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斌,呼少平,雷亚勇
(陕西陕煤澄合矿业有限公司,陕西 渭南 715200)
沿空留巷是国内外煤炭开采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是降低回采巷道掘进率、提高采区回采率、实现无煤柱开采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支护技术采用深孔爆破技术预裂顶板,利用采场周期来压沿空切顶,形成对上覆老顶岩梁的支撑结构,控制老顶的回转和下沉变形,实现卸压作用。切落的顶板形成巷帮,从而保留了工作面下顺槽,作为邻近工作面上顺槽,使传统长壁开采一面双巷模式变为一面单巷采掘模式,实现无煤柱开采。澄合矿业公司在百良旭升煤矿505综采工作面停采线以里100 m段,进行了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支护技术试验,分析改进了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支护技术方案,总结出了试验段矿压显现规律。
百良旭升煤矿505综采工作面走向长706 m,倾向长度142 m,主采5#煤,直接顶为细粒砂岩,平均厚度2.85 m,上部为4#煤,厚度1.2~2.4 m,平均1.5 m。4#煤上部为中细粒砂岩(老顶),厚度2.0~10.0 m,平均6.0 m。煤层底板为细至中粒石英砂岩,厚度0.55~2.5 m,平均1.7 m,坚硬,老底为粉砂岩,厚度14.71~21.22 m,平均17 m。
505综采工作面位于一采区西翼,东为采区大巷,西为大原头村煤柱,南北均为待掘工作面,工作面沿走向布置,试验在工作面轨道巷进行,原支护方式为锚网索支护,巷道设计规格为4.0 m×3.5 m,顶部布置6根φ20 mm×2 200 mm锚杆,三花布置φ18.9 mm×8 300 mm锚索,两帮各布置5根φ20 mm×2 200 mm锚杆。
100 m试验段采用补设锚索、锚杆方式进行补强支护,共打设补强锚索125根,补强锚杆143根。锚索规格φ21.8 mm×9 300 mm,间距0.8 m,靠煤壁帮单排打设。锚杆规格φ20 mm×2 200 mm;间排距1.4 m×1.4 m,煤柱侧帮打设,打设位置在帮部中间,与巷道原支护呈五花眼布置。
切顶卸压预裂爆破孔参数:切顶方式采用深孔双向聚能爆破技术实现对顶板的定向切割,在回采工作面超前50 m以外,在试验段轨道巷施工一排6~7.5 m深钻孔,孔位距回采帮200 mm,孔径50 mm,孔间距700 mm,倾角向采空区倾斜20°,试验段共施工148个爆破孔。
预裂爆破参数:装药长度1 800 mm,采用9节乳化炸药,炸药规格φ32 mm×200 mm,雷管选用煤矿用毫秒延期电雷管,每孔两发,连线方式采用孔内并联,孔外串联,爆破方式五孔为一组一次起爆。定向聚能管使用PVC管材,规格φ40 mm×4 000 mm,通过矿用切割机割宽度8 mm对缝,实现定向聚能爆破。
试验段巷道分段进行:试验段巷道全长100 m,为保证试验数据科学合理性,将试验段分为3段,每段爆破孔深度及爆破装药方式进行细微调整,分段布置情况见表1。
留巷段支护采用单体支柱配合π型梁支护,排距0.6 m,π型梁长2.4 m,一梁三柱,棚距800 mm。切顶帮采用密集单体、工字钢支护,钢筋网、双抗网挡矸,待工作面推采过70 m后,回撤靠切顶帮侧单体,将单体替换为工字钢,工字钢排距0.6 m,不回收。
表面位移观测:采用十字布点法,每隔5 m布置一组测点,每天测量留巷段顶底板收敛、两帮移近量。
表1 试验段巷道分段布置表
顶板深部位移检测:采用KJ216顶板离层监测分站,观测顶板离层量。
矿压监测:使用锚索、锚杆应力监测计对锚索、锚杆工作荷载进行观测。
