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辉|文
7月10日,国航CA106香港至大连的航班,机组在广州区域上空,误把空调组件关闭,导致座舱高度告警,机组按紧急释压程序处理,释放了客舱的氧气面罩。在由约1万 m下降到约3 000 m后,机组发现问题不对,就恢复了空调组件,增压恢复正常,22时31分在大连机场安全降落,机上153名旅客、9名机组成员无人员受伤,飞机没有受损。7月13日,民航局在发布会上表示,经初步调查,该起事件系副驾驶因吸电子烟,为防止烟味弥漫到客舱,在没有通知机长的情况下,错误关闭了循环风扇相邻的空调组件,导致客舱氧气不足,出现座舱高度告警。7月17日,民航局通报了针对包括该起事件在内的3起严重不安全事件,采取削减航班量,吊销机长、副驾驶执照等处理的决定。
在本次事件中,首先是“飞行驾驶舱内是否能吸烟”成为了网络议论焦点。主要因为,去年9月交通部颁布的《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规定“任何人不得在按照本规则运行的飞机上吸烟”,尚有2年缓冲期,既然还未正式执行,貌似驾驶舱吸烟似乎“有理”,尤其又是电子烟。但事实上,2006年民航局就有禁止客舱吸电子烟的规定,并且有乘客因违反规定被行政拘留,机组人员没理由在安全要求上低于乘客。从安全人的角度看,驾驶舱吸烟显然是不适宜的,一方面舱内有氧气装置,如遇点火源,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方面,驾驶舱是仪表、电门等各种飞行设施最密集之地,烟雾对仪表仪器无疑会带来不良影响,从而影响飞行安全。
其次,如果说吸电子烟尚有“讨论”余地,那机组人员因此误关空调组件,则是毫无疑问的严重误操作,且在误操作导致客舱氧气面罩释放后,仍继续飞行而没有就近降落则更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冒险行为”。此时客舱氧气面罩已经释放,如果飞行途中再遇到其他紧急情况,乘客将没有“应急资源”可使用。这就像一个生产企业中,安全管理人员要求员工严格遵章守纪,但自己不仅严重违章,还误操作启动了应急措施,而在“消耗”掉必要的应急资源后,不仅没做任何恢复,而且还在没有任何应急保障的情况下继续作业。这种出现错误不仅没有及时制止纠正,而仍一错再错的行为,十分危险,必须杜绝。
虽然此次事件中,飞机最终平安降落,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处理,但仍应引起民航系统乃至全行业的重视,除了安全整顿、排查隐患外,从业人员必须提高安全素质,规范操作行为。
就交通安全来说,无论民航还是其他交通工具,对作业人员的安全要求必须高于乘客,即使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也是最基本的职业伦理。从本质上讲,其实这和事件中“一错再错”的行为如出一辙,都是安全意识低下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