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八月、九月,正值暑假,一条以教师的名义写给家长的段子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各位家长,孩子们的暑假已经正式开始了,我们把孩子交还到您手上,整整两个月。愿你们母慈子孝,不要鸡飞狗跳;午饭记得烧,作业耐心教;逆反不能叫,交流总微笑......”
风趣的语言道出不少家长的无奈。如何帮助孩子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假期?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教育专家,就假期如何养成良好习惯、如何权衡孩子的课外班时间和游戏娱乐时间、如何做好升学过渡的心理准备等问题分享教育观点。
暑假应该让孩子继续为学业奋斗,还是获得全身心的放松,一直都是家长争论不休的话题。父母们不是不知道孩子渴望玩耍、渴望有自己自由活动的天地,也不是不知道孩子经过一个紧张的学期需要在暑期放松身心。然而在“休息”与“补习”的天平上,一些家长还是倾向后者。对于这样的选择,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关颖认为:“一些父母总是以‘被逼无奈’为自己开脱。他们抱怨社会不公平、考试升学竞争激烈;抱怨老师课堂上给予的知识不完全、学校给孩子过多的学习压力;抱怨自己的孩子不争气、学习不自觉……可是却很少考虑孩子生存与发展中最需要什么,自己应当为孩子创造怎样的家庭环境,同时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和不足,怎样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积累更多的资源。”
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就深谙此道,她在大众眼中是一位成功的母亲,其女儿曾跳级两次,2007年,她女儿以16岁的年纪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成绩,被中国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她常说:“我很了解自己的女儿,只有让她玩够了,才能更好地学习。”尹建莉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为家长阐释假期的意义:“就像我们成年人也要休息,养精蓄锐才有好状态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加班是无可奈何的事,而不是应该去做的事。但现在,很多家长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假期玩得太欢了,孩子开学后会收不住心。我觉得这是无稽之谈,将心比心一下就知道,每天加班不休息的工作状态并不会比度假半个月回来之后的工作状态更好;而参加暑期课外班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孩子不愿意,不建议家长主观去报名,如果因为几个课外班让孩子产生厌恶学习的想法,反倒得不偿失。”
孩子暑假要“学得多”还是“玩得好”?关颖建议各位家长朋友:“对父母而言,关键是要知道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当下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学习成绩关系到孩子升学时学校的选择,但绝不是孩子的全部。有的孩子经过十几年的拼搏上了重点大学却倍感失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反思走过的路,觉得在学习的重压下失去了童年应当享受的快乐、失去了健康的身体,缺少作为一个健全的人的社会生活能力。而大学并不是人生的终点。事实上,无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怎样不如人意,为自己的孩子假期做出安排的、为孩子花钱的还是父母。是注重当下还是注重长远?是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这类问题想明白了,或许父母们就会少一些纠结,对是不是一定要牺牲孩子的假期做出理性的选择。有时,学会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告别了苦读的劳累,暑假要让孩子“玩得好”,怎么玩才能在玩中有所收获?来到自由开放的天地,每个孩子都有一份美妙的憧憬,或许答案应该是个性化的,不是学校生活的翻版,而是孩子按照自己意愿在广阔的大课堂学习和发展。
天津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天津市第四中学原校长魏永田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获得“私人订制”的专属假期,“一人一个世界,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家庭环境等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假期让孩子身心放松的同时有所收获。因而,暑假是整个教育链条上有独特价值的时间段,是孩子体验另一种教育生活的快乐时光。同时假期又是增强亲子情感的好时机,孩子毕竟还是未成年人,家长尽量多陪伴,多指导,与教师一同为孩子制订假期计划”。
据调查,随着素质教育意识不断深入人心,“复合型”的假期越来越流行。家长应做的是帮助孩子自主选择,各取所需,发展特长。目的还是让孩子们脑洞大开,释放无穷的创造潜能。
