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向阳
谁是贫困户以及如何确定识别贫困人口才是合适的?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谁是真贫困、谁是假贫困,村民心知肚明。采用自己申请、群众评议、乡村干部审核,自下而上的贫困申请、审核确认,即社区瞄准,应当是个不错的方式,但目前的贫困户认定又是如何做的呢?
据笔者及所在华中村治研究团队在广西某地了解到的情况,当地贫困户的认定主要以“十二五”末存留的贫困人口规模为基准。问题在于,因为当时被评为贫困户并无太多利益,大家对此不太关心,所以那时的贫困人口数据并不真实。
在当地扶贫干部看来,贫困户致贫原因大致有四类:一类是好吃懒做,一类是黄赌毒,一类是大病,一类是缺少劳动力。如果按照群众工作方法自下而上评定,真正需要国家帮扶的贫困户必定只是少数。然而,按照目前的工作方式,结果出现了扶贫扩大化。
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后,国家出台了《“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各级党委政府层层签订了扶贫工作责任书。以“十二五”期间确定的贫困人口为基数,各地按照不同的操作方式,进行了贫困户识别。下面以广西某地为例。
第一步:按照高于国家“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进行贫困水平评估。
第二步:为了保障数据完整、真实、准确,当地政府组织开展上级督查、同级交叉检查、第三方评估等工作,通过多次“回头看”确保了数据资料的完整、真实、有效。
第三步:结合各区县乡镇脱贫目标来划定贫困线,这也是一县一标准的制度的根源。
第四步:有针对性地对贫困户进行帮扶、建档立卡跟踪观察,并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
实际操作的结果如何呢?在我们调查的广西某地,出现了扶贫标准远高于当地实际贫困发生水平的现象,认真执行的结果就是带来了扶贫扩大化。一些假贫困户和好吃懒做、吃喝嫖赌贫困户也列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不论是哪一类进入帮扶范围,都会抵消扶贫攻坚工作的社会效应。
扶懒,是对村庄中勤劳的村民的伤害。为什么懒人有国家扶持,勤勤恳恳的村民却得不到国家的好处?条件差不多,为什么他们家是贫困户而我家不是?一些村民就认为“一定是村干部在搞鬼!一定是乡镇干部有问题!”由此,激起了部分村民的不公平感,同时也削弱了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原本是得人心、符民意的民心工程,结果让部分村民感觉不公平,抱怨“共产党扶贫,老实人吃亏!”
执行扶贫政策扩大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扶贫工作的混乱,由此出现了一些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
老奶奶指着家中的空调说这是女儿家的!(有空调不符合贫困户条件)。
1.一些好吃懒做的农户被评为贫困户后,产生了“等靠要”思想。为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扶贫干部不得不求着他们脱贫。有的贫困户甚至卖掉帮扶的生产资料,挥霍用于救济的帮扶资金。
2.农村社会信息充分、透明,不仅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作比较,“凭什么条件差不多或者那户人家很懒却能评上贫困户,为什么我不是?”关键是不同村庄的贫困户之间也会相互比较,有些扶贫干部所在单位保障多、条件好,看望贫困户时送的慰问品好一些、多一些,另一些慰问品送得少一些、差一些的扶贫干部,很可能就会被贫困户奚落。
3.在扶贫干部与农户互动中,也往往发生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某村有一单身老汉,被认定为贫困户后,竟然郑重其事地向扶贫干部打听,“分给我的媳妇什么时候才能到?”原来他是听说汶川地震后有大量农村妇女失去老公,国家要给每一个单身贫困户“分”媳妇,他一直在等。
当村民了解到被认定为贫困户会有好处后,利用部分扶贫干部不了解情况,在扶贫干部调查家庭情况时,往往有很多欺瞒行为。部分村民会故意将家庭收入往低处报、把家庭情况往坏处说,在村干部的默许下专门把扶贫干部往老房子带。最终导致看似客观的评估,结果却令相当一部分村民不满意。笔者了解到,有一位扶贫干部的帮扶对象居然是村庄首富,在多次核对之后,终于把其筛选掉了,扶贫干部才松了一口气。
部分假贫困户被列入扶贫对象,在村庄内部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尤其是恶化了干群关系,同时也影响了老实、勤奋的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一些贫困户尝到甜头后,千方百计不配合脱贫工作。比如在当地的脱贫标准中,贫困户有能力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是其中一项,于是有些人在其他方面都达到脱贫标准时拒缴新农合费用。为了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很多时候只好由扶贫干部垫付。
精准扶贫具体过程中的乱象令人啼笑皆非,实质上是现行贫困户认定方式不完善所带来的。
为了提高扶贫工作成效,确保真正需要帮扶的困难群众得到扶持,笔者建议如下:
一是坚持贯彻落实群众路线、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完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中国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基本特征在于信息高度充分、透明,村民对村庄内部贫富状况均有共识,谁是真贫困、谁是假贫困,自有一套评判标准。基于此,笔者建议在贫困人口识别及调整过程中,应当充分运用来自熟人社会的信息,并与国家统一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相对接。
二是加强对部分群众的教育,并确定更有针对性的帮扶方式。那些因好吃懒做、吃喝嫖赌导致的贫困户,在精准扶贫实践中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和工作障碍,因此应当加强对这部分群众的教育、批评、引导,帮扶的重点应是批评、教育、引导,切实做到“扶贫先扶志”。
步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一心,坚持群众路线、观点和方法,便可有效消除精准识别困境,一定可以将精准扶贫伟大战略顺利推进,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