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又是一年毕业季。时光悠悠,即将毕业的学子,背起沉甸甸的行囊,挥手道别。
学子们或是走向学生生涯的下一个阶段,或是褪去“学生气”步入社会。
校长们走上讲台,暖心寄语。
谆谆嘱托,无论是令人莞尔或是热泪盈眶,都将是学子们的人生宝藏。
让我们打开这一个个“锦囊”,品味“最后一课”中饱含的期冀与祝愿。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毕业了,带着嘱托,毕业生们渐行渐远。或许还不曾懂得离别的意义,还以为明天依旧能够来到熟悉的教室,坐在原来的位子上。校园的一草一木,留下了学生活泼的身影,见证每一个孩子快乐的童年。毕业,不意味着毕业生与学校关系的终止。“校训”蕴含着一个学校的精神气质,早已深深地融入每个毕业生的血脉中。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郑瑞芳以“成仁才,至大道,得富学,重小事”校训勉励学生。“当我们迷惘、踌躇不前的时候,尤其需要行进的路标,如果你能想到校训,你会发现,‘成仁才’,是立身处世之根本;‘至大道’,是造福苍生之胸怀;‘得富学’,是提升境界之途径;‘重小事’,是言行如一之秉性。我们要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点滴中不断践行,才能获得其中的精髓与价值;以重小事为则,以得富学为任,以至大道为善,以成仁才为始,所以才有条条大路通罗马,内心葆有这信念的力量,阳光、自信、了不起的附小人终会与想象中的那个‘坐标’——成功,不期而遇。这就是信念追求。”
追忆在校园的点点滴滴,学生懵懂着长大,老师严厉又关切的教导、同学的欢声笑语仿佛还在耳畔回响。六年,有哪些收获心怀感恩,感谢学校传递宝贵的知识财富,耐心的陪伴成长。也不能忘记,是母校赋予了前进的动力,指引了未来的方向。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尹超重视校园文化的精神力量。“我希望母校留给你们的不仅仅是美好童年的回忆,更希望给你们传递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这种文化、这种精神能永远陪伴你们的左右,伴随你们的一生——那就是一生有追求,一生有梦想,一生都不迷失方向;一生都能够快乐地学习和工作,以阳光灿烂的心态迎接一切的困难和挑战。”
幼苗终成参天树。记得来时路,不忘梦归处。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校长张建芬寄语毕业生们莫忘母校情:“用爱来回报生命中与你有过交集的那些人,那些树,那些花,那间教室,那张课桌。记住那些人的笑脸,记住他们的模样,记住你们曾经一起哭过笑过奔跑过的操场。记住他人给你的仁爱与关怀。希望你们铭记,将来无论你身处何方,都曾是七一人。希望你们铭记七一品质,做一名胸怀天下,志在四方,博学多才,谦逊有礼的‘七一学子’。”
希望学子们将“校训”铭记于心,时时咀嚼,时时思量。
科技迅猛发展,手机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人都成为“低头族”,拿着手机,出行畅通无阻,手指轻轻一点,世界近在眼前。快速、新鲜资讯轰炸着每个人的神经。有多久没有在台灯下捧着一本书,废寝忘食地阅读,享受书籍带来的乐趣?有多久没有沉浸在精神世界里,静静地体味别样的冷暖人生?“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滋养人的心灵,彰显人的精神气质。多位校长不约而同地在致辞中提到了“读书”。深圳市龙华区书香小学校长聂细刚与毕业生分享了读书的价值:“在喧嚣中静心读书,在拼搏中坚守初心,气定心闲,波澜不惊,让读书永远洋溢在生命的课堂里,不管走到哪里,在人生的路上学会与狼共舞,跳出人间最美丽的舞蹈。”
读书,在阅读中获得力量。在暴风雨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在荆棘丛生的小路上努力前行,在迷雾蒙蒙的世界里看见远方。读书,在文字中思考、感悟,让生命在阅读中升华。什么样的书能启迪心智?什么样的书赋予人向上的力量?什么样的书提供为人处世的典范?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告诉毕业生,阅读经典永不过时。“不仅在阅读中思考、明辨,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阅读那些经过岁月证明的经典,从书中一个个人物的生命发展史中涵养生长的力量。”窦桂梅寄语学生:“你们一定在学校‘长满书的大树’下驻足过、阅读过吧。我们的学校就是一座书香博物馆。让你一走进这座园子,就爱上阅读,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就是向着书中那些完美健全的人格靠近,靠近,再靠近。那些真实的人物传记,或虚拟的故事中人物,或许会在某一时刻,匡正你人生的方向,甚至成为你人生的坐标!”