百良旭升煤矿切顶卸压沿空留巷试验自2016年8月~2016年11月底,期间历时4个月。9月19日前为基础工程实施期,期间施工切缝孔148个并爆破,布设测点20组,安装顶板离层仪9组,锚索、锚杆应力监测计9组,9月20日~11月底为试验观测期,每天安排专职测量人员记录数据。
根据沿空留巷岩层运动规律的不同,将留巷段顶底板岩层活动分为3个时期,如图1、表2、表3。
前期活动期(超前支承压力影响):随着工作面推采临近试验地点,留巷段受回采超前支承压力影响。工作面距离试验地点40 m以外,留巷段顶板基本无下沉,底鼓量也基本无变化。工作面距离试验地点40~20 m期间,顶板下沉、底板底鼓产生微小变化。工作面距离试验地点20~10 m期间,变化增强。工作面推采距离试验点10 m以内时,回采超前支承压力对留巷段顶板产生剧烈影响,留巷段顶底板变化明显。
表2 顶板下沉量变化分析表
备注:表中负数代表工作面推过试验点距离。
表3 底板底鼓量规律分析
备注:表中负数代表工作面推过试验点距离。
活动过渡期(工作面倾斜方向残余支承压力影响):工作面推采至试验点时,支架向前移动,其后方顶板岩层失去支撑,采空区直接顶垮落,岩层垮落后不足以充满采空区时,老顶上覆岩层的重量通过直接顶逐渐转移到巷旁煤体深部,使其出现应力集中,留巷段顶底板产生剧烈变化。
后期活动期(后方采空区支承压力影响):工作面推过试验点15 m以后,随着矸石的逐渐压实并形成稳定结构,受采动因素的围岩应力重新分布,留巷段顶板受后方采空区支承压力影响逐渐减弱,顶底板变化趋于平稳,工作面推过试验点35 m以后,顶底板变化趋于0。
沿空留巷段两帮收敛量规律与顶底板矿压显现规律相似,工作面距离试验点40 m以外时,两帮收敛基本无变化,工作面从40 m推采至试验点时,两帮收敛量逐渐加剧。工作面推过试验点时,受支架布置方式影响,支架窜入试验巷道1 m左右,紧贴支架挡矸支护滞后,加之支架后窜矸严重,留巷巷道宽度急剧缩小至2.4 m。受窜矸侧压影响,工作面推过试验点60 m后,两帮收敛才趋于稳定,见表4。
表4 两帮收敛量规律分析
备注:表中负数代表工作面推过试验点距离,留巷段均为重新布点后煤柱侧单侧收敛量。
通过KJ216顶板离层监测仪数据分析,留巷段顶板深部位移在工作面推采至留巷段时发生剧烈变化,下沉量与顶板下沉观测数据一致。
锚杆受力分析:帮部锚杆受力出现持续增大状态,峰值数据27 MPa(148.5 kN),切顶后卸压,最后趋于稳定,如图2所示。
图2 1号测点锚杆受力曲线图
锚索受力分析:切顶预裂爆破后,顶部锚索受力减小,随着工作面推进,逐步递增,工作面推采过10 m时,锚索受力27 MPa(148.5 kN),后数值突然减小至0,推采过测点15 m时,锚索受力又缓慢增加至2 MPa后稳定,如图3所示。
图3 1号测点锚索受力曲线图
工作面推采过后,由于工作面排尾架布置于轨道巷中央位置,支架后挡矸支护困难(窜矸严重),切顶帮侧挡矸单体只能紧贴支架顶梁支设,拉架后,留巷宽度仅有2.4~2.8 m,与设计(4.0 m)相差太远;加之工作面倾角较大,机尾低于机头15~20 m,留巷段承受煤层顶板及矸石侧压大,导致切顶帮侧挡矸支柱从中部弯曲变形较多。
原设计中切顶帮采用密集单体、工字钢支护,工作面推采过后,使用工字钢替换切顶帮单体,由于巷道高度不一,工字钢点柱规格需提前量取加工,施工不便,且受侧压后工字钢易弯曲变形。
试验段进入505工作面超前20 m时,留巷段顶板出现裂缝,长度10 m左右,宽度2~3 cm。
澄合矿业公司百良旭升煤矿505工作面切顶卸压沿空留巷试验,累计成巷100 m,经历老顶两次来压,采空区侧顶板基本沿定向预裂爆破孔以大块体切落自动成巷,留巷断面:(宽×高)=2.4 m×2.5 m,试验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能够消除临近工作面煤体上方应力集中,减少采掘比,提高生产效率,操作简单,成本小,且能实现煤柱回收,预防瓦斯突出等,与传统采煤模式相比具有明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