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洪雯
本文从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要素、规划任务与规划原理角度,结合风景名胜区的属性、分类与系统结构对风景名胜区规划进行阐述,以期正确理解与认识风景名胜区规划。
一、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以下简称“《规范》”)将风景名胜区定义为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风景名胜区也称风景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
二、风景名胜区规划
(一)概念
《规范》将风景名胜区规划定义为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性,必须严格执行。风景名胜区规划也称风景区规划。
(二)规划要素
通过对《规范》进行总结,笔者认为风景名胜区主要包含5方面规划内容:保护培育规划、风景游赏规划、典型景观规划、配套设施规划与开发控制规划。
1.保护培育规划。保护培育规划主要包含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等规划要素。
2.风景游赏规划。风景游赏规划主要包含与游赏活动相关的一系列规划要素,如游赏项目组织、景象展示构思等。
3.典型景观规划。典型景观规划主要包含植物、建筑、溶洞等景观规划要素。
4.开发控制规划风景。开发控制规划要素主要包含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分期发展规划等规划要素。
通过一系列详细规划要素的设置,既传承了总体规划的理念与策略,也保证了实际建设与管理的可实施性;为风景区建设与管理提供机构合作的整体框架,能够准确传达风景区未来发展的信息,有利于风景区的生态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任务
通过对《规范》的总结,笔者将规划任务整理如下。
1.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深入调查研究,取得基础资料;制定相应的调查提纲和指标体系,进行现状统计和典型调查。
2.综合分析评价现况。选择合适的评价体系对现状风景资源进行评价。
3.范围与发展目标。划定风景区规划范围及其外围保护地带,依据风景区的发展条件,从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出发,明确风景区的发展方向、目标和途径。
4.分区、结构与布局。对风景名胜区进行合理区划,组织整体规划结构或模型形成合理、完善而又有自身特点的整体布局。
5.统筹部署。采用线路法、面积法与卡口法,根据相应指标进行游人容量的計算,从而确定人口容量。提出限制性规定或控制性指标,确定规划区内生态原则。
6.依据规划要素进行分项规划。对风景游览主体系统、旅游设施配套系统、居民社会经营管理系统,及相关专项规划和主要发展建设项目进行综合安排。第一,制定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保存或培育规划。第二,制定风景游览欣赏和典型景观规划。第三,制定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工程规划。第四,制定居民社会调控和经济发展引导规划。第五,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分期发展规划和实施规划。
(四)规划理论
1.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系统结构中,即风景主系统、旅游辅系统及居民辅系统。系统理论的应用使得风景名胜区的组成成分相互作用、相互结合,最终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自然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与社会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体现在规划内容的制定与景区的发展目标中。景区规划通过采用相应的方法与途径最终实现风景名胜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目标。
3.生态学理论。风景名胜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其规划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以各种模拟、预测方法为手段,在生态系统综合分析评价基础上,建立生态系统优化的空间结构与功能。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应用的生态学理论主要为景观生态规划理论、生态旅游规划理论。
第一,景观生态规划理论。景观生态规划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第二,生态旅游规划理论生态旅游规划是对游客旅游活动的合理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不同,它更侧重于游客的旅游体验。
除上述三个主要理论外,应用于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理论还包括美学理论、经济学理论、区位理论等,学科来源丰富,并且在理论的实践中拥有技术支撑与管理保障。由此可见,风景名胜区规划是一门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理论进行保护与利用的实践。
(五)规划展望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则强调规划的真实性、协调性与综合性,注重对风景名胜资源真实性与完整性的保护,对资源潜力的开发,以创造优美风景、便利设施、良好的社会文明与生态环境为目标。并且随着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科普、文化教育等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未来风景区规划还应加强自然科学与文化研究基础,包括地质地貌、生态系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充分发挥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文明科普、文化传承交流等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