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水英(湖南 湘西)
湘西,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不仅山川秀美、民风淳朴,人文风情也十分独特,披着种种原始而神秘的面纱。
我是土生土长的湘西人,出生于古丈县一个土家山寨。小时候,常常听娘唱山歌。坐在背篓里,摇摇晃晃跟着娘去赶集,总会被集市上各种各样的东西所吸引:有苗家阿婆的包头帕子、绣花衣裳,土家姐姐的编织花带、绣花荷包,还有亮闪闪的银饰、精美的竹编艺术等等。偶尔也会吵着要娘买上一两件。回家后,悄悄地在爹的宝贝书籍的空白处,用笔描绘着所见所闻。这让作为教师的爹很纠结,对幼小的我骂也不是打也不成,索性给我买来几本图画本让我涂鸦。见我画得还有几分形似,爹常常给予奖励,买来更多图画本、连环画。娘也时常拿我的涂鸦 “作品”给寨子上的乡亲们看。在他们夸奖的话语里,我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兴许是那会儿的涂鸦,让我一直对我们土家苗寨的人文风情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总想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将她们表现出来。在自己不断学习绘画、特别是学习工笔画之后,我更是对土家、苗族女性产生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
湘西是土家族、苗族聚集地区,两种民族女性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个性区别。苗族女性的服饰没有衣领,绣着精美的花卉鸟虫等吉祥之物,配上复杂的银饰,显得十分耀眼。而土家女性的服饰相对而言,要简洁一些,衣服的袖口和领口镶嵌着美丽的西兰卡普。西兰卡普是土家族一种特有的织锦,图片提炼得十分抽象,但朴素大方。虽然在服饰上有区别,但她们在精美的服饰穿戴下,都有着纯朴而略带羞涩的眼神。劳作间、对歌中,那灿烂的笑容里散发出热爱生活的美感足以打动每一个人。所以我很喜欢表现这种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唯美。
她们柔美的服饰线条、乌黑发亮的眼睛、微微偏厚的嘴唇以及较高的颧骨,面部棱角分明,给人一种实在而厚重之感。她们身上洋溢着浓郁的纯朴与厚实,常常让我感觉自己表达的画面不够深邃,难能传递出她们内心激动而丰富的情绪。所以,每一次作画前,我都要反复的观察、细致的揣摩、静静的思考,然后才能深刻的表达。
为了表现湘西苗族人物的地域特点、不同形象的特征以及她们的内在精神,我也会从写实的艺术语言中加入夸张、装饰的手法,笔墨中加入一些特殊技法,着重于“意”与“趣”的探究和体验,将她们独特的艺术形象在“工”与“写”之间展现出来。
艺术家不仅靠双手,更要靠双腿,去深入现实。艺术家真的不能只待在家里,只有深入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走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才会创作出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在创作《踏春归来香满路》这幅作品中,我描绘了5个苗女莲步轻摇、翩翩起舞,去赶场对歌的场面。她们姿态不同,神情各异,但穿戴都很漂亮,欢快的心情是一样的。创作中,我对苗家服饰中精美的绣花及编织部分,用饱含激情的精致线条和艳丽的色彩表现,尽可能将银饰画得十分密集,随着她们身姿的飘动,用以展现苗女的强烈爱美之心,以及恨不得把所有的绣花及银饰都穿戴起来的愿望。而其余部分则以平涂方法表现,让观者能从画面中听到银饰“叮叮叮沙沙沙……”的清脆悦耳之声。
在《阁》系列作品中,衣裙大部分用撞水撞墨的技法,着重突出银饰的厚重繁密之美。
摇啊摇,摇到嘎婆桥 国画 向水英
在湘西,赶集是一种特别的风俗,一般每三五天一集。湘西的年轻人赶集并不是为了去交易农副产品,而是利用赶集这个机会去会情人,去对歌,倾诉感情,进行择偶。也就是去谈恋爱,湘西俗称赶“边边场”。这和其他地方赶场是不一样的。特别是男女青年们,必须穿最美的衣裳,戴最美的头饰,准备最好听的山歌,以展示他们最美丽的一面,给对方留下最好的印象。可以说,赶集可以见证湘西男女老少的大美人生。
我从小就特别喜欢赶集。不是为了看热闹,而是为了去欣赏美,发现美。一次赶集路上,见一群人在路边的小溪旁歇气乘凉。阿姐可能穿高跟鞋走得太累了,脱下鞋子来休息。她身着苗族盛装,手撑太阳伞,坐在小溪的石头上。山路上山花朵朵,不知是被山花吸引,还是被阿姐服饰上的绣花吸引,蝴蝶翩翩,在周边飞舞盘旋。灵感一下来了,便有了《弄花香满衣》这幅画。整个画面用一种淡淡的蓝色调子,表现当时山间的美丽寂静、通透和清新。