读书,不为名利。或许纸质书会消失,但墨香从未远去。
习近平总书记将少年儿童比作是“小树苗”,曾寄语全国各族少年儿童“要从小学习做人”。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悉心栽培“小树苗”,为学生的成长铺就了坦途。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校长张燕坦言,六年的小学教育真心希望同学们懂得为人的基本道理,拥有为学的必备基础和能力,这样不管今后大家从事什么职业,学习什么专业,都会拥有不可低估的社会存在价值。
你想象过未来自己的样子吗?未来的你有坚毅的面庞,坚定不移的目光,坚实的胸膛,坚韧执着的内心。如何塑造未来的自己?山东省聊城市光明小学校长孙殿镔提醒毕业生,“习惯”是有价又无价的宝藏。“当习惯未养成之前,你是习惯的主人;当习惯养成之后,习惯就成为你的主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就是由习惯造就的。科学研究,21天就可以养成一个好习惯,这是多么便宜的好事呀,这是多么暴利的买卖呀!”
宝贵的青春年华,少不了“奋斗”这个关键词。我们为什么要奋斗?人生苦短,奋斗让我们不枉此生。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看来,学生要真正地去奋斗,要克服自己有时候要偷懒,有时候总想给自己找借口,总是被小毛病拖后腿的坏习惯。靠奋斗赢得我们想要的自尊。刘希娅寄语学生:“靠奋斗赢得别人对我们的尊敬,靠奋斗赢得别人对我们由内而外欣赏的体验感。”
欣喜于学生每一时刻的成长,期盼每一个人成为祖国的栋梁。在毕业典礼上,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景华实验小学校长张少斌畅想学生未来的样子: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成为“大写的人”,成为“和谐的人”,成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成为“幸福生活的人”,成为“有益于他人的人”,成为“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
毕业,不是挥一挥衣袖匆匆离去,告别一切。北京一零一中校长郭涵认为,发展与成长是不能告别的,就像国家改革与开放是不能告别的一样。“不要忘记观看《辉煌中国》时留下的滚烫泪水,不要忘记“一二·九”激昂的歌声、成人礼铿锵的誓言,那份家国天下之情怀,要铭记于心。”
每每提及“中国”二字,澎湃了华夏儿女的心潮,激荡了血液中的爱国之情。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校长沈茂德提醒每一位即将离开祖国,在海外求学的学子:“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棕色的眼睛之中,你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你要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在无数的白色皮肤和黑色皮肤之中,你有着大地般黄色的皮肤。你要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我们渺小如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土,而赤子之情始终根植于内心。胸怀宽广,容纳天下。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黄山路分校校长王小平追忆先辈,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到“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王小平说:“古圣与先贤已经为我们对家国情怀做了很好地诠释,做出了表率。只要沉淀在民族基因里的家国情怀尚在,中华民族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当我们具有宽广的家国情怀时,我们的梦想才会更加高远,目标才会更加坚定,行动会更加踏实有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直到今天乃至以后都应该是也必然是我们的精神底色!”
社会之大,我们要始终带着无限的热情探索世界,用双眼注视不为人知的角落。陕西省延安市新区高级中学校长冯云鹏道出了自己的期待:“我期待每位同学都能守护强烈的好奇心,保持不倦的解惑心,去实现最真的梦想。同学们用勤奋努力为高中三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决胜高考不仅意味着进入一所好大学,还意味着心性的磨炼、心智的成熟,意味着梦想成真的欣喜,自我价值的实现。”
金钱有价,但金钱的价值不能代替精神的愉悦。复杂的社会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奔赴下一个目的地的学生,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要求他们叩问内心:“找到自己的内心所爱,就完全将工作和生活合二为一,在生活中找到工作的乐趣,在工作中发现生活的色彩。很多时候,如果我们价值观出了问题,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出问题。搞艺术、搞创作,办企业、做金融,无论干什么,都应该是以帮助别人、服务社会为第一目标,希望大家永远不要以挣钱为第一目标。”
时光无法倒流,不必纠结过去的遗憾,要相信人的力量,“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从现在开始,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积极地做出改变。长沙市南雅中学校长王旭寄语毕业生:“我们总在为未知而恐惧,为过往而懊悔。恨不得有时光穿梭机,但是与其担忧懊悔,不如抓住现在,每当你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只要我们拥有抓住当下的勇气与决心,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未来的你将无比感激今天不放弃的自己。人们总是感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可是,光阴既然似箭,为何不握紧这支箭,将其射向梦想的靶心?日月既然如梭,何不抓紧这把梭,织出自己最华美的生活?要相信,虽然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但只要竭尽全力,定能成功登顶。我们要坚持将一切做到极致,这样历经考验淬炼后,我们都能骄傲地说,我们,是自己的英雄!”
