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秀
今天女儿米榭儿所在的高中举办“艺术之夜”,于是我们一家三口驱车前往位于西温哥华山顶的学校。靠近学校的路旁一树树杜鹃花开得风风火火,“花团锦簇”这个词也顿失颜色。目力所及皆为艺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审美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女儿一路催促,她的钢琴伴奏是整个活动的一小部分,为包括绘画、摄影、现代装饰、装置艺术、手工、缝纫等静态艺术品伴奏。
她和学校乐团的几位弦乐手被安排在敞开后门通向花园的一角,但她已经早早坐到钢琴师位置上,好似在星级酒店大堂的职业钢琴师,不管现场觥筹交错,只管淡定从容演绎曲目。平时难得到学校的爸爸,在米榭儿演奏时已经兜了一圈。他走到我身边说:“孩子们真够天才的!”
我们不约而同被木工艺术展台的作品吸引,无法想象那些崭新的电吉他、小提琴竟是出自孩子们之手!琴身锃亮如镜,颜色鲜明夺目,有香槟色,有湖蓝色……只听见感叹声不停。
我想起女儿刚升入中学时做过一个手鼓,将一张牛皮固定在一个圆框上绷紧,在鼓面上彩绘。她画的是半张原住民的面孔。在学校展示后,便成为我书房里的装饰。当时女儿把好几个晚上的时间,都花在做这面鼓上。作为母亲,心里暗暗抱怨学校不分主次,有几个孩子将来要做手工艺人呢?
哪个是你孩子的作品?突然有人问我。我忽然为当初责备女儿花时间做那面手鼓感到内疚和羞惭。“她在弹钢琴。”我指着女儿说。“She is amazing!(她好棒)”他赞叹道。
我在一座融航海与太空设计理念的木钟前停下。一位华人母亲自豪地告知,她的女儿用了半年时间制作出这座钟。她说,在国内,孩子的这份设计天赋会被考试埋没,学校不会允许他们把时间花在与考学无关的事情上。想到我在国内杂志社工作期间,曾给家中有高中生的亲戚寄送《演讲与口才》杂志,未料亲戚们认为这类闲书会影响考学。这个罪过可担当不起,自此我不再给他们寄送读物或演出门票等。
音乐、绘画、手工制作……这些被中国家长归入业余爱好的内容,在米榭儿的學校却是纳入分数统计的重要科目,在申请名校时,才艺还会获得加分。米榭儿从小学到现在最热衷参加假期前才艺表演大会。分数并不重要,关键是孩子们在审美的学习体验中,开发了创造性思维,获得内心的充盈和对世界的敏感与关爱。曾有哲人说,“只有审美的生存才是美好的生存方式,枯燥的劳作、平素的生活一旦注入了艺术与美,就变得值得享受了。”
“华裔并不缺乏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才能,超过一半的艺术作品源自华裔孩子之手。”丈夫说。我知道他言外之意的民族自尊心。我们走到一个颇有后现代风格的头像艺术前,作者用超市里的褐色小纸袋做成夸张的卷发造型,令人想起希腊神话里的美杜莎。银色长钉密密麻麻构成脸部轮廓,颇有点朋克味儿,一看作者名字也是华裔。
掌声响起,米榭儿结束了钢琴演奏。我看着女儿被同学牵着手跑出去,想起小学时,她接受校长面试的情景,当被问及学生在学校最重要的三点是什么,米榭儿回答,第一是Study(学习);第二是Make friends(交友)。“第三呢?”校长说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前两条,但答对第三条的就不多了。女儿脱口而出:“For fun!”我想糟了,怎么能说到学校来是为了好玩呢?不料校长高兴地说:“你答对了!”出了校长室,我急忙问女儿:“谁告诉你for fun?”她不假思索地说:“我自己。”
女儿只是道出孩子的天性。前些日子整理房间,将米榭儿的各种小手工制品理出一堆。虽然每次搬家、清理房间,丈夫都催我“断舍离”,可女儿的这些“艺术生存”的见证,我还是舍不得。想起每一学期结束,除了牛皮纸袋里的成绩报告,她总是要从学校带回来一大本剪贴画册,可谓是一学期的精华片段缩影。册子里有她的绘画、诗歌、配有说明文字的照片等等,而这些独一无二的画册本身,就是老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完成的一本学期总结。
有时我独自在书房里翻开一本女儿小学自制的画册,便会久久沉浸在温暖的回忆里。我现在用的一条围裙也是女儿小学手工课上的作业,不过我用得很小心。米榭儿小时候很喜欢我用她做的这条围裙,但每次都叮嘱我:“Be careful(小心),这是我的艺术品。”
“艺术之夜”结束了,我问女儿,你那些同学选择手工制作和烹饪课,和他们申请的大学专业有关系吗?“Its for fun.”女儿回答得简单利落。
回到家里,米榭儿说该吃晚饭了,爸爸却说一点不饿,因为他刚才在“艺术之夜”吃了各种糕饼。
“爸爸,你吃的都是Arts(艺术品)。”米榭儿说。
原来这些在入口处提供给参观者的点心也是今天展品的一部分,均是厨艺班学生的作品。哦,难怪,我这才想起每一种糕饼前写着的名字和班级。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王若宇 21846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