如何制订假期计划?魏校长给出诸多建议:“每个假期为孩子选定一个主题,例如‘拓展知识’计划,可带领孩子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科技展馆,而后自主制定课题寻找答案,开拓孩子眼界,增强思维能力;‘自立能力’计划,安排适量的家务劳动,学习洗衣做饭,参与家庭财务管理,培养孩子的自主生活能力;‘社会实践’计划,送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志愿者活动,练就接触社会的本领;‘创新体验’计划,将孩子送入科技夏令营、智能机器人夏令营或研学班,追求孩子的全面发展;‘亲近自然’计划,带孩子搞次小旅游,逛逛郊野公园,住住农家院,尽可能多地建立与自然的亲密联系,在孩子心中埋下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种子,为孩子健康成长养心蓄力。当然,没有体育的假期是不快活的,家长也可以在计划中安排跑步、打球、做操等体育时间,控制睡懒觉,不能让孩子成为‘懒虫’和‘网虫’。”
每到开学,家长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假期之后孩子不想上学怎么办?孩子人际交往出现问题了怎么办?而当问及这种情况从何时出现时,家长往往很难给出明确答复。究其原因,或许是在校期间充实的课业安排让家长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耀华中学心理教师张丽珊提出:“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要抓住暑假这一黄金时期。”
多年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经历,让张丽珊愈发感到暑假的重要性:“暑假是孩子与父母相处最多的时间,对于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家长都可以利用暑假对其进行调整。比如人际关系问题,在假期就先要梳理其‘人缘’不好的原因。有的孩子是因为在校园无法获得足够的关注度——假期在家有父母‘宠着’,开学之后不再获得‘特别照顾’。这一落差会让孩子产生负面情绪,当其把负向情绪释放给周围人,那周围人也会还之以消极情绪。此时再去纠正,对人际交往造成的影响也无法挽回了。这种情况家长就应该充分利用暑假,为孩子营造一个平等的相处环境,不因为年龄不同就差别对待。”
再比如一些孩子戾气很重,张丽珊在对青年少年的心理咨询中发现这类孩子的父母往往也很暴躁,耳濡目染之下孩子的情绪极不稳定。 这种情况,张丽珊认为,最需要调整的是家长本身,要教会孩子如何与人平等相处、如何做好情绪管理。暑期正是最佳调整时期,大段时间的接触让子女看到父母身上的变化,他们也会学着逐渐转变待人接物的态度——既不需要讨好别人获得“友谊”,也不能凌驾于他人之上。
对于孩子出现的厌学、学习不主动、觉得学习无用等情绪,张丽珊建议家长应利用假期对孩子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引导,让孩子直观感受到现在的学习对于未来的影响,由此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曾经有个男孩前来咨询,他无心学业,只想做插画师,于是张丽珊告诉孩子:“越不可替代的工作收入就会越高,越容易完成的工作收入就会越少。比如你从事商科,收入可能会高一些,但你的学习过程也要相对艰苦,这需要一个较高的分数作为‘敲门砖’,同时你还要好好学习数学。当然如果你并不在意经济收入,只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也可以,那你就不必这么辛苦。”男孩想了想说:“作为一个男人,未来我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我想学习商科。”此后这个孩子由“对学习的不在意”转变为“我要努力上学”,甚至在假期主动要求家长报一些理科类的课外班。对此,张丽珊建议,在亲子双方就发展目标达成一致共识后,家长要及时帮助孩子转变学习方式,当其学习再次出现懈怠、气馁的时候,家长要予以鼓励。
还有不少家长会因为孩子处在“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等过渡阶段而焦虑。对此,尹建莉认为:“往往是因为家长的过分关注才会引起双方心理上的焦虑,如果家长淡化了这个问题,孩子心理上也不会把它想得很重要。所以,让孩子快乐度过假期最好的做法就是不去打扰孩子,让他们自由地安排时间旅行、阅读、看电影、聚会......养精蓄锐后,再以饱满轻松的状态迎接新学期,这就是假期的意义所在。”
不必过分焦虑的同时,学生和家长也应对新学期有所准备。一方面利用假期修复亲子关系,另一方面应调整孩子的身心,熟悉、适应新环境。张丽珊用“幼升小”这一特殊节点举例:“步入小学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是开始了学习生涯,幼儿园的学习成果以小红花来衡量,而步入校园,开始以分数来衡量。家长应利用暑假时间,帮助孩子转换角色。首先是调整孩子作息时间,在八点半到九点之间应该入睡,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杜绝迟到;小学相比幼儿园更加严格,很多小学会在入学前把‘在校作息时间表’发给家长,家长可以以此为标准要求孩子,从生理上先适应小学生活。其次,大多数小学是40分钟一节课,因此当孩子在专注做一件事时,家长不要总是用‘累不累’‘吃水果吗’这些话来打断,要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最后,家长要配合学校的工作,比如汉语拼音教学,不要提前将惯用的错误读音灌输给孩子,这很难纠正,要让孩子尽可能认可教师教学的权威。”