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故里小康梦

2018-08-17 07:48王丹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苏木易地攻坚

本刊记者 王丹

翁牛特,因出土中华第一龙红山碧玉龙而闻名。走进这片神奇的热土,记者被扶贫攻坚的火热场面深深吸引:高效运营中的“中国土豆第一股”凌志股份,投入使用的标准化移民新区,欣欣向荣的环五分地产业带、大漠草原上蓬勃兴起的观光旅游……

翁牛特旗立足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的旗情实际,提高政治站位,深度推进党建融合,干群同心合力,扶贫多措并举,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全旗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53386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18925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12.8%,下降到2017年底的4.5%。2018年,全旗计划减贫1万人。按照自治区统一部署,翁牛特旗将于2019年实现整体脱贫。

党建融合聚合力

翁牛特旗旗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广智向记者介绍说:“翁牛特旗积极探索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在全旗跨组织、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推进‘党建融合·聚力领航’党建链建设,以‘党建链’引领各类‘产业链’‘服务链’等中心工作链,构建‘一核多元’融合党建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通过党组织的融合加强互联互动、辐射带动,不断扩大党建‘同心圆’,推动党建与发展互促共赢。”

翁牛特旗玉龙工业园区是全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和自治区级工业园区,也是自治区级党建示范园区。园区负责人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党建融合促脱贫攻坚的相关情况:近年来,玉龙工业园区党委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重点工作,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依托凌志马铃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调13个旗直机关单位、5个苏木乡镇、65个嘎查村党组织与凌志公司党支部组建了非建制性凌志马铃薯产业联合党委,并根据工作实际,下设“运行链”“服务链”“脱贫链”3个党总支、82个党支部、联管916名党员。

马铃薯产业联合党委紧紧围绕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和企业发展需要,创新实施产业带动、生态就业、资产收益等扶贫工程。在产业扶贫上,采取订单式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年初与亿合公镇、五分地镇28个村签订回收合同,免费提供种薯和技术指导,秋收按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2到0.3元回收商品薯,带动了5.2万农牧民参与马铃薯产业发展。在资产收益扶贫上,整合乌丹镇27个嘎查村扶贫资金3560万元,按年均10%进行分红,帮助365户、872人实现稳定脱贫。在生态扶贫上,企业承包白音套海苏木2个嘎查村14000亩沙地,建立5个马铃薯种植基地,在通过种植马铃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的同时,安置就业83人,年人均增收2000元。

翁牛特旗通过积极推进“融合党建+精准扶贫”促脱贫攻坚,以党组织为引领,凝聚各方力量,把各类龙头企业、合作社与产业基地、农牧户链接起来,把党员中心户与群众链接起来,形成帮扶链和责任链,让党组织成为脱贫攻坚的“红色引擎”,收到了明显的实践效果。

移出一片新天地

易地搬迁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是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地区的贫困群众,彻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如期脱贫的重要举措。翁牛特旗在实施易地搬迁过程中,将安置和发展同步规划,实现了开发式和精准式扶贫,帮助百姓“挪穷窝”“找副业”,让他们稳定脱贫。

走进翁牛特旗旗委、政府所在地乌丹镇易地扶贫搬迁的绿韵家园小区,墙上的标题映入眼帘:“搬得出 稳得住 能脱贫 可致富”。从50里外搬过来的小区居民霍县在接受采访时欣喜地告诉记者:“我原来住的地方土地条件不好,完全靠天吃饭,一年下来收入也就一两千元。易地搬迁后,不仅住上了新楼房,收入也达到了七八千元,甚至上万元,还能享受水电管理费补贴,这日子真是越来越好了!”

翁牛特旗旗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易地扶贫搬迁各项政策,结合地区实际,全力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分散安置和集中安置并用的同时,创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去闲置”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把易地扶贫搬迁城镇集中安置与城镇化建设、城镇公共住房保障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专门拿出569套已经建成的、产权归旗人民政府所有的楼房,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搬迁群众进行集中安置。2016年安置1773人,2017年以同样的方式又安置1025户3075人,用2年的时间完成了5年的城镇集中安置任务。同时,围绕环城产业带建设,安排搬迁群众到园区、企业就业,实现搬迁至城镇有劳动能力的农牧户每户有1人稳定就业,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农牧户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增强了搬迁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取得了搬迁群众脱贫、迁出区生态环境改善、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多赢效果。

翁牛特旗易地扶贫搬迁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张向阳介绍说:“我们依托玉龙工业园区进行易地搬迁,由于有了园区产业发展和就业支持,迁入者不仅可以安心在搬迁新区里居住,而且可以依托园区发展获得稳定的就业机会,这样就避免了迁入人口二次搬迁的隐患。”

文化旅游谱新篇

翁牛特旗是中华第一龙的故乡,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自然灵秀和现代风韵和谐相融,像一颗闪耀在大漠草原上的瀚海明珠,吸引着八方游客,也赢得了全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美誉。

位于翁牛特旗东部的阿什罕苏木,通过实施“以生态立苏木、以产业兴苏木、以旅游强苏木、以和谐稳苏木”的发展战略,加大对宝门银沙海生态旅游景区和乌兰敖都“中国第一个畜牧业合作社纪念馆”的宣传和建设力度,打造沙漠越野旅游基地和红色教育基地,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努力实现“苏木强、牧民富”的双赢目标。

该苏木依托腰鲁山、珠日河山的原始森林和当地沙漠旅游资源,经营游览沙地风光、腰鲁山原始森林生态旅游以及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民族特色娱乐项目等,通过银沙旅游合作社的形式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牧民增收致富。目前,合作社已经建设了蒙古包群15座,购进了7峰骆驼、4匹马和6辆沙滩摩托车,并建成了旅游点超市、餐饮、淋浴等旅游设施。为带动苏木里的贫困户增收致富,合作社将这些旅游设施承包给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经营所得的纯收入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每年每人分红不少于500元。随着沙漠旅游的发展,贫困户的腰包也会越来越鼓。对此,阿什罕苏木苏木长僧格充满信心地说:“我们的旅游发展已经起步,今后还要继续加大投入、扩大规模,打造沙漠越野旅游基地,让更多的人来沙漠欣赏美景、探险露营,也带动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阿什罕苏木乌兰敖都嘎查,曾诞生了引以为傲的“草原红星”精神——依靠集体力量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根登精神”。为传承蒙古民俗文化,弘扬“草原红星”精神,凝聚正能量,2015年,阿什罕苏木党委、政府投资建设全国第一个畜牧业合作社纪念馆,着力打造具有蒙古族特点的红色文化旅游基地。通过重塑当年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场景,使参观者重温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精神,从而激励人们不忘初心、坚守信念,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行。该纪念馆自建成后,先后接待各类参观学习近2万人次,已经成为传承和弘扬“根登精神”和红色旅游相结合的学习教育基地,“草原红星”正在焕发出新时代光彩。

勠力同心,脱贫攻坚;玉龙故里,再谱新篇。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48万龙乡儿女正满怀豪情地向着全面小康的目标阔步前行。

猜你喜欢
苏木易地攻坚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浅谈苏木山精神与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蒙药苏木-6治疗股骨头坏死97例临床疗效观察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