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蒙 刘杰 宫安静 韩昆 兰小磊 姚维成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山东 青岛 266003)
脑膜瘤是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发生自发性出血较为少见,且多为瘤内出血,常见症状有突发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及意识障碍等出血刺激和高颅压症状。我们于2015年12月收治1例表现为急性广泛性硬膜下血肿的脑膜瘤患者,现结合文献进行报道,加强对脑膜瘤自发性出血致硬膜下血肿的认识,探讨最佳的诊疗措施。
患者男,71岁,主因“突发头痛伴意识不清2 h”于2015年12月3日入院。查体:血压160/90 mmHg。深昏迷,刺激不睁眼,不能发音,疼痛刺激四肢伸直,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4分。双侧瞳孔散大固定,6 mm ∶6 mm。四肢肌张力高,双侧巴氏征(+)。既往高血压病史多年,控制情况不详,无阿司匹林等药物服用史。头颅CT:右侧额颞叶团片状混杂高密度影,直径约6 cm,右侧额颞顶弧形混杂高密度影,大脑镰旁及小脑幕下密度增高(图1A、1B)。入院诊断:右侧额颞叶脑出血,右侧额颞顶广泛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急诊全麻下行开颅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减压术。采用右额颞顶标准大骨瓣入路,术中见额颞顶硬膜下广泛血凝块,脑组织张力极高,无明显搏动,右颞前部见一直径约6 cm肿瘤性病灶,血供丰富,与硬膜关系密切,镜下切除肿瘤、受累硬膜,硬膜下血肿大部清除, 术中脑膨出。术后仍深昏迷,GCS 4分,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脱水降颅压、对症支持等治疗。复查头颅CT提示:术区肿瘤切除及血肿清除满意,脑室内及脑实质广泛出血(图2)。术后6 d,GCS 3分,生命体征不稳定。术后10 d,患者死亡。术后病理:过渡型脑膜瘤,Ki-67指数5%(图3)。
图1 患者术前颅脑CT
A, B: 术前CT提示右颞脑膜瘤出血致广泛硬膜下血肿(箭头)
图2 术后颅脑CT提示颅内远隔部位广泛出血(箭头)
图3 术后病理示合体细胞岛结构与胶原丰富的梭形细胞混合排列,符合过渡型脑膜瘤 (HE,×200)
讨论:脑膜瘤自发性出血较为少见,王洪财等[1]报道109例脑膜瘤患者中,7例发生自发性出血,常见症状有突发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及意识障碍等出血刺激和颅高压症状。头颅CT、CT血管造影及MRI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病例术前曾考虑占位性病变可能,但不明确,因病情危急仅行头颅CT检查,但并不影响总体治疗方案,术中证实为脑膜瘤出血致急性广泛硬膜下血肿。
非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是脑膜瘤的罕见并发症。目前,国内外仅报道20例类似病例[2]。患者的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高于脑膜瘤的平均发病年龄。最常见于凸面脑膜瘤[3]。高血压、抗血小板治疗是此病的相关因素。血管瘤型、过渡型及恶性脑膜瘤的出血风险较高。脑膜瘤自发性出血致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机制可能有:①肿瘤相关性血管发育异常,血管壁薄,弹性差,脆性大,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增加,肿瘤表面血管破裂出血在硬膜下聚积;②凸面脑膜瘤快速生长牵拉压迫桥静脉或回流静脉,造成其破裂[4]。手术是此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大部分患者预后满意,但仍差于未发生出血或仅发生瘤内出血的脑膜瘤患者。本病例硬膜下血肿量较大,占位效应明显,术前已明显脑疝,术后再发远隔部位广泛颅内血肿,失去手术机会,最终死亡。
术后出血是开颅手术的并发症之一,可分为术区出血及远隔部位出血。术区出血的原因主要为止血不彻底及静脉损伤[5]。而术后远隔部位出血的原因仍不清楚。手术前后脑组织移位、颅内压迅速改变、血管损伤、血管壁结构及调节功能改变、血压改变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可能为相关因素[6]。本例患者高龄且具有较长的高血压病史,已发生动脉硬化或血管淀粉样变性,加上颅内压力骤然改变,可能是术后广泛脑室及脑实质出血的原因。
综上所述,急性硬膜下血肿是脑膜瘤的罕见并发症,病情往往危急,术前需尽可能明确诊断,并与各类单纯性颅内出血鉴别。肿瘤切除及血肿清除术是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血压、颅内压的管理非常重要,根据病情患者预后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