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大书,需要自己品读

2018-08-17 05:40明天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18年8期
关键词:氧气瓶牛排导游

明天

暑期,15岁的儿子要出门旅游。朋友提醒我,你一定要告诫他,出门在外要学会辨认好人与坏人,防止上当受骗。

我谢过朋友的善意提醒,可是“好”与“坏”,哪有什么明确的评判标准呢。记得儿子小的时候,我提醒他,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然而有时候,我又告诉他,当遇到困难时,要学会向身边人求助。儿子反问我:“那我到底要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我一时语塞。

近几年的每年暑期,儿子都要独立报团去旅游。这一路上,除了感受自然风景,也是阅人和独立处事的大好时机。我支持。今年暑期旅游回来,儿子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旅途见闻。风景都在照片里,这不是他讲述的重点,他讲得最多的就是人。

儿子说,爬雪山前,导游带他们到一个出售氧气瓶的地方,100元一个。导游说,现在买省钱,等会到了山上,氧气瓶就更贵了。大家一听,纷纷掏腰包。到了山上,看到卖氧气瓶的摊,儿子上前一问,20元一个。

儿子说,中途换了几茬导游。B导游问他们,昨天A导游有没有带他们去篝火晚会。大家实话实说“没有”。B导游拿出一张表格,说是帮他们维权,大家都签字确认了。然后,B导游打电话投诉,大家就在正午的太阳下等了足足半小时。两天后,新换的C导游告诉他们,A导游被罚停职反省,他的业务由B导游接替。

儿子说,和他住同房间的男生,和他聊得甚欢,互加微信好友。可是那个男生总说身上没带钱,买水、买零食都向儿子借,回到宾馆,却绝口不提还钱的事。如此反复几次后,有一次那个男生再次向儿子借钱,儿子借故拒绝,没过一会,就看到那个男生一个人跑到商店买了奶茶和冰淇淋。

儿子给我们讲这些见闻时,我只是听,不作任何评论。经历是最好的老师,善与恶,他自然能看得明白,也慢慢会思考,会自己处理和应对。比如,再面对导游的游说购物,他会三思;再面对同根相煎的恶意投诉,他会慎重,要不要去做帮凶;再面对“打精明小算盘”的所谓朋友,他也会打打自己的算盘,此人是否值得深交?

而这些,不是外人用一些简单直接的标准就能判定的,也不是一些实用指南能教导的。

儿子上三年级时,一次数学考了100分,他兴奋地嚷嚷要给朱阿姨打电话。朱阿姨是我同事,上次单位聚会,朱阿姨坐我儿子旁边,聊得很开心。儿子说:“朱阿姨说了,我要是考100分,就请我吃牛排!”我知道,那是成人对孩子善意的鼓励,不能当作承诺。而且,小朱和我平时走得并不近,让她请儿子吃牛排不太合适。我不肯打电话,儿子执拗要自己打。电话打过去,儿子报了喜讯,那边的声音充满热情:“非非真棒!”又问非非,“作业做完没?有没有帮妈妈做家务?还在画画吗?非非长大一定能当大画家!”儿子只是应諾着,没有主动提牛排的事。放下电话,他非常沮丧。我说:“走,妈妈请你吃牛排!”儿子的情绪又高昂起来。不久,路上碰到朱阿姨,我热情打招呼,朱阿姨也很高兴,拍拍儿子的肩:“哇,非非又长高了!”

这事,就是这么着。儿子没问我什么,我也没跟他讲太多。我能讲什么呢?如果我告诉儿子“这个阿姨说话不算数,不可交”,那就是犯了教条主义错误;如果我擅自为朱阿姨开脱“她很忙,可能是忘了”,那就是虚构一个完美的童话世界。我什么也不说,让儿子自己去感知。

生活是一本大书,必须让孩子原汁原味地品读。而所谓的要点讲解、观点引导,在真实的生活面前往往都不得要领。孩子成长,需要让他多接触生活百态和众生相,家长不必有意美化,也不必捂着、盖着,更不能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感知,去评判,去体味,然后让他自己去寻找、去选择最适宜的处理方案。我想,孩子学会与这个复杂的世界和谐相处,他的人生才能真正地不那么“世故”。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

猜你喜欢
氧气瓶牛排导游
寻找火星导游
Being a Tour Guide in Shuangqing Villa在双清别墅做导游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如何合理分牛排
疯狂的牛排节
不熟
纽约五大经典牛排屋
背上氧气瓶,昆虫玩潜水
氧气瓶为什么“严禁油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