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志
摘 要:为了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需要树立科学的教材观,提升对教材资源的整合能力。合理调整教材知识的教学顺序,把不同框题中具有知识关联性的专家点评结合在一起使用,灵活处理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更新教材中引用的素材,把旧教材中与新教材具有对比作用的资源加以利用等,都是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使用的整合教材资源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材资源; 调整顺序; 结合;灵活处理;更新;借鉴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要贯彻落实好新课改的理念,教师就必须树立科学的教材观。高中政治教材的编排采用生活逻辑,教材除正文知识外,还有大量的探究活动、名词点击、相关链接、专家点评等丰富的素材,这为教师提供了大量可利用的资源。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应该具有大胆创新的精神,应当活用教材资源,善于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适当进行增、删、添、改等,使教材为我所用,提高教学效果。
一、通过优化重组,合理调整教材知识的教学顺序,以强化知识体系。
新课程高考更加注重能力立意,出现了由以知识立意为主,逐渐向能力立意为主的变化趋势。知识立意,注重知识的记忆再现和解题技巧的运用;而能力立意,则把命题的注意力放在考查学生对知识间关系的把握,以及将知识运用于新情境的能力上,因此教师要顺应高考改革的趋向,在新课教学及在高考复习备考中,都要把握好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对这些知识进行优化重组,合理调整教学顺序,以强化知识体系。
例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和运用时,要把世界观的内容与方法论的的内容统一起来,因为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同时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的教学就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哲学的思维能力。但在教材《生活与哲学》中,却几处出现同一哲学原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内容,编排在不同框中的情况。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把编排在后面框题中的方法论的内容,提前到与世界观的内容一起讲授,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在考查中自觉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运用,也有助于学生运用哲学的观点去看待、分析生活和社会,形成哲学思维,让学生受益终身。
二、根据教材知识的需要,把不同框题中具有知识关联性的专家点评结合在一起,去破解疑难问题。
专家点评虽然在教材中处于辅助文的地位,但绝不是可有可无,它们与正文部分一起构成教材的完整内容,对正文知识或起补充和丰富,扩展学生视野的作用,或起深化和扩展性说明的作用,或起释疑解惑的作用,因此,在使用教材时,要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一重要的教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教学功能。除了用好本框题的专家点评外,尤其是要把对同一知识起补充说明作用,但又编排在不同框题中的专家点评结合在一起使用。
如在教学《生活与哲学》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时,我指导学生阅读本框专家点评关于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区别的内容及下一框专家点评关于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和常见的三种错误标准的内容,并列举相关事例,通过探究学习,澄清认识,学生知道了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并明确了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知道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把这两处的专家点评结合在一起使用,能更深刻地理解发展的实质。
三、灵活处理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新教材不惜笔墨设立探究活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标理念,是新教材的亮点之一。探究活动设置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情景的探究和感悟,从中引出观点,因此课本在编排顺序上都是先情景后观点,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的原则,培养的是归纳思维能力。探究活动基于情景设置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有利于由旧知引出新知,对于这一类探究活动可以按教材编排顺序使用。但也有例外,有些探究活动设置的问题,只有在学习了后面的理论知识后才能准确回答,因此,对于这类探究活动就要灵活处理,可以把其中设置的问题作为课前预习的导读学案;也可以在运用的顺序上调整为先观点后情景,这培养的是演绎思维。
例如,教材《政治生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框,第一目探究活动以相关素材為依托设置了三个问题,分别是“你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吗?”,“法律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哪些自主权?”“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具有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于这三个问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储备是无法回答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灵活处理其中的素材和设问,其中的素材可以作为本框题的情景导入材料,用来引出本框题的学习主题。而其中设置的问题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由于这些问题具有统领全文的作用,因此可以作为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前的导读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思考正文知识;二是可以作为课堂巩固练习,用于学完理论知识之后,这可以起到检查教学效果的作用。
四、与时俱进,更新教材中引用的素材。
新教材注重生活逻辑,为佐证正文的理论知识,从社会生活中选取和引用了大量典型的素材作为情景导入材料。但某些素材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免会落后于时代,所以,我们没必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引用的素材,而应当与时俱进,将过于陈旧的素材弃之不用,使情景材料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时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时代的脉搏,培养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教材《政治生活》政府的职能这一框,第一目:公仆的本色,教材探究活动引用的是2008年初政府抗冰救灾的举措等材料,素材虽典型,但毕竟已过去了5年,考虑到学生当时的年龄还不大,感受和体会可能不那么深刻,记忆也会模糊,课程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会较生硬。于是,我选用了学生熟悉的三则材料并附带相关图片:材料一,本市区归读公园、客家博物馆等场馆的建设和美化 ;材料二,保障性安居房---开启困难家庭的幸福之门;材料三,新农保,助9亿农民安心养老。从学生所熟知的素材出发,水到渠成地就让学生感悟出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给本课的教学打下了主基调。
五、把旧教材中与新教材具有对比作用的资源加以利用,在对比使用中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旧教材也曾是许多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因此,对于旧教材教师仍要巧妙地利用起来。旧教材中典型的案例、漫画、教材的阐释等都可以借鉴。尤其是与新教材具有对比作用的资源要充分利用。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如果仅从正面理解,往往不深刻,而从反面切入,却能给人一种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感觉。
例如哲学教学中规律的含义,是较为抽象的概念,新教材《生活与哲学》仅从正面下定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而旧教材不仅有“苹果落地”这一生动形象的漫画图片,而且有反面定义,即不是主观想象的不是现象的不是偶然的不是多变易逝的联系。于是在教学中我借鉴了旧教材中的漫画和对规律的反面定义,并以学生熟悉的万有引力规律为例,设置了四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使学生在“四是”“四不是”的对比中深刻理解规律的含义。
总之,新教材为教师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创新平台,只有我们依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使用教材资源和完善教材资源,才能把专家、学者编著的教材变为教师上课的教案,最终变为适合学生的学材,从而打造出不一样的精彩课堂。
参考文献:
[1] 吴勇:《试论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探索》2007年第1期
[2] 张广明:《高效课堂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9年11月总第4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