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医卫界十年回望

2018-08-20 11:37
中国医院院长 2018年13期
关键词:汶川灾难医务人员

从医院管理与社会责任出发,其实院长们呼唤的是更加良善的灾难应急救援生态。

2018年5月11日,医卫界人士重返蜀地,共赴“医卫界济众生”首届医院管理与社会责任百人论坛。

2018年5月11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绕城高速西向从一早便出现拥堵,下午4时起更几近静止——因为第二天,这条必经之路85公里之外的映秀镇将举行汶川震后十周年公祭,十年前与这场剧痛连接过的人将再次踏临这片土地。

“5·12”汶川特大地震曾给中华民族带来重大灾难。”忆及十年前,参与过我国自唐山大地震后所有震后医疗紧急救援的“绿军装白大褂”、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陈香美声音几度哽咽。甚至不少院长、医务人员均表示不愿再回忆起当年灾区所见。

但尽管如此,十年后的“5·12”,这批医卫界人士还是重返蜀地,共赴“医卫界 济众生”首届医院管理与社会责任百人论坛。“一方面我们要进行总结,一方面也要立足医院管理,对社会责任进行思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作为医院管理者代表率先表露自己的心声。

回望:伤痛与荣耀永远值得铭记

这是人类历史上非战争状态下最大规模的转移救治,汶川大地震医疗救援总指挥、现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文华首先感喟在灾难面前,中华民族每个个体的通力协作和卓绝奋斗。

回顾过去十年,地震伤痛之余,留馈后人的是我国医疗紧急救援体系方方面面的强大——抗震救灾体系进一步科学和完善,抗震救灾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医师协会名誉会长殷大奎指出。

陈香美表示认同,地震伤员病情评估和管理共识、现场重症伤员分类救治办法从无到有,空中专用救援医学机构成立,专业救援队伍培养和训练,灾难所需的标准化设备、药品和物资储备,逐步完善。“尤其是汶川地震中积累的紧急医疗救援经验,使医务人员更加从容面对后来的玉树、鲁甸等地震灾害。”

而从全国体系回望四川,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十年间亦取得长足发展。“全省现有综合医院1200家,建成两支国家紧急医疗队,其中华西医院更建成全国第一支、全球第二支最高级别的(三级)医疗队”,四川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来建谈道。

此外,华西医院还构建了灾难医学科,旨在通过学科来支撑灾难医学的发展、强大紧急医学救援的根基,李为民介绍。

除了专业纵深的进步,横向各行业间也围绕紧急救援取得长足发展。如云南省医师协会会长徐和平在震后的日常工作中,专门与医师志愿者联盟共同编写了《民用航空医疗救援手册》,提升了飞行员、空乘人员的紧急救援能力。

社会其他领域,如信息保障、伦理道德、心理干预、康复训练、社会企业等亦均以之为起点,十年间作出了应对和防范此类灾害的珍贵探索贡献。

展望:成绩与挑战须重整再出发

从公祭结束算起,所有过往的伤痛与荣耀都将归入过去十年档案,新的未来,医院管理者践行着绿军装与白大褂等医卫界、济众生的不朽社会之责,又开始了新的鼓与呼。

“5·12”震后黄金72小时内,举国通力实现36000多名医务工作者的大聚集,完成了重灾县医疗救援全覆盖,累计免费救治伤病员405万人次,累计免费入院治疗14.4万多人,安全有序地向全国20个省区市转送伤员10015名,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非战争状态下最大规模的转移救治。

中国是地震高发地带,陈香美院士现场展示了我国强地震的分布图,“明明知道中国还有很多地震带要发生地震,那我们是否应及早在这些地震带建立合理的防护机制,防患于未然?”

“另外,我们医务人员的医疗救护能力——是否像我国已走在世界中央的经济水平一样——也走到了世界医疗救护水平的中央?”

面对这些现实,陈香美现场呼吁所有医卫界人士“再出发”。

比如,大型公立医院作为国家卫生健康体系的核心架构,未来尤其需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特别是在灾难医学救援中,需要更多社会担当。”来建指出。

受灾群众精神康复治疗同样不容忽视,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黄国平从心理干预角度介绍了震后精神康复治疗的最新经验,并就下一步我国灾后医疗体系整体建设,给出两条建议。

一是横向方面:在没有实现患者信息和医疗资源共享的情况下,哪里有资源,哪里有盲区,哪些人已接受治疗服务,哪些人没有,一头雾水,因此,黄国平建议开发灾难医疗救援的共享无线终端平台。

二是纵向方面:在没有实现持续跟踪医疗服务和信息更替的情况下,建议灾害中的心理创伤人员,甚至心理疾病患者都要纳入类似公共卫生服务的管理治疗。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王仲则结合自己的专业呼吁,目前综合救援实力最强的综合医院急诊科医生,应补齐目前专业灾害救援培训的空白。

此外,汶川地震救助期间还是医患关系最纯挚的时代,殷大奎希望这样的关系能够从汶川地震辐射到医护人员平常的工作中去。

“在汶川大地震的特殊背景下,政府买单一切,医生只讲救治伤员和病人,医患关系无比纯粹”,陈香美深深怀念,“这对我们时至今日的医疗体制改革都有借鉴意义。”陈香美动情地呼吁。

平日的科普宣传教育也不能放松。陈香美认为,当前对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的宣传力度依然不够,“医务人员的高尚精神和不顾死亡、不怕自身安危的精神,不能只在灾难宣传一时就过去了。应时时刻刻报道医务人员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大前提下,反映医务人员的智慧和能力,换取合理薪酬待遇和社会尊崇。”

最后扩展到社会层面,各方力量都值得呼吁、动员。

“5·12”汶川地震中,成都康弘药业作为受灾企业,在开展自救的同时,还深入灾区运送救灾物资,并积极参与灾区首家医院——越秀友好医院的重建工作。此后十年间,康弘药业还携手千名医生,奔赴汶川、映秀、百川、都江堰等地重走灾区,关注灾后重建,援助继续建设。

回忆当年,康弘药业总裁郝晓锋感触良多。

“社会力量配置同样需要高效、科学。”汶川地震发生后,各种捐助、救援,公益组织、个人通过媒体不顾危险、不远千里,甚至两手空空赶到了灾区参与救援。大灾之下这种民间救援力量和志愿者行动,值得尊敬,无可厚非。但一定要建立协同机制,有序进行,郝晓锋提示。

最后,在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的特殊日子里,《医师报》社执行社长张艳萍作为此次论坛的发起方及主办方表示,“心灵洗礼,精神提振,‘5·12’十周年不是终点,而是医卫界所有人士践行社会主义、铺行医者大爱的新起点和新征程!”

猜你喜欢
汶川灾难医务人员
雷击灾难
云上远眺新汶川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원촨(汶川)대지진 10주년 기념일
医院、病床和医务人员情况
让基层医务人员重拾改革信心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让真诚关怀为医务人员减压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