童蒙养正、少年养志,个人理想与国家息息相关,与民族血脉相连。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马景林告诉毕业生们,只有心里装着国家与责任,你才会“把自己放下”,在面对成功与快乐时,懂得自敛与尊重他人;面对失败与痛苦时,懂得坚持与珍惜生命。“你对自己的国家倾注更多激情与热爱,担负了更多应尽的社会责任,才有资格让这世界看到你的无限可能。”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时代的重任在我们的肩上。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校长陈永平劝勉青少年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一个人的奋斗目标、人生理想不应该是脱离时代使命、民族责任的单纯的‘个人设计’。这样的人生理想不仅没有社会意义,也是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个人的心灵之声只有与社会进步的大乐章合拍才会奏出或雄壮或美妙的人生交响乐。临行之际,希望你们都能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且在把个人梦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的奋斗中,谱写出最美丽的青春篇章!”
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者,新时代新青年要有蓬勃的朝气。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校长王教凯向学生强调,做一个“健康的人”。他认为,青少年拥有强健的体魄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成就幸福人生的基础。“希望每一位从我校毕业的同学都拥有健康的体、智慧的脑、温暖的心,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国龙腾虎跃,气象万千,时代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今日的青少年,勿忘使命,砥砺前行。
毕业季,离开生活四年甚至七年的校园,每一个学子都带着深深的不舍。再走一遍校园,再拍一次合影,再一次拜访师长……
其实不舍的不止有学生。多位校长在毕业致辞中忆起学生在校时的点滴。
在西南民族大学校长曾明心里,学生走过的校园“晴时满树花开,雨时一湖涟漪”;他再一次把武侯晨曦、空港晚霞这些校园美景镌刻在学子的记忆里。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黄泰岩直言不舍:“我多想再看看你们到文华楼上课,到理工楼做实验,到图书馆阅览,到56创碰撞激情。”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记得与学生朝夕相伴的每个瞬间:在“校长有约”上师生敞开心扉,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师生为保障70周年校庆,连夜清理被暴雨侵袭的会场……
这些场景,日后会成为学子记忆深处的动人风景。大学生涯让人留恋,留恋的正是校园里的草与木,事与人。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创始院长葛兆光在学校毕业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发言。谈到做让学生留恋的老师时,表示老师不介意付出,不在乎回报,也不需要听感恩的话,但是在乎学生能不能有新的思想和知识,需要听到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对人类有所贡献。“因此,请你们原谅,有时候我们可能过于严厉,有时候我们可能过于焦急。”葛教授的致歉,传递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感。
在成都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毕业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的刘洪仁教授也向学生表达歉意:“母校最对不起你们的,是欠你们一个男朋友。”刘教授说,学校男女生比例1:9,让同学们正当恋爱的青春季节无爱可恋。刘教授的致歉,体现的是师长细微的关爱。
黑龙江佳木斯大学校长孟上九也在致辞中说:“我还要向大家真诚地道歉——因为你们曾经居住的宿舍,不美丽,但很冻人;有的生活和学习场所,找卫生间基本靠闻;外卖小哥的生死时速,一直在上演;食堂的饭菜,要么便宜不可口,要么可口不便宜。”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的校长同样在毕业典礼上为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向学生致歉,并表达改进的决心,“母校也一直在努力,它的锦绣芳华也正在路上。”校长们的致歉,折射的是学校对学子的关爱与深情,也是学校努力提升的动力。
从学校步入社会,从学生变成社会人,面对环境、身份的变化,毕业学子们也许会踌躇满志,游刃有余;也许会彷徨失措,举步维艰。作为大学的最后一课,校长们满怀牵挂,在毕业典礼上把人生指南教给学生,殷殷嘱咐学子如何做好“社会人”。
对于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来说,身份将由“学生”成为“先生”。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孟繁华勉励学生,“不管今后当不当老师,都要有先生的胸怀,先生的风骨”,要有担当有修为有学识有仁爱。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为学生送出三句话、六个字:学好,守拙,别怕。刘伟告诫学子,这个世界吸引人学坏的因素太多,“学好”就是要经得住诱惑;“守拙”就是要肯吃亏,不要去争一时长短,不要计较一时得失;“别怕”意味着自信、自美、自我的欣赏、自我的充实。
这是个浮躁的社会。毕业第一份工作的年薪没有达到10万,30岁时还没有能力买房、买车,40岁时还没有进入管理层,就会被人评判为人生不够成功。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嘱咐学生客观认识自己,不让自己的志向为社会上急功近利的评价标准所困扰。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则劝勉学生,在选择面前不要为外物所扰,不要为私利所动,不要为俗流所惑,做真正有长远意义的事情。
