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 王颖 高爽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择业观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了新的阶段性特点。本文通过对农科院校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呈现的新特点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和意见,以期真正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关键词:农科院校 大学生 择业观
伴随我国社会“四个深刻”的发展变化,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农科大学生亦是如此。近年来,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就业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正朝着多元化和矛盾化的方向发展。了解并掌握农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状况及特点,对于进一步掌握学生择业觀,构建合理、适情的就业指导体系,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科院校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呈现的新特点
1.就业期望值增高
伴随着社会的深刻变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科院校学生和其他专业大学生一样,其就业观念也发生了悄然变化。主要根源在于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变化,上世纪80年代,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采用国家计划分配工作模式,即大学毕业后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因此,学生基本不关注就业问题,更多的是注重参加工作后在工作岗位中“自我价值”的实现。到90年代,国家开始逐渐实行取消“毕业包分配”模式,实施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学生开始对工作岗位的性质、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等越来越关注。同时,改革开放40年来,受我国社会环境影响和西方价值观冲击的情况下,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攀比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目前,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大部分学生更加注重“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晋升平台”等物质因素的考虑,甚至很多学生为了得到更理想的就业,开始脱离本专业就业,很多农科院校学生出现了学农不爱农的情况,毕业后走上了非农相关的工作岗位。
2.就业价值取向多元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高质量舒适的生活趋势日渐明显。农科院校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学生是乡村振兴发展中的青年力量。但受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加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科院校学生在经过四年学习后,对于外界产生好奇,毕业后,不愿再回到“根据地”发展,更多地是想留在大城市发展,寻求更多的发展空间,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期望于在挑战中实现自我价值。但仍部分学生仍然坚持自己的最初梦想希望到乡村基层一展才华,很多学生到了“西部地区”、“偏远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在那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还有很多学生开始考虑考研,暂缓避开就业,希望通过更深层次的学习深造,在未来的就业中形成相对比较性的优势。目前,农科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呈现出多元价值取向,如何在就业服务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且符合自己特点的就业选择,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已成为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3.新媒体就业依赖度高,学生情感体验度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大众生活中的一部分,新媒体的出现,对学生的就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平台、MSN、QQ等各种网络平台学生获得各种就业信息,通过便捷的搜索和检索功能实现对就业信息的筛选,这种便捷的途径深受学生的喜欢,网络求职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求职中的一种主要手段。虽然网络求职节约成本,节省时间但没有实地到基层、到企业的参观考察,缺乏对用人单位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农科院校的毕业生不亲身到基层、到企业实地考场,仅仅通过网络的途径了解用人单位,不免有时会对用人单位形成误判。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在网络求职中正确准确评估用人单位,实现就业的稳定性、安全性也是就业指导工作中一项艰巨的任务。
4.自主创业意识增强
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对就业秉持着传统观念。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农科院校学生依托专业优势,对创新创业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更注重其职业规划与职业理想,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求新的就业方式,即自主创业。农科院校学生在创业上具有专业优势,较综合性专业更为容易和更有针对性创业,创业成功率较高。农科院校的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持续发力,创业项目逐年呈现递增趋势,创业意识明显提高。
二、农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对策
1.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融入大学课程教育全过程
择业观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形成过程,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一样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应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分阶段、逐层次、深入式教育。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引导学生了解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加深对所学专业就业方向的认识,对自己未来就业方向有初步的定位;在学生大二时通过就业指导与专业融合方式帮助学生职业定向,增强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学生大三时开设就业指导专题课,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就业进行教育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学生根据所学,评估主客观条件因素,做出相应的职业定向调整。就业指导贯穿学生课程教育全过程,促使学生及时做出职业定向调整,切实提高学生高质量就业。
2、丰富就业指导内容,创新活动方式方法
深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努力提高就业服务质量水平,切实促进农科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指导学生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可行性的中长期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聘请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师或资深专业技术教师进行授课;培养职业生涯辅导教师队伍,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实施跟踪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服务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论坛、讨论等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校将就业指导服务课程与学生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开设职业技能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简历制作、自荐材料准备、笔试和面试技巧等,开展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实践技能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全真式的技能培训,学生获得更多的求职技能,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优势。
