学分类中,使用频率及占据比例为前10位的为清热药、补气药、活血化瘀药等,见表2。

2.3 治疗效果

107例患者经中药方剂治疗后,78例疗效判定为“显效”,占72.9%;25例疗效判定为“有效”,占23.4%;4例疗效判定为“无效”,占3.7%;治疗总有效率96.3%。

3 讨论

近年来,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并极大改变了其饮食习惯,由此也逐年地提升了糖尿病的发病率,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均产生严重影响。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津阴亏虚、燥热过剩为导致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本质上看,糖尿病的本为阴虚,主要是燥热[1]。随着不断深入糖尿病的研究,人们更加准确地认识了该疾病的发生机制,其具有多样的发病原因,临床治疗时,也存在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此,研究人员从多个角度及途径研究了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以期能够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现阶段,多数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治疗中,中医治疗的疗效较好,例如学者分析经中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后,发现中医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学者通过中西医治疗糖尿病的开展,总结出中西医联合方法可促进治疗效果提升的经验[2]。分析相关文献,总结糖尿病的中医治疗规律,发现中医主要采用清热、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糖尿病患者,而在发病机制方面,中医学提出病理阶段的理论。气阴亏虚、热盛伤津为糖尿病的主要特点,且淤血伴随在整个发病过程中,对此,中医治疗时,坚持的主要原则应为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化瘀[3]。另外,根据使用频率,由高至低,用药依次归入肾经、肺经、脾经、胃经、心经、肝经,其中,主要是归入前3个,不过,实际治疗中还需要对心经、肝经密切关注。

从临床实践可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导致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且受此影响,会紊乱机体代谢功能,阻碍脂肪、糖及蛋白质的代谢;同时,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还与患者自身情绪关系密切,患者紧张程度越重、越大幅度的波动情绪、承担越大的心理压力,越会显著的增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等激素的分泌,而这些激素会拮抗胰岛素,导致患者病情加重[4]。中医治疗糖尿病患者时,苦寒、甘寒性味药物为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具有清热、养阴益气的功效,可直中病机,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并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改善患者预后。在该研究中,分析107例患者治疗时所用的中药方剂发现,单味药物中,黄芪、茯苓、山药、天花粉、山茱萸、人参等重要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其中,黄芪药用价值非常高,联合麦冬等药物后,可促进滋阴效果加强;山茱萸的功效包含补肝肾、滋补、益气等,茯苓功效为健脾、利水渗湿等,将这些药物合用当一个中药方剂中后,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中药学分类中,清热药、补气药、活血化瘀药等为使用频率最高的类型,这些与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原则相符合,因而可促进治疗效果提高;另外,107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3%,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好。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接受中医治疗时,黄芪、茯苓、山药、天花粉、麦冬、白术等为中药方剂中比较常用的药物,清热药、补气药、活血化瘀药、补阴药等为主要使用的中药学类型,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总结中医治疗用药规律,有利于临床制定更为科学的中药治疗方案,从而使治疗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减少患者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魏江波.中医辨证分型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效果的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1):90-92.

[2] 张晓光.探讨胰岛素结合中医分期辨证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10):83-84.

[3] 夏中尚,杜正彩,邓家刚,等.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中医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6,11(11):2223-2226, 2230.

[4] 陈新.中医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总结性分析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5):57.

(收稿日期:2017-12-09)

猜你喜欢
用药规律中医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基于数据挖掘的龙华医院风湿科治疗干燥综合征用药规律与特色分析
中医药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辨证及用药规律分析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