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博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区域间人口的流动变的越来越普遍,这部分人群对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但是随着劳动力流动,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数量也是与日俱增,并且成为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关注度也是越来越高。本文主要分析了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心理方面的一些典型问题,并研究其中的心理问题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心理问题;建议
一、相关概念界定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而被父母单方、长辈、他人抚养、照顾及管理或独立生活的,年龄在6周岁到15周岁之间的未成年人。
流动人口随迁随迁子女:主要指随人口流动到其工作的地方生活与学习的未成年子女,年龄在6周岁到15周岁之间,在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且居住半年以上。
二、农村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典型心理问题分析
1、性格孤僻
农村留守儿童与随迁子女都有一定的性格孤僻问题,这是其共同点,而不同的是农村留守儿童很多是由祖辈照顾,由于客观上年龄上的差距,祖辈往往会用先前培养子女的经验来照顾留守儿童,祖辈年龄大记忆力减退,说过的话自己都忘了,所以经常容易重复,而这对于儿童来说是接受不了的,因为儿童处于好奇心比较强的阶段,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和监护人的沟通越来越少。儿童阶段是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由于长时间不能和父母见面,很多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慢慢导致不爱说话、偏内向,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的问题。
流动人口往往是经济条件一般或者是不太好的家庭,这部分人群有可能需要经常换工作或者需要更换工作地点,这对于随迁子女来说影响是很大的,比如说父母带着子女从农村到城市打工,由于地域差别,刚到一个地方有可能语言方面就存在很大困难,在这个年龄段每天更多的在学校度过的,而随迁子女由于其流动性,在刚适应一个新环境后可能还要在换一个新的环境,这对这部分儿童朋友交往方面影响很大,这就导致了很难有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友情对性格形成方面也至关重要的,缺乏友情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性格孤僻问题。
2、自卑心理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条件多为一般或者一般偏下,父母忍心外出打工的目的还是为了让子女有更好的生活,这对于儿童来说,有的孩子可以理解,有的认为是自己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情感方面缺位,父母的位置是谁也取代不了的。农村的教育也不比大城市,一个班级一般有几十名学生,而老师也是精力有限,老师更愿意关注班里学习好的学生,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的儿童在学校遇到学习方面问题可以回家问父母,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祖辈,他们知识文化水平有限,在辅导孩子功课方面很难起到积极作用。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回到家里也是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这就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而跟随父母的随迁子女在这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最大的因素还是因为生活环境改变,原先自己的生活方式要被迫改变,要结交新的朋友,但是这时结交朋友的心理和以前结交朋友的心理已经大大不同,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自己会意识到自己是少数部分,是自己的一些习惯需要改变而不是别人,这会让随迁子女在交友时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做的不好,怕自己不被接纳,怕自己被排斥,然而对于儿童阶段来说,思维一般比较单纯,可能因为特别小的原因就表现出排斥感,这在以前可能算很正常,但是更换生活环境往往会让儿童心理更加敏感,一旦出现被排斥或者在结交新朋友方面遇到其他問题,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很有可能产生较大的挫折感和压力,时间长了会产生自卑心理。
3、叛逆心理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叛逆心理在很大程度是监护人管教方面的问题,祖辈对于留守儿童更多是爱而无教,中国俗话说的隔代亲,并且祖辈知识文化水平往往较低,爱的方式也存在很大问题,比如小孩子和别人闹矛盾,吃亏了祖辈一般的做法是护着自己孩子而对对方进行批评甚至打骂,占便宜了一般得到的是夸奖而不是教育,在儿童的理解中这样的做法是对的,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还要这样做,这对于留守儿童三观培养是非常不好的。在学校成绩不好时更多得到的是原谅,父母感觉自己已经亏欠孩子很多,不应该有过多要求,祖辈会觉得孩子已经挺可怜了,要加倍对孩子好。而这些因素会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很可能让留守儿童没有规则意识,目中无人,以自我为中心,最后当父母发现问题严重性的时候想加以管教,留守儿童自然会有反抗情绪,有较大的叛逆心理。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产生叛逆心理往往是父母对其关注度不够造成的,目前阶段流动人口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他们认为带着孩子来到外地,不管怎么说每天都能和孩子见面,孩子有问题自己也能第一时间解决,但是由于工作原因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和孩子的主动沟通,都是在被动的等待问题的出现再解决问题,比如前面提到的性格孤僻和自卑心理。在人口流入地相对人口流出地来说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由于随迁子女所处的年龄段,他们好奇心比较强,并且父母一般是忙于工作,对孩子也疏于管教,这些孩子在学校出现交友或者学习方面的问题后,很有可能会到社会上沾染一些不良习惯,比如和社会闲散人员抽烟喝酒或者去网吧等等,这些不良习惯对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吸引力又比较大,对于其性格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等父母发现问题并想加以管教的时候往往会让这些儿童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会有一定的叛逆心理问题。
三、针对上诉问题的一些建议
1、家庭方面
家里父母选择出去打工的初衷是为了挣更多的钱,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但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能以牺牲孩子为基础,或者说起码要在物质水平和精神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比如打工的父母有其一选择在家里照顾孩子。不管是留守儿童也好还是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也好,家庭对于儿童来说永远是最重要的,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来说物质生活远不及父母对其的关爱,迫不得已父母要出去打工且不能带着子女的,在通讯工具如此发达的今天,父母应该每天都和留守在老家的孩子沟通,和孩子监护人沟通,及时把握关于孩子的一切动态,在交通工具如此发达的今天要在一定频率内抽时间回家陪陪孩子,让留守儿童感觉父母每天都在身边,并且随时都能到身边。
对于有条件带孩子一块出去的家庭来说,带孩子在身边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方法,平时多关注孩子的每一个细节,不已学习成绩为唯一尺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尤其在刚到新环境的时期,要积极主动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并且要和新来学校的老师多交流沟通,同时家长也要不断学习,引导孩子更好的融入到新环境中。
2、学校方面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学校可以配备相关的科室和职能部门来更好的服务和管理,比如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主动定期和这部分学生进行沟通,配备专门的老师负责学校、学生和家长的联系,同时要求各任课老师要一视同仁,不能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对于学习不好的学生老师也不能忽视。另外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给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更多的机会和大家相处,帮助他们融入到大环境中。
3、政府方面
流动人口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出了不少力,政府不能让这部分人群的子女成为时代的牺牲品。政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完善户籍制度,消除城乡差距;在人口流出多的地区,政府引导企业或者政府投资建立一些因地制宜的企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完善租售同权制度,解决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手教育问题;多部门联合为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减少不良因素对儿童的侵害;形成一种监察制度,对上诉提到学校应该做的事情的一种监察制度,从而让学校更好的服务于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随迁子女。
参考文献
[1]高慧斌.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略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
[2]袁振国.中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