3、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借助多种形式开展就业指导服务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在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上发挥重要的指引作用。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应做到指导机构专门化,指导人员专业化,实践基地专项化,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
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能单一停留在课堂教学上,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了厌烦的心理,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提高服务的实效性,借助新媒体手段,依托网络平台,通过线下教学和线上指導相结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让就业指导随时、随地不受时间限制随时指导帮助学生。创新就业服务形式,通过就业讲座、就业网站、实习参观、报告会等多种渠道让学生获得就业相关信息。通过课上教学和课下辅导相结合,入学教学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专业教育与毕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学校指导与校外指导相补充,集体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做好学生就业前培训、就业中指导、就业后服务。
4.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农科院校借助专业优势,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极具优势,在加强就业指导的同时,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注重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学校根据专业特色和优势,开设“青创班”“创新班”“孵化班”等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有针对性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提高创业项目质量和创业水平。另外,学校要设立专项基金,开办创新创业大赛,鼓励支持学生创业计划;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让有潜质的创业项目准入基地进行孵化,利用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基因库中导师资源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和修正,待时机成熟引项目孵化,并做好跟踪服务,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实现创业前指导,创业中帮扶、创业后跟踪服务。
三、大学生就业观指导服务的保障
1、加强就业服务体系组织机构建设
学校就业服务体系的组织机构是就业指导工作的支撑。农科院校针对学院发展特点,设立组织框架,可实行三级层次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即建立校级领导、就业指导部门、二级学院的三级组织结构。毕业生就业工作党委负总责,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分工负责,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人人有责,形成党政部门齐抓共管全员抓的工作格局。强化并实行“一把手”工程,各层人员积极配合,责任逐层落实。就业指导部门配备专业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服务人员,各级学院设置就业服务体系的分管领导,配备转兼职就业工作人员,受就业指导部门领导、指示。完备的组织机构和专业的从业人员是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力支撑和强力保障。
2、提升就业服务体系师资队伍水平
教育部《关于迸一步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的通知中指出:“高校必须建立并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在办公条件、人员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农科院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就业指导标准,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队伍稳定、素质过硬、能力较强的就业指导专门给教师队伍,积极吸纳学校优秀专业教师、辅导员、机关工作人员为补充就业指导教师,充实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力量,积极发挥在校优秀大学生的力量,搭建学生和就业指导服务部门的桥梁。建立激励奖励专业就业指导机制体制,对专兼职就业指导教师进行校内和校外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培训,更好掌握学生心理、职业指导能力技巧、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向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方向发展。
3、加强保障措施建设,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效果评估体系
高校的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有力的保障措施作为后盾。除了在人、财、物上的保障措施外,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效果评估体系势在必行。高校专业设置不同,学生特点存在差异,因此,就业评估效果的标准应根据学校发展特点和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标准。在这类问题上,农科院校具有专业性突出的问题,应考虑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评估体系。建立激励评价体制,制定公平、合理的评价标准,学生的就业率、职业发展适应力、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问题都是重点考核的指标,应进入评估效果体系中,另外,保证评价主体度多元化。学生、教师、用人单位、外部机构等对毕业生的评价等都应成为评价的主体对象。其次保证对评估效果实行持续性跟踪,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保证评价结果的督促、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晓芳.“90”后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研究—基于对辽宁省高校的问卷调[J].教育理论研究,2014(9).
[2]潘红,李国章.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6,(3):37-39..
[3]李胜利“. 90 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及对策[J].理论探索,2012(10).
作者简介:
王振(1978-)男,满,辽宁西丰人,沈阳农业大学学生处就业工作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
王颖(1983—)女,汉,辽宁彰武人,沈阳农业大学学生处就业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科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高爽(1982—)女,汉,吉林敦化人,沈阳农业大学教务处主任科员,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等教育管理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专项课题《沈阳高校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和对策建议研究》(JG16ZXJYB03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