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洁
一段时间以来,微信群、朋友圈常被各种关于“作业吼”的图文刷屏。一组《小蝌蚪找妈妈》新编漫画,生动描绘了这样一幕:
“妈妈,妈妈,我们可找到你了!”一群小蝌蚪欢快地喊着,奔向青蛙妈妈。
“作业写完了吗?钢琴弹了吗?口语练了吗?”
青蛙妈妈的一连串问号,让小蝌蚪们瞬间四处游散。
“走吧,走吧,她不是我们的妈妈!”小蝌蚪们叹息道。
显而易见,这位妈妈已面目可憎,让孩子唯恐避之不及。
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子成龙,女成凤”便是父母们最大的心愿。“虎妈”“狼爸”们焦虑、紧张,乃至歇斯底里,他们不顾孩子的天赋、资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只顾揠苗助长。哪怕孩子已竭尽全力,也不能令他们满意。
他们能看到“别人家孩子”的成绩和进步,却对自家孩子的努力视而不见,唯有训斥的话语、失望的眼神,甚至棍棒加诸其身;而孩子永远得不到鼓励,始终体验不到努力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弃。
自此,父母的期盼和孩子的现状,背道而驰。
这,似乎成了一个无解的命题。
其实,最有效的学习,总是在心理舒展的状态下进行的呀!
只要父母和孩子,建立起融洽的合作关系,共建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这道难题,将迎刃而解。
有一天,女儿放学回家,情绪有些低落。趁饭后休息间隙,我悄悄问她:“怎么啦?小嘴噘得都能挂油壶了!”
“这次政治考试没考好,扣了十几分!”
她不是没有努力,但努力之后没有得到应有的成果,对她来说是个打击。因为,这关系到对自己能力的估计,也关系到对自己的认同。
“这有什么关系?现在错得多,就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啊!”
“妈妈,你不怪我?”女儿有些惊喜。
“一次考试算什么?试卷拿出来,我们一起看看,到底为什么错。这,才是重要的!”
半个小时过去了,女儿笑了,抱着我说:“下次我一定不会再错了,谢谢妈妈。”
我回抱着她,轻轻摸着她的头,有种莫名的心疼。
一次两次的考试成绩,并不代表女儿全部的学习状态,可这次“不理想”对我而言,却是一个契機,一个帮助女儿解决问题的契机,一个帮助她调理情绪的契机,一个和孩子建立和谐心理关系的契机。
回忆起我当时的决定,我对自己也很满意:我选择了和孩子站在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站在一起打败孩子。
自那以后,女儿学习依然那么认真,似乎更讲究方法,心情也一直不错。她成绩优异,兴趣爱好广泛,性格开朗活泼。闲暇时和朋友聊天,她们常说,你家女儿那么优秀,根本不用你们操心,有这么个好女儿真是幸运。
其实,我下的工夫一点不比她们少。只是我总觉得,“关心”比“操心”更重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关心她的心理状态,帮助她梳理情绪,问题提前化解了,“操心”的事情自然就少了。再说,和孩子站在一起是很美好的,还有一种相互促进的作用,你得到的督促或许更多。
晚上九点,女儿从她的房间出来,对我说:“妈妈,别忙活了,我今天的书面作业做完了,阅读时间到了。”
“读什么?继续昨天的《名人传》吗?”
“今天可不轻松,老师要求背诵《岳阳楼记》,我们来比赛吧!”
“好啊!不过妈妈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你可得让让我!”
“谁说的?妈妈永远年轻!”
真会鼓励人,我一下子自信心爆棚。
与女儿的合作,有时候不知道是我激励了她,还是她激励了我。
……
每个静谧的夜晚,我和女儿或是默默地阅读,或是你来我往地讨论,争得不亦乐乎。在这愉快的时光中,我们的心理沟通日益顺畅。
朋友圈里看到,浙江衢州有个四年级小女生用现实版段子造句:“只要妈妈喊我大名,我就知道我死定了!”老师称赞她写出了真实的感受,语感很好。众多网友纷纷表示自己也有过相同的经历;当然,也有一些父母在反省自己。
我总觉得,成长是很美妙的,不和孩子站在一起,就缺乏这种美妙的体会。做父母,做孩子,都不容易,父母有父母的甘苦,孩子有孩子的甘苦。不站到一起,甘苦自知,各有心思;站到一起,甘苦共知,心心相印。
有一句很贴心的话:站到一起,才有共识!
编辑 王淑娟 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