这是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河南商丘师范学院校长司林胜给出的应对之策是“学习”。“年纪轻轻就放弃了继续学习。你将无法感知这个世界、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的变化,迷失前进的方向;如果终止学习,你将无法做到无可替代,随时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如果终止学习,你也必将失去随时离开的能力和自由,因为你根本没有随时离开的勇气。”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则对毕业生可能遭遇的挫折提出预警。他说:“漫漫人生路,并不是都能这般‘大吉大利,今晚吃鸡’,还可能随时面临‘落地成盒’。”他寄语学生保持阳光的心态,面对挑战不逃避,并学会与失败和解。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则宽慰、勉励学子:“我们都是凡人,都难免犹豫、寂寞和焦虑。只要我们确信,确信良知、确信美好、确信未来,就会坚守正确的价值判断,纠结和艰辛都会成为财富,成为岁月长河中最宝贵的礼物。”
对于如何过好这一生,中南民族大学校长李金林给出了一些具体而微的建议:“我希望你们今后抖音少玩点,好书多看点;外卖少吃点,自己学做点;应酬少去点,家人多陪点;熬夜悠着点,锻炼加强点;牢骚少发点,实干多来点,对自己负责、对家庭尽责、对社会尽责、对国家尽责。”
当学子们整理离校的行囊,一并打包的,肯定也有这些校长们的人生智慧、人生哲学。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将丰富多彩的世界带进了中国,也让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今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勉励青年学子:“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时代与青年的关系,也成为今年大学校长们毕业致辞的主题之一。
校长们为学子指明新时代的新形势,明确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中国天眼”等重大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感慨“同学们生逢其时”。
这个时代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科学,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告诫学生,以往单一的知识结构已无法适应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拥有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李元元希望学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用国际的视野、渊博的学识、大胆的创新、积极的实践,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在未来科技的关键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新时代,青年该有怎样的责任、使命与担当?宁滨给学生的定位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参与者、实现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者、圆梦者。站在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浙江大学四校合并20周年的历史交汇点,浙大校长吴朝晖交给学子的使命是“美好生活的奋斗者、社会变革的参与者、民族复兴的见证者;文化的弘扬者、先进理念的传播者、一流大学的共建者。”深圳大学学子则身处改革开放40周年、深大建校35周年的时代方位,校长李清泉称深大学子占据时代“C位”,他以校友周群飞、李书福的事迹勉励学子将雄心、梦想铺展在这个大时代。
这个时代为广大学子提供了历史所不曾有过的机遇和平台,与此同时,也给人更大的考验、更多的挑战。校长们在致辞中指引学生如何应对时代的挑战,如何担起肩上的责任。
吴朝晖勉励学子传承发扬求是精神,以改革意识、创新思维、开放精神为路标,实现精彩未来。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认为面对一个更加开放的时代,要以开放精神点亮人生。他在讲话中21次提到开放,期盼学生永葆“开放和创新”精神,接受新思想、接纳新事物,敢于选择有挑战性的事业,做不畏艰辛的创新者。宁滨则向学生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我们正处在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也更能成就创新的时代。”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同样告诫学生“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唯有创新才是前进的有效途径。”
也有不少校长重视涵养学子的家国情怀。李元元校长以校友黄大年为学生树立榜样。黄大年至诚报国,在改革开放后放弃海外高薪和优越生活,回到母校,在地球物理国际前沿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为“时代楷模”。李元元希望吉大学子做到“心中想的永远是祖国,肩上扛的永远是责任,脚下走的永远是奋斗之路。”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希望学生“心系家国民生,志在兼济天下,以己所学,造福一方山水一方百姓。”
校长们的这些寄语,既将时代发展的重担交付学子,亦为学子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