我出生在茶乡,小时候家里有很大一片茶园。采茶自然也是我的拿手好戏。每到早春时节,满山遍野嫩绿的茶园里,采茶姑娘们忙个不停,她们各色服饰与帽子点缀在烟雾迷蒙的暖绿色山坡中,犹如仙女下凡一般,十分美丽,极具神韵。《苗乡春来早》便是我在山上采茶时捕捉到的一个采茶女与闺蜜说悄悄话的情景。画面中两个姑娘似乎在讨论昨天“边边场”上遇到的帅气阿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绘画中,有时候一些细节能体现作品是否来源于生活,因为每次采茶时,手指会被茶杆上的尘埃染黑,所以在画面中我特意把这个细节刻画了出来,或许这样的手指会显得不够白嫩,却展示了劳动者勤劳的美。
谁家黛帕乖(三) 国画 向水英
在我的创作中,并不局限于表现苗族、土家族女性,也会利用别的人物和题材来丰富自己的表现内容和手法。例如军事题材《百合花》。记得我小时候总爱爬到阿姐的阁楼上偷偷翻看阿姐的藏宝箱,那里面有一些连环画和杂志。其中有一本《大众电影》杂志里的剧照,特别吸引我。我依稀记得里面有斯琴高娃演的藏族电影,里面做祭祀的藏族人头上戴的大头面具,很好玩。潘虹演的《杜十娘》,手中捧着百宝箱,特别美,虽然那时也不懂她为什么会舍得把那么漂亮的箱子沉入水里。记忆最深的要数《百合花》中女战士拿着野菊花与小战士过河的场景。那年看到“铁的新四军红色记忆经典美术作品展”征稿启示,便一下子产生创作一幅以这个故事为主题作品的冲动。起初我想刻画那段过河的情景,或者故事里新娘子的花棉被,但设计了好几个小稿,都不如意。那天我在灯下画画,可爱的女儿玩着我的手机不经意拍了我。从这张照片中受到启发:何不表现作家在灯下写作的情景,岂不更有深度呢?画面中我特意在窗台上放上一瓶洁白的百合花,而画面的下部分则虚化一些,这样更能表现出夜晚的感觉。再用仿宋体在右上角写上《百合花》这个故事的开头部分,将观众的思绪引入到那个年代的感人故事里。
新嫁新娘 线描 向水英
《战地玫瑰》这幅作品中表现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女八路。原来想取材一个宏大一点的题材,但我缺少那样的生活,几个构思都不满意。后来还是觉得画小题材,画自己熟悉的东西。最后,通过卫生员、文艺兵、记者这三个女八路军的不同侧面来展示,并通过小小的道具来烘托画面,加以人物的动态,来描绘战争年代巾帼不让须眉的三种类型女八路军的顽强之美。画面色彩尽量用蓝灰调子来体现战争年代的艰苦朴素,而中间的野花则象征着胜利的希望。
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我对孩子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爱。也因为这种爱而创作了一系列关于儿童题材例如:《启航》《摇啊摇,摇到嘎婆桥》《谁家黛帕乖》等作品。乡村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虽然远离父母,但他们也有欢乐,也有梦想。《启航》表现的就是两个留守儿童折纸飞机放飞的情景。他们放飞的是希望,兴许是想和父母团聚,兴许是想努力学习,长大有出息了,不再让父母背井离乡辛苦打工……
有一次带女儿坐摇摇车时,她天真的问我:“妈妈,你小时候喜欢坐摇摇车吗?”我回答说:“妈妈小时候还没有摇摇车呢。”“那你小时候玩些什么啊?”于是高跷、毽子、铁环、秋千、草编等小时候玩过的东西一下子涌现出来,让我回到童年时代。《摇啊摇,摇到嘎婆桥》中以女儿小时候坐在时尚的推车里、手拿糖葫芦却又想要前面的草编蚂蚱为题材。整个画面以灰紫蓝色为主调,表现孩子对妈妈小时候玩具的好奇之心。作品中孩子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和红润的肤色,展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对玩具、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土家族的帽子与冰糖葫芦的朱砂红相呼应,给画面增添一种活泼的气氛。在表现土家族服饰中帽子精美的绣花图案时,我用饱含激情的精致线条和艳丽的色彩展示出来,尽可能将银饰画得十分突出密集,展现出土家族妇女的勤劳智慧、心灵性巧。这幅画其实是我童年的一个写照。当然,不止我,我们湘西乡村的绝大多数小孩,他们的记忆里可能都有外婆和背篓。
在近期的创作中,我着重于苗族人物内在个性的表现,尽可能在色彩上做减法。通过人物的体貌特征用带装饰趣味的银饰来表现苗族人物的原生态高贵之美。我常常也穿上漂亮的苗服,戴上精美的银饰走村窜寨,去感受苗族生活,捕捉苗族人物心灵深处的纯洁与朴实。
我爱湘西,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爱她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和勤劳纯朴的乡亲们。是湘西这个神奇的摇篮,给予了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通过塑造一系列湘西人物,充实丰富了我的生活;我也从不断的绘画中,找到了感觉和自信。与其说我画的是湘西人物,不如说我在画自己,画我内心深处对湘西浓浓的爱恋。
谁家黛帕乖(一) 国画 向水英
谁家黛帕乖(二) 国画 向水英
赶歌归来香满路(一) 国